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铃薯产业促进湟中经济发展]马铃薯的功效与作用

核心提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当今农业发展的趋势,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使其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青海省湟中县根据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在马铃薯产业上大做文章,使其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主导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当今农业发展的趋势,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使其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青海省湟中县根据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在马铃薯产业上大做文章,使其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主导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项目概况

湟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项目在湟中县的海子沟、李家山、共和、西堡、上新庄、土门关、田家寨、拦隆口和鲁沙尔这9个乡镇实施,实施年限为2010年8月到2011年12月。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生产基地1333hm2,预计亩产达到2000kg;建立原种生产基地133hm2,防虫网棚3座,占地1000m2,种薯贮藏窖1座,占地800m2,购置农机具38台,培训技术骨干530人。项目总投资4362万元,其中国家资金3312万元,主要用于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基地建设,计划投资2191万元;脱毒种薯基地建设,计划投资1001万元;技术培训及其他费用12万元。地方整合105万元。

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湟中县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增加收入为目的,大力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2009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126hm2,占总播种面积的177%,平均亩产1806kg,实现总产量274万吨,总产值13716万元。由于湟中县生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病毒感染率低、增产效益好,商品薯块大、薯形好、淀粉含量高,深受省内外广大农民、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的青睐。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湟中县的主导产业。

然而,湟中县马铃薯产业在有了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基地建设水平低。由于湟中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政投入能力不足,全县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机械装备水平不高。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不高,农民手工劳动强度大,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三是技术培训工作亟待加强。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标准化生产、全膜覆盖栽培等现代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窄,急需政府补贴、示范、培训,以加快推广应用速度,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近年来,湟中县对农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在种植业方面,大宗作物由于受气候条件限制,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较小。而马铃薯由于其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比较效益,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继小麦、油菜之后的第三大作物,并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由自给自足型生产向商品型转变,成为农村稳产、高产、经济价值高而稳定的优势作物。加之目前湟中县马铃薯产业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因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加快马铃薯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档次和整体效益,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实现新突破,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之前马铃薯产业发展项目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继续巩固马铃薯主产区实施成果,建立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马铃薯产业体系和优势产品产业带显得尤为必要。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自然条件优势

项目区地处高寒、气候冷凉地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空气干燥,是马铃薯生产最适宜的生态地区,尤其在海拔2750米以上的高寒冷凉地区,隔离条件好,对种植繁育马铃薯来说更是得天独厚。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的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且病虫害较轻,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色泽鲜亮,干物质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和种植者欢迎。

2、技术优势与基础条件

湟中县马铃薯生产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欧援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通过在湟中县实施,已形成完善的脱毒、病毒检测、微型薯和脱毒薯生产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体系,已初步完成了基础脱毒种(基础脱毒苗、微型薯、原原种)繁育、原种生产及一、二、三级脱毒种薯生产繁育,已建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7处,种薯繁育基地206hm2,脱毒马铃薯种苗原原种生产温室1座,防虫隔离网棚14座,占地4667m2。种薯贮藏窖200m2,贮存量达10万kg。脱毒种薯生产能力为年繁育脱毒苗10万株、繁育生产微型薯30万粒、原原种5万kg、原种66万kg、M2代种薯120万kg。

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经营水平高,项目建设有可靠的技术保证,可为农民提供优质全程的技术服务。项目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的积极性很高,项目实施有可靠的群众基础。

3、产品优势

湟中县马铃薯因独特的自然条件而表现为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表皮光滑、无污染、退化轻、病虫害少,因而种薯和商品薯品质优良,淀粉含量高,即可作种薯和食用,也可为马铃薯加工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马铃薯生产上已培植出适于淀粉加工的青薯2号、乐薯1号、青薯6号等,商品薯率高达90%以上。

五、项目建设情况

经过各方的积极努力,全县全面完成了项目计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重点在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集雨技术、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种薯贮藏窖及防虫网棚建设、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科技培训等环节给予支持。建成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基地1333hm2,其中海子沟乡325hm2、李家山镇167hm2、共和镇240hm2、西堡镇67hm2、土门关乡133hm2、田家寨镇267hm2、上新庄镇67hm2、拦隆口镇67hm2。在鲁沙尔镇白土庄村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02万亩。在马铃薯研发基地建设马铃薯种薯贮藏窖1座,占地800m2;建成防虫网棚3座,占地1000m2,网棚均配套喷灌设备。购置18kw东方红四轮拖拉机2台,配套马铃薯播种机6台,马铃薯收获机6台,起垄覆膜机5台,旋耕起垄机10台,打孔机500个。在项目区培训县、乡级技术骨干30名,科技示范户500户。培训内容分别为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马铃薯高垄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项目总投资436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资金3312万元,主要用于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基地建设;脱毒种薯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及其他支出。地方整合105万元,主要用于劳务费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支出。

中国农业网的网站建设

1应用信息管理强化农业推广的咨询服务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形势要求农业推广部门能适应农业国际化的需要,加强农业推广的信息基础设施及网络建设,对农民展开广泛的咨询服务,服务内容要从产中技术扩展为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的全过程,服务范围要小到农户、村、乡,大到县、市、省或全国。

