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
湘西土家族主要聚居在酉水两岸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杂居于花垣、吉首、凤凰、泸溪等县,他们大都以姓氏组村结寨,姓氏以田、向、覃、彭、冉等姓为大姓,而这些大姓又比较集中地聚居在某一地区之内,土司就是依靠誓强宗大姓起家,又以自己的权势统治着同宗之中的大多数土民。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一种说法认为土家族是古代部分巴人的后裔。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人名和族名,是土家族自称的对音或转音;巴人崇拜白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主要姓氏与土家族的某些大姓有沿袭关系,个别巴语词汇仍保存在土家语中。
另一种说法认为湘西土家族是由古代湘西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龙山里耶、泸溪县浦市、张家界古人城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湘西最阜的土著先民居住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意思。土家语地名“墨盆”是开天的意思,“里耶”是辟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地方是土著居民最早开辟的。
土家语对巫师的称谓“彰梯玛”,神歌唱词中提到的民族迁徙地名,最远至穆十必路、“十牌”洞,没有越过沅江与酉水汇合处。楚灭巴后流入五溪的巴人和五代时入主湘西彭氏,同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土家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湘西土家族是由贵州一带迁来的,这种说法主要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所记载的资料:
盖闻羝可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黟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
综合各种说法,土家族来源于楚、秦灭巴后,定居在湘鄂川黔接壤地区的巴人。
在这一带发现了许多遗址和不少古猿化石。在建始县高坪龙骨洞发现南猿、巨猿化石,及三颗高等灵长类的下臼齿化石;在长阳县下钟湾的一嗣穴堆积层中,发现二件剃破的左上颌骨和一颗左下前臼齿为代表的“长阳人”化石。在泸溪县的五里洲,发现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大量的陶器和27件石斧。
这一带地方,晋代《华阳国志》一书曾经指出:战国期间,巴国的疆域,东边到达四川奉节,西边到达四川宜宾,北边到达陕西汉中,南边到达的则是“黔涪”。可见,它在战国时期就属于巴国的南疆。
在西汉刘向所撰的《世本》一书中,记载了关于“廪君”的传说: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
其中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其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
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其居。析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且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敝日光,天地晦冥。
积十余日,麋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这个朴素的并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巴人的起源、迁徙及其经历漫长的,原始氏族公社的历史。
“诞”即“蜒”,专称二解:泛称多为“夷蜒”、“南蜒”,专称多指滨水而居的人,许慎的《说文解字》释:蜒,为“南方夷也”。说明廪君之先,是“南夷”的一种,即以后“南蛮的一个族类”。巫蜒是以地名族,指“巫”地之夷楚巫郡的郡治在“夔东一百里”,即汉代的巫县。主要指三峡周围地带,南抵清江和武陵部分地区。
对于巴人的早期活动,很多史书都有记载,最早的要数殷墟甲骨文。其中有五片就提到“巴方”,即巴氏族的居住地。商代武丁时,妇好伐巴方,说明武丁之前就有巴氏族存在。
公元前11世纪,巴人参加过武王伐纣的战争,以“勇锐”著称而载入史册。周武王灭商以后,开始大量分封诸侯,封其桑族姬姓于巴地,名巴子国。
《华阳国志·巴志》中就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反映出周王要加强对巴人的统治。
从此以后,巴人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文献记载将川东、鄂西一带称为巴子国。
春秋战国时期,其势力并不强大,仍在江汉之间继续活动,与楚相邻,时战时和。战国以后,秦楚势力强大,不断攻巴,到公元前223年,南郡、巫郡、黔中郡被秦占领,这里的巴人成为秦国编民。
秦灭巴之后,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巴人,虽然经历了历代王朝更迭和战争变乱,但是他们基本没有大的迁徙,一直比较稳定地生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延绵不断,这与湘西土家族居民的分布区域恰好是一致的。
此外,土家族灿烂的文化也证实了这一点。巴人以虎为崇拜神,在土家族及其邻近地区发现了大量以虎饰为主要特征的巴人文化遗物。其中有巴人的军乐虎钮錞于。湘西各地也相继发现了虎钮镦于20多件,还有大量带有虎饰的器物。
巴人以人祭祀,这一风俗,史书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永顺土司祭祀时还在进行。巴人的方言,还有许多与汉语混合使用,土家族地区保留着不少有关“巴”的地名。
再就是从西汉至明末清初,绵延不断见于各代史册,活动于湘鄂川黔边地区被称为“蛮”或“夷”族的首领,均有田、向、覃、冉、彭等姓,这正是湘西土家族中人口众多的主要姓氏。
土家族的介绍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2010年底约5万人口,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距铜仁凤凰机场27公里,怀化芷江机场57公里,张家界荷花机场
土家族的介绍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扩展资料
土家族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
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人民网-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