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裕发电力有限公司是1994-10-08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梅州市梅新路47号。
梅州市裕发电力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1402617928271L,企业法人刘文戈,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梅州市裕发电力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电力器材制造和销售;电力通信;餐饮服务;旅馆业(酒店);国内商业及物资供销业(国家专营专控商品除外);投资实业;汽车租赁;场地租赁;计算机销售、维护;销售:电力电缆、塑料制品、低压电器、电器机械及器材、五金交电、建筑材料、日用百货;电力技术咨询;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站设施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及供(售)电服务;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维护;新能源技术推广服务及技术咨询;电力技能咨询及服务;信息科技开发、应用;通信工程;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发、维护、安装。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4119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575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梅州市裕发电力有限公司对外投资7家公司,具有2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梅州市裕发电力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梅州市地方税务局的机构概况
梅州市辉嘉实业有限公司是2016-09-28在广东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葵岗村沾中。
梅州市辉嘉实业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1403MA4UW3UD15,企业法人陈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梅州市辉嘉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房屋工程建筑;土石方工程;建筑装饰业;园林绿化;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旅馆业(酒店);旅游观光项目开发;农业开发;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及销售;农业技术研发及推广;制造:金属制品;建筑工程劳务分包;;货物搬运、货物仓储、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管理服务;旧机动车交易;非融资性担保业务;网站建设;网络运行维护;互联网销售;货运经营。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梅州市辉嘉实业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梅州市财贸学校校友陈绍浩
1997年,梅州市地方税务局开始探索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统一登记,集中征收,属地管理,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1998年,开始推行计算机开票征税。1999年,取消了专管员管户制度,推行纳税人上门申报缴税。2000年,开始推广银行储税划缴、POS机划缴、银行(信用社)代收等缴税方式。2002年,建成了省、市、县、分局四级征管信息网络,实现了征管数据共享;取消现金收税,彻底解决了税款安全问题。2003年,实施“税库、税银”联网办税,确保了税款及时准确入库和结算;实施“税务质疑约谈办法”,推动税收执法向“管理服务型”转变。2005年,广东地税新一代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简称“大集中”系统)在我市上线运行;在全省山区地税率先开通了ETS电子缴税入库系统;依托“大集中”系统开发使用了网上报税系统。2007年,推广使用社保费ETS电子扣缴系统。
梅州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每年均被省局评为“三好班子”;2003年以来市局连续5年被市政府评为市直机关作风先进单位;2007年,市局被评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所属的7个县级局全部被评为“梅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有没有关于梅州市的详细介绍,包括历史还有如今的现状。
陈绍浩,男,1988年03月03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是我校2005级电子商务班学生时任班长。
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表扬和重用,学校老师曾预言陈绍浩将是一位商场奇才,只是不知何时能遇上他的伯乐。他于2006年上半学期组织成立“电子商务协会”,组织同学和校友开展团购销售活动,在学校做起了生意。2006年下半学期被一位老板看中,那老板在学校门口开了一间饭店并让其打理。同年11月被学校老师推荐到当地一家传媒公司上班,那时还没有毕业,在边上班边学习的情况下成绩依然不落后于他人。在打工不到三年的情况下于2009年7月开始筹办“梅州商务网”和“梅州前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09年8月15日公司正式成立并出任总经理。带领同班同学,刘大川,陈志强等人一起开始人生的创业旅途。
“前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户内外大型广告,企业信息化服务 , 网站建设与维护 , 电子商务服务 , 网络架设与维护 , 活动策划及媒体代理 ,平面创意设计 ,VI品牌设计及营销策划,商业信息服务 , 广告信息咨询 。。。
“梅州商务网”,是当时梅州综合性最全的商务网站,于“更多更快更全”为网站宗旨,曾被称之为“梅州的小淘宝”。
陈绍浩个人教育经历:
1995年至2002年就读于梅州市五华县双华镇中心小学
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梅州市五华县双华中学
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梅州市财贸学校
2008年至2010年就读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毕业)
2011年3月至今就读于清华大学MBA管理学
从事过行业(职业):
在校时任梅州市青年作家协会青年作家报发行专员,毕业后从事过中国国家图像日志发行中心梅州发行专员,电子商务员,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行政管理,计算机应用,文案策划,广告策划,品牌推广,市场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
工作经历:
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
在梅州市领众传媒有限公司担任 业务员、客服专员,业务经理,市场部经理等职务
2009年3月至2009年7月
在北京北广传媒担任业务经理,客服经理等职务
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
在梅州前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
在广东发展银行梅州分行担任信用卡中心客户经理。
在梅州前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2010年10月至今
任梅州市泰源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梅州前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梅州市车管所所长是谁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 梅州 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交通现状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梅州西环、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州南环(扶大高新区—三角)高速正在建设当中;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铁道部已将两段铁路列入铁路网中长期调整规划,即将在今年底开工,2013年建成。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 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正在进行扩建前的征地拆迁工作。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开放,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堤下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金沙花园和红光花园正在施工建设当中。