2应用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的农业推广组织。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逐步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度,知识经济已经初现端倪。人才和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而高素质的员工和具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提高员工的素质,充分利用知识,提高生产力和竞争能力。有鉴于此,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企业和组织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一种必然的战略性选择,农业推广组织也毫不例外。

3实行企业化管理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能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向农民示范,可大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的企业化是世界行的潮流,只有企业化才能提高规模效益和管理水平。

4依靠可持续发展管理完成政府赋予农业推广部门的公益性任务。在我国,由于农民组织和农村服务组织不健全,国家兴办推广体系尤为必要。农业推广的公益性决定了国家兴办推广体系的必要性,而且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

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农业网为全国农业行业的企业单位、个人团体、协会组织等提供网站建设、网站推广、网络广告以及针对具体要求的个性化服务等一系列企业上网、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一、网站建设服务(网站建设服务的重要性)

企业网站是一个企业在互联网上的门户。中国农业网拥有一支一流的网页设计制作队伍,一贯追求精益求精,创建的一批精美而富有特色的企业网站,深受广大客户好评,为客户赢得了良好信誉和收益。

二、网站推广服务(为何选择农业网的网站建设)

如果仅是建一个企业网站而不作任何推广活动,您一定无法真正体会互联网的神奇。因为在浩瀚的网络大潮里,单个网站因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起不到任何作用。针对企业网站的这种情况,中国农业网推出了一系列网站推广服务,通过国内外著名搜索引擎登录,中国农业网企业及产品推荐,每周邮件列表特别宣传,黄金地段条幅广告,在行业性会展免费赠送《中国农业商情》等有效手段,帮助您的企业网站脱颖而出,赢得可观的浏览量,提高贵公司企业形象,从而带给您所期待的经济效益。

三、平台会员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 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是发展农业新产业,要进行农业产业调整,突出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是将传统农业调整到观光农业、创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上,使其占农村经济的 70% 以上。

二是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发展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牧渔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四是加强农业装备,重点推进信息网络武装、现代工业设备武装、农业机械化武装农业等,构筑农村社会产业、信息知识的普遍服务体系。

(2)农业推广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所发挥的作用:通过近几年新形势的发展,扩充、延伸了农业科技推广内涵,由单纯的农业科技推 广变成为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推广是为更大 限度解放生产力。农业推广是指除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 农民示范户、 指导并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质量, 扩大农民收入。 它以农村社会为背景, 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主、农头企业或者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不仅仅是提供教育,传播技术提供远程培训和推广,更是农业科技推广不断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简述农业推广培训方法之一的角色扮演的应用范围。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作为促进农业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 也是我国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产品产量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特点和取得的成绩

11 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 党和政府在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 非常重视加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 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已建成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

12 特点 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 农业推广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 教育及其他方法为辅, 其特点主要有:

( 1) 由政府部门领导, 农业行政部门主管, 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一一对应。以政府建立的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 组织、协调、实施各种农业推广工作。政府制定有关农业推广的政策, 直接负责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对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 推广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

( 2) 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既受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 同时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 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大于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权, 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较多地是围绕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来开展, 向行政领导部门负责。

( 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其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取决于计划经济的要求, 因此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化进程。

( 4) 我国的农业推广属于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一般包括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过于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 而忽略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取得的成绩

131 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良种繁育、农业技术监督检测3 个系统。除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外, 还包括群众性农技推广组织。全国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132 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作物、畜、禽、渔品种的更新换代, 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使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以丰收计划为例, 自1987年实施以来, 每年安排推广全国农、牧、渔、机等业先进、适用、成熟的科学技术100 项左右。通过该计划的实施, 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组装配套, 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促进了我国农牧渔业的全面增产、增收。

133 开展技术培训, 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电波入户”等活动, 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另外, 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 开展了对农民的系统培训。

134 积极参与农业执法和监督管理, 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农业执法和监督管理, 包括动植物检疫、种子质量检验、动物防疫及其监督、农资质量监督、农业机械监督、农民负担监督、农业承包合同管理等, 有效地预防了动植物病虫害传播和假种子坑农害农等事件的发生, 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简述农业推广培训方法之一的角色扮演的应用范围:培训需求调查、能力研究、任务分析、工作表现分析。

一、农业推广的方法与特点

1、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通过信息、传播媒介来进行广泛的推广。大众传播中的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好的时效性及单向性。传播媒介利用报纸杂志、墙报、黑板报、书籍、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特点来进行广泛传播。大众传播灵活性强,能提高推广效果,能让农民提高认识,采纳新技术。农药的使用方法、农作物病虫防治,通常采用大众传播法。

2、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是一项群体活动,涉及的成员较多,能在短时间内把信息传递给预定目标;它可以使推广者和推广对象双向沟通,及时反馈信息,使农民真正学习和掌握所推广的农业新技术。它的形式可通过小组讨论、示范、短期培训、实地参观来进行推广。90年代推广旱地育秧技术,2000年推广秋洋芋稻草覆盖技术,采用的就是短期培训、示范方法,推广效果极佳。

3、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通过与个别农民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它具有针对性强、沟通的双向性、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这几个特点。它的形式有农户访问、办公室访问、信函咨询、电话咨询。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