东乡民歌
中山城区东面东乡(今火炬区)一带的濠头、陂头、白庙、元山、起湾、土巷、鳌溪、大岭、陵岗、张家边等乡村,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谣——东乡民谣。它一般是村民在田间劳动、男女倾诉感情、女子出嫁、陪嫁和村民表达生活感受时传唱的歌谣。它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东乡一带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感受,歌词与东乡的地理环境、人物风景、风情习俗和生活际遇等息息相关。民谣歌词饱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具有浓厚的岭南民间文学色彩。但是,随着老一代民间艺人日渐年事已高或逐渐离世,年轻一代缺乏继承的热情,东乡民歌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东乡民歌用地道的石岐话或东乡话传唱,有叙事歌、叹情歌、风俗歌、送别歌、陪嫁歌、哭丧歌等多种类型。其中叙事歌有《拆蔗寮》、《水仙花》、《傻佬叹五更》等;叹情歌有《望夫归》、《三爷尽孝》等;风俗歌有《一个花碗打开十三边》、《插秧歌》等;陪嫁歌有《送嫁歌》、《啼夫歌》等;送别歌有《送军歌》等。哭丧歌有《百岁灯》、《女作哭》、《买水歌》等。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东乡村民都用自己的民歌表达心中的情感。
濠头金龙
濠头舞龙有着悠久的历史。由民国初期已流传至今。濠头人将舞龙称做“耍龙”。濠头“耍龙”的特点就是大,属于“重龙”,仅龙头就重35公斤,全长41米,龙分四大部分,龙珠、龙头、龙身、龙尾,而在龙身的周边布有龙爪。
按习俗,濠头金龙是在每年的佛旦节,即农历四月初八晚上进行,首先为金龙尘垢,点睛。金龙在舞动时,是由龙珠带动引起龙头左右摆动。金龙在进栅门时,先向左点三下头,然后向右点三下头,最后向中间点三下头,然后便开始做出各种阵式。在每一次的艺术展演中,都会由70多个濠头的小伙子同时舞动巨龙。它们的重头戏“双龙爪珠”,每每给广大观众送上一个又一个的惊奇。这是濠头民间艺术队的一个重要标致——濠头金龙。
濠头飘色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濠头飘色作为其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濠头飘色最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与其他民间艺术并存和沿袭。濠头由于元明时期大量南海、番禺、顺德、新会等地氏族迁徙而至,人口不断地增多,其民间艺术也相互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过去的飘色有“信子”、“出会景”等称谓。据现有地方史料佐证,濠头飘色巡游活动沿袭至清朝晚期是最鼎盛的。以往的飘色巡游,多在春秋祭祠时,以及重大的神诞日而搞的社火活动中出现,到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每隔三年举办一次盛大的飘色巡游活动。濠头飘色,主要由色柜(或称色板、色箱)、色芯、色脚、色梗、色杠等组成。传统的飘色色柜,多用人抬着行进。以色彩艳丽、色芯娇俏、讲究力学、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形态典雅、玲珑飘逸而名扬海内外。
江尾头村龙母庙彩炮
江尾头村农历五月初八放彩炮,是江尾头村民间文化传统。在数百年前,因为村民的农田水稻受蝗虫、水灾侵害。有一位经商的村民,生意失败了,来到江尾头村龙母庙求拜,回家之后生意果然好转,得知龙母娘娘神通广大,这位村民乐助资金酬谢神恩。村里老年者为纪念龙母娘娘五月初八诞辰,组织村内善男信女购买礼品(如金戒指、家私、布匹等物件)酬谢神恩,燃放彩炮。凡幸运拿到炮胆的村民,一年内样样顺利,心想事成。几百年来,江尾头村五月初八龙母诞燃放彩炮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濠头木龙
濠头木龙,濠头木龙别具一格,龙分三截,有雄雌之分,体格之大为众木龙之首,木龙全身金黄,鳍翠绿,鼻前两条长须上挂彩球,唇下朱红胡子一尺来长。按照习俗,濠头木龙舞是在每年四月初七晚上11点左右进行,之前要为木龙洗去尘垢、点睛,这样才能为村里带来大丰收。舞龙地点就在北极殿前的坪子上进行。每年四月初七晚上,无疑是濠头村最热闹的时候,濠头村全村人都会聚集在北极殿前的坪子上翘首期待木龙的出现,将坪子围个水泄不通。晚来的村民只得在人墙之外听听锣鼓声。濠头木龙曾作为重头戏出现在2002年的慈善万人行中,还角逐过“山花奖”等民间艺术奖项,可谓风光无限。
开发区民间艺术团
开发区民间艺术团由威风锣鼓队、民间武术队、8支龙狮队、金龙队、木龙队、太极功夫队、东乡民歌队、曲艺队、器乐队、幼儿体操队、健身舞队、等多个队伍联合组成,拥有近700人的强大阵容。民间文艺团内的各队伍平时训练刻苦,艺术造诣不断提升,经常受邀参加中山市、开发区及其他地区各类大小型活动,受到各界的赞赏。如民间武术队、龙狮队参加海内外的比赛、表演活动;太极功夫队参加市万人行活动;威风锣鼓队参加电展会开幕式迎宾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