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 梅州客家围龙屋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梅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梅州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梅州正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编辑本段城市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城一江两岸) 广东省文明城市 广东省卫生城市 广东省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广东省双拥模范城 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随着梅州地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道路建设全面铺开,梅州市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会”为龙头,以打好经济攻坚战和过好社会稳定关为重点,经济社会在困难中得到新的发展。全年生产总值47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 全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5亿元,增长61%。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粮食总产13691万吨,增长28%。其中,稻谷增长25%,水果增长22%。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农村经济农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56%。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幅明显,其中粮食增长105%、肉类增长87%。 (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见成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以果茶为主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业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水果面积10625万亩,其中:金柚达2917万亩,脐橙485万亩,茶叶面积1483万亩。金柚、茶叶、脐橙、龙眼、荔枝、青榄等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已成为梅州的拳头产品和农村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我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 (三)农村工业化有新的突破。我市各级认真实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紧扣水果、茶叶、玉米、优质米、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加工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开发了优质玉米酒、玉米罐头、甜玉米汁、竹笋罐头、客乡奶、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黄酮、金柚汁、金柚含片、金柚护肝品等一批绿色食品和用品,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25家,加工产值近10亿元。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至目前止,全市有龙头企业156家,其中:省级8家(国家级1家),市级46家。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外接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对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302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带动农户26万户,占总户数的31%,每户增收2200元以上。 (五)订单、外向型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有不少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乡兴办集旅游、观光、创汇农业于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市农产品进出口公司认真组织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年出口创汇产值达1000多万美元。丰顺威华食品罐头厂甜玉米罐头、竹笋罐头等加工产品,年出口创汇达700多万美元,被评为全省十大出口创汇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几年来,我市订单农业以每年增加7万亩的速度发展,至目前,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3115万亩,确保了大宗农产品畅销。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有了机构,人员逐步到位,购置了检测仪器等设备一批,开展了检测试点工作。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已获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7家,面积997万亩。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几年来查处假劣农资案件100多宗,有效地规范了农资市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大。随着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市有农村劳动力18559万个,从事二、三产业经营2928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6328万人(其中:常年外出4604万人),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1%。去年外出劳务收入达2369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61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6%左右。 (八)农村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市已完成了二轮承包,实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占耕地面积96%,第二轮承包期内全市都按中央规定的30年承包期限,重新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农户占实行家庭承包农户的98%。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制度,全市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达8034万份,搞活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户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193万亩,转包的面积519万亩,占10%,租赁面积4417万亩,占851%,互换面积175万亩,占33%。 全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一是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2003年税改后全市农民负担总额减少26558万元,减幅为85%,人平负担仅13元,减少71元。今年又将农业税调整为3%,全年可减轻农民负担2341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减负制度,全面落实涉农收费的公示制度。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 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突出抓了以会计代理制为主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全市145个镇,已实行会计代理制的镇有49个,达到了省提出的工作目标,使我市的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核算、集体资产管理、财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审计工作扎实开展。 (九)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个,其中列为农业部试点单位1个,列为省厅试点单位4个。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经营管理等农技推广机构789个,从业人数达4043人。并落实了国家对农技人员的各种优惠政策。据统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投入技术推广经费3000多万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0多个,产生经济效益50多亿元。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建立了“梅州农业信息网”,创办了“梅州农业”电视专栏节目,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1]。 第二产业 全市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299亿元,增长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939亿元,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719亿元,增长154%。全年工业用电量29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657%,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第三产业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4亿元,增长14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8亿元,增长1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3692亿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654亿元,增长218%。