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
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
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
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
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
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
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
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
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
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
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
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
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
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洛阳
洛阳老城文庙西边房子还拆不拆
拆迁。
根据洛阳老城八角楼金街在2009年的拆迁规划,可得知洛阳老城八角楼金街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了拆迁工作,对整体地市进行了规划。
洛阳老城指的是洛阳老城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城的小吃业发展反射,经营者之间相互竞争,互为补充,在保留原有特色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新的口味。
洛阳最大的集市
不拆了,短时间内文庙西边的房子不会拆迁了。
根据查询洛阳市《古城府文庙片区国有土地上危旧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 )》公告显示得知,洛阳市人民政府对(府文庙片区)兴华街-南大街以东,中州路以南,民主街-明新街以西,三复街-文明街以北的危旧、破损房屋进行拆迁。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洛阳有啥好玩的地方
洛阳最大的集市应该是洛阳老城区的麻街集市,这里也叫做麻街糖果市场,在老城区内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糖果市场的前身就是麻街菜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市民需求的变化,形成了糖果市场,成为了集购物、娱乐、美食、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市民活动场所。这个集市面积较大,商铺繁多,交通便利,商家琳琅满目,商品种类繁多,是游客和本地人购物的热门场所。
古代时候的洛阳是现在哪个省的地方?
洛阳好玩地方有:龙门石窟、白马寺、丽景门、洛阳古墓博物馆、王城公园、洛阳老街、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
1、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白马寺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和“祖庭”。
3、丽景门
丽景门,始建于金兴定元年(1217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关,在隋唐应天门遗址东北。据《老城区志》载:“金明洛阳城四面开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
4、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洛阳古墓博物馆,占地面积130余亩,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间设假山水池,堪称公园式博物馆,1987年建成开放。
5、王城公园
王城公园,又名洛阳王城公园。坐落在十三朝古都河南省洛阳西工区,因修建在东周王城遗址上而得名。公园始建于1955年,坐落在洛阳市文化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周王城遗址上。
6、洛阳老街
洛阳十字街位于老城区西大街和东大街的八角楼金街,也称为“十字街”,自古乃是商人云集之地。建国之后这里成为洛阳市重要的商业区之一,同时这里更是洛阳小吃的汇集之地。
7、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
河南省洛阳栾川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由老君山景区和鸡冠洞景区组成,其中老君山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七里坪村21组,占地面积2666平方千米;鸡冠洞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双塘村,观赏面积0023平方千米。
洛阳老城那有批发毛蛋的
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
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这里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扩展资料:
洛阳的历史文化遗址:
1、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公元1至6世纪中国七代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它的城市规模在北魏时达到最大,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100平方公里 ,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
西周初周公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东周时称洛阳。西汉刘邦定都于此。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
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都城里坊制以及中国都城建筑的“建中立极”制在此形成,并为后世都城效仿。
周汉晋魏风云际会,8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仅有的4次交往,3次(包含首次)皆在汉魏洛阳故城中,故有“西罗马,东洛阳”之说;
见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以及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北宋司马光访汉魏故城时曾发出:“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汉魏洛阳故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2、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及近郊。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隋唐洛阳城遗址主要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三重,此外又分布着上阳宫、神都苑等宫苑建筑。
洛阳隋唐都城的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应天门)、天津(天津桥)、天枢、天宫(明堂)、天堂,南北纵贯隋唐洛阳城中,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1963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8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
洛阳市老城根开业时间
谢爱玲的农货店。老城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中东部和北部,是洛阳市最早的建成区,是洛阳市主城区之一,也是全市的经济,当地的谢爱玲的农货店有批发毛蛋的,毛鸡蛋就是快要孵好的鸡蛋,根据小鸡孵成的情况分成全蛋、半鸡、全鸡几种,其中最血腥的是全鸡。
洛阳市老城根开业时间是2023年02月1日。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截止至2023年2月28日,洛阳市老城根开业时间是2023年02月1日,老城根项目是由金銮洛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一项城市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此项目以洛阳老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古城中轴线,三区交汇处,毗邻洛河水”的优越地理位置为凭借,打造以体验式商业为核心,以创意式文化为灵魂,以娱乐、服务等产业为支撑的多业态、强态势、可持续的新文化、新力量的城市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