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各种交通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896亿吨公里,增长131%;完成旅客周转量7948亿人公里,增长120%;邮政、电信业营业收入1424亿元,增长34%,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络服务日益发达。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337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3%,旅游总收入3674亿元,增长126%。 基础设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增长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584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3340亿元,增长65%。 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25亿元,同比增长2026%。全年全市税收收入5861亿元,比上年增加455亿元,增长84%。金融形势比较稳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7173亿元,比年初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34536亿元,比年初增长8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478亿元,比年初减少04%。 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 全年进口总额464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年出口总额38122万美元,增长228%,其中国有企业出口836万美元,减少798%;“三资”企业出口14993万美元,增长1091%;私营企业出口21813万美元,增长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65个,金额268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 物价和人民生活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上年为100%),上涨02个百分点。城乡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36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区为432%,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为456%,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788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496509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6%,废气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6775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118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798万人次。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28‰,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
孝感市和梅州市哪个发达些
梅州市车管所目前的所长是龙亚森。龙亚森先生,毕业于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名具有丰富经验和卓越能力的管理人才。他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局工作,在管理、领导、调查和安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加入梅州市车管所之前,他先后任职于广西河池市交警大队、南宁市公安局等机构,曾经荣立多项先进、优秀警员等荣誉称号。在担任梅州市车管所所长期间,龙亚森带领全所干部在继承前任所长的红色基因的同时,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车管之队,为梅州市车辆管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孝感:
基础设施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京珠高速公路孝感段、孝襄高速公路孝感段竣工通车。武汉至孝感高速公路出口工程建设加快,汉孝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准备工作展开。市域循环线、县市辐射线、江汉平原航道疏浚工程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5126公里,比上年增加7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8公里,二级公路940公里,三级公路714公里,四级公路3407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9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建设投资43亿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信公司新建基站27个,用于发展“村村通”工程。移动公司进行第十期GSM网络扩容建设,新增基站50座。全市积极改造邮政、电信、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广电子商务,实施企业和家庭上网工程,孝感电子政务系统已列入国家信息产业部试点城市。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20亿元,增长 91%;电信业务收入840亿元,增长123%。
能源设施加快配套。全市220千伏配电网、中低压配电网加紧建设。城市天然气工程稳步实施,城市部分用户已通气使用。全年供电量达4611亿千瓦时,增长78%。其中工业用电量3392亿千瓦时,增长78%。
全市现有大小水库405座,控制流域面积2509平方公里。其中,大型水库有徐家河、郑家河、观音岩3座,控制流域面积1075平方公里。中型水库有八汊、金盆、芳畈、滑石冲、罗汉坡、界牌、姚河、彭店、丰店、宣化、清水河、幸福、短港、渔子河14座,控制流域面积611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一、综合
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0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是1999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546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为246:382:37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112%,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9%,住宿餐馆业增长71%,金融保险业增长43%,房地产业增长88%,其他服务业增长15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市经济总量不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压力增大。
二、农业
全市进一步加大农村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实施品种、种植模式、产业布局优化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41%。
粮棉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477万亩,增长38%。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12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农产品达到84个。
林业生产取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1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443千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板栗20万吨,下降01%;银杏7710吨,增长40%;松脂1050吨,增长385%。
畜牧、水产业继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306万吨,比上年增长52%。年内牲猪出栏2439万头,增长34%;大牲畜年末存栏384万头,下降39%。全年水产放养面积965万亩,比上年增长09%。水产品产量338万吨,增长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217%。中省工业增长175%,地方工业增长227%;轻工业增长272%,重工业增长174%。市区龙头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162%。市本级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156%。其中,市开发区工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232%。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增势强劲,汽车机电、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4亿元,同比增长21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实现利税249亿元,增长304%。其中利润125亿元,增长386%。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471%。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基本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城镇项目投资998亿元(不含房地产),增长244%。农村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45亿元,增长608%,农村农户投资190亿元,下降17%。房地产开发投资113亿元,增长198%。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3%和359%。在城镇及房地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累计完成37亿元,增长769%;第二产业完成552亿元,增长308%;第三产业完成522亿元,增长152%。
全年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含房地产)项目764个,比上年增加41个。本年新开工项目603个,比上年增加36个。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孝感城区共组织实施城市建设项目7个,直接完成投资10亿元。其中完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全长11万米,工程总量03亿元;实施西河路道路及管线配套工程,全长708米,完成投资480万元;对交通路的北京路至航空路段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实施路面改造,完成投资1100万元,已于年底建成通车;铺设城站路、建设路人行道彩砖,维修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交通路、建设路、环城路等道路维修面积15万平方米。结合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建设,加强重点镇建设,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结合9个省级重点镇实际,完成投资09亿元,狠抓镇区道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基本达到了重点镇要率先达到“八有”的要求。目前全市85个省定示范村,已启动村庄整治的有59个,争取省扶助资金420万元。
五、市场物价外经
消费品市场明显转旺。2006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全市消费品市场呈明显转旺的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实现零售总额1835亿元,增长137%,比上年提速16个百分点。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孝感市场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068亿元,增长145%,提速1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67亿元,增长128%,提速15个百分点。餐饮业市场生意依旧红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省时、营养、舒适的消费方式成为时尚。餐饮业顺应潮流,放低门槛,面向大众,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全市实现餐饮业零售额293亿元,同比增长144%。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进出口保持同步增长的好形势。据海关统计,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99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出口12923万美元,增长284%;进口7044万美元,增长269%。
2006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4个,增资项目9个,转股项目3个,新增合同外资895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536万美元,增长124%。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2006年,全市市场物价总水平运行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六、交通邮电能源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2006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建养投资69亿元。重点工程316国道路面改造基本完工,八汤线于9月底全面建成通车,府河大桥9月底正式开工建设;完成通乡公路路基191公里,路面16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1998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113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8公里,二级公路926公里,三级公路1378公里,四级公路8777公里。
邮政通讯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邮政通讯业累积完成业务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邮政业12亿元,电信公司37亿元,移动公司42亿元,联通公司10亿元,铁通公司02亿元。全市电话用户1895万户,比上年增加35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795万部,增加105万部;移动电话110万部,增加25万部。交换机容量260万门,增加55万门。计算机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85万户,其中宽带用户8万户。
能源设施加快配套。2006年,电力设施累计投资28亿元,完成迎峰度夏电网建设--220千伏彭湾变电站的增容工程。完成110千伏汉川西江、应城城北、云梦府南、孝昌杨林、大悟西城、丰店输变电工程、110千伏燎原变电站增容工程、110千伏燎原一三元宫线路工程。全年完成售电量40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5%。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这是近十年来孝感财政收入增长的最好水平。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7亿元,增长181%。在总收入中,国税部门完成113亿元,增长251%。地税部门完成84亿元,增长144%。财政部门完成69亿元,增长357%。市本级财政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6亿元,增长459%。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增长329%,增幅为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全市财政支出340亿元,增长215%,增支60亿元。
金融存贷款继续增加。截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674亿元,比上年增加519亿元。其中储蓄存款2719亿元,增加31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387亿元,增加14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435亿元,增加26亿元。中长期贷款674亿元,增加43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9007亿元,增长71%。现金支出9071亿元,增长64%。累计货币净投放64亿元,下降441%。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中国人寿保险系统实现保费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累计给付支出18亿元,综合给付率540%。其中,死伤医疗给付334万元,满期给付18亿元。财产保险孝感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险市场份额的80%以上。全市系统全险种理赔案件件数结案率达到845%,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全险种理赔案件金额结案率为753%。
梅州: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进取精神。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梅州标志性传统建筑——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梅州、汕头、湛江、韶关)。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梅州西环、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龙(梅州-福建龙岩),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建设。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梅杭、梅瑞铁路也已完成规划研究,铁道部已将两段铁路列入铁路网中长期调整规划。
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开通了至全国40多个城市的航班。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的重要载体——“三馆一节一剧”(叶剑英纪念馆、黄遵宪公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文化旅游节、拍摄一部反映客家先民大迁徙历史的电视剧)工作全面启动,叶剑英纪念馆和黄遵宪公园、客家博物馆已分别于2005年5月5日和3月28日正式动工建设,将于2007年底前建成开放。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
[编辑本段]<二>经济概况
随着梅州地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道路建设全面铺开,梅州市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会”为龙头,以打好经济攻坚战和过好社会稳定关为重点,经济社会在困难中得到新的发展。全年生产总值47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 全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5亿元,增长61%。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粮食总产13691万吨,增长28%。其中,稻谷增长25%,水果增长22%。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第二产业 全市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299亿元,增长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939亿元,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719亿元,增长154%。全年工业用电量29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657%,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第三产业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4亿元,增长14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8亿元,增长1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3692亿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654亿元,增长218%。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各种交通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896亿吨公里,增长131%;完成旅客周转量7948亿人公里,增长120%;邮政、电信业营业收入1424亿元,增长34%,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络服务日益发达。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337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3%,旅游总收入3674亿元,增长126%。
基础设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增长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584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3340亿元,增长65%。
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25亿元,同比增长2026%。全年全市税收收入5861亿元,比上年增加455亿元,增长84%。金融形势比较稳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7173亿元,比年初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34536亿元,比年初增长8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478亿元,比年初减少04%。
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 全年进口总额464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年出口总额38122万美元,增长228%,其中国有企业出口836万美元,减少798%;“三资”企业出口14993万美元,增长1091%;私营企业出口21813万美元,增长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65个,金额268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
物价和人民生活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上年为100%),上涨02个百分点。城乡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36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区为432%,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为456%,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788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496509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6%,废气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6775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118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798万人次。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28‰,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她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情况:
到2004年底,全市有2640户私企,投资者680人,雇用员工32568人,注册资本6437亿元。其中:农业企业50户、采矿业38户、制造业844户、建筑业125户、电力企业57户、交通运输业40户、批发零售业1019户,居民服务业189户,信息软件业8户。
个体经营户资料:
到2004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64137户,从业12万多人,注册资金1055亿元。主要分布如下:
批发零售业40429户,其中住宿餐饮业5397户,租赁商务服务221户,咨询调查业9户。
居民服务业5562户,其中理发美容保健业2024户。
农林类142户。
采矿业385户。
制造业7195户。
农副食品加工业822户。
服装靴帽百货业664户,印刷媒介475户。
电力燃气323户,电器器材181户。
交通运输600户。
信息传输互联网服务245户,租赁商务服务221户。
2004年度,新发展私营企业665户,新增注册资金205亿元;新开个体户9277户,新增注册资金105亿元。本期注销个体户8829户,实际新增442家个体户。
特色经济提升壮大
伴随着招商引资工作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加快,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努力培育壮大特色经济。
兴宁市重点扶持机电制造业,特别是广东明珠、南丰电气、鹏鑫科技三家企业全部实现预定目标后,兴宁机电制造业的总产值将超过8亿元;服务好总投资45亿元、总装机容量87万千瓦的兴达电厂,总投资25亿元的宁江建材日产2500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等,力争用几年时间把资源型工业打造成年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充分发挥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壮大工艺纺织这个传统产业,筹建集漂染、织造、整理、加工为一体的纺织工业村。
梅县(含梅江区)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生物医药型工业、高新技术型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打造电力、电子通讯、建材、汽车配件、工艺、医药化工“六大基地”。
丰顺县主要是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做大做强电声行业。目前电声行业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成为招商引资的热点行业,该县也成为全国较大的电声产品基地。今年1—4月,丰顺县的电声企业产值就达24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7%。大埔县坚持以瓷工富县为核心,重点抓好陶瓷、电力两大支柱。其中仅陶瓷方面,该县去年以来就新办陶瓷企业58家。而梅江区则立足地处区域中心城市的实际,在大力发展工业项目的同时,认真做好经营城市文章,积极引进、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第三产业,构建物流配送基地,大力发展连锁超市,打造特色商品街,提升餐饮服务业。今年第一季度该区的第三产业产值7831万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和18%。
此外,平远的稀土、林木深加工,五华的机电工业,蕉岭的水泥工业等特色产业也在加快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并成为各县(市、区)的产业品牌。
综上所述,我还是觉得孝感比较好!当然,我本人就是孝感的!呵呵。
分给我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