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APSCO-SSS-1)在我国山西太原发射场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遥53成功发射。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是中国首颗采用中国航天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国内外大学生联合研制、北航师生负责系统设计和研发的30kg级微小卫星,也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开展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中(简称APSCO-SSS)的主星。
该卫星体积为350 350 700mm,重36kg,运行于517km的太阳同步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将对盘绕式伸展臂机构在轨展开技术、ADS-B空管接收机在轨技术进行验证,并进行遥感成像。卫星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研发小卫星的空白。
共赢——一颗国际合作星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APSCO-SSS Project)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的第一个重大国际项目,由北航作为建议单位,于2015年被APSCO理事会正式批准,2016年举行项目启动仪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任命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Leading University)。项目旨在推进APSCO成员国大学小卫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培养航天技术和应用人才,促进APSCO成员国在空间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项目写入《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2016年12月,项目启动会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总部举行。北航副校长黄海军代表项目的牵头单位(Leading University)与APSCO秘书长签约
项目内容包括由APSCO成员国大学联合研制三颗小卫星(包括1颗微小卫星APSCO-SSS-1、2颗纳星APSCO-SSS-2A/2B),三星编队飞行共同完成在轨技术验证、星间通信、空间科学探测及空间遥感应用任务。其中APSCO-SSS-1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为该项目的主星。
2017年1月,北航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
项目启动,各成员国代表即围绕建立多边国际空间技术合作机制、APSCO大学生小卫星技术方案、国际化空间技术教育与培训等内容进行讨论,明确分工和责任义务。项目推进过程中,各成员国共计进行十余次技术交流会议,进行关键节点评审、形成多项技术文件,开展多次国际会议。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的APSCO-SSS-1研制中,巴基斯坦、秘鲁等多个国家参与了小卫星多个分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工程样机研制、集成测试、样机联调等工作。
据悉,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PSCO)于2008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是由中国发起、具有完全国际法律地位的政府间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也是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的永久观察员。APSCO教育培训中国中心于2013年设置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挂靠在北航国际学院运行,旨在通过能力建设、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等形式,促进中心成员国空间 科技 教育培训水平和空间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担当——一颗自主创新星
9月16日上午,SSS-1小卫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出征仪式,北航校长徐惠彬院士、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副秘书长Ferhat出席。Ferhat在致辞中表示:“APSCO-SSS项目是国际间大学生航天交流的重要合作,期望APSCO在未来能与北航继续扩大合作领域,推动深化建立更加深厚的合作关系。”
项目自2016年立项以来,北航始终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建设了相应配套设施,设立了“两总”系统开展工作。宇航学院、国际学院为主,计算机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参与,多个单位全力保障小卫星的研制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
APSCO-SSS-1项目7个分系统组成指导教师、中外学生共同参加的研发攻关团队,先后有10余名教师、1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项目还选拔骨干学生直接担任总师,承担卫星研制全流程各项任务。
小卫星团队部分成员
项目立项研制5年来,历经重重困难,数千封国际邮件、近百次视频交流、数十家协调部门……疫情期间,面对实验室被封、项目进展受阻,为追赶进度,部分学生自疫情爆发以来一直未回家。项目团队克服了语言沟通障碍,不断协同各分系统接口,使中国航天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从被了解到被认可。
APSCO-SSS-1的核心载荷盘绕式伸展臂和离轨装置电推进器完全由北航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其中,盘绕式伸展臂具有大柔性、高展开收拢比的特点,是国内首个在轨验证的被动式盘绕展开机构;电推进装置具有高比冲、变推力和集成化的特点,是国际上首个容性储电单台自中和电喷雾推力器的在轨应用。
融合——一颗人才培养星
APSCO-SSS-1不仅是一颗技术试验卫星,更是一颗面向教育教学的卫星,从任务规划到系统设计,从单机研制到总装总测,小卫星的每一个研制环节都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平台。学生总师赵旭瑞表示:“回首过往的5年,学生研制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为卫星研制工作倾尽所有。我为在这样的团队学习与工作而感到自豪!” 来自巴基斯坦的2019级硕士生Zeenat Rajar表示:“能够有机会参与小卫星研制工作,不仅满足了我通过卫星子系统 探索 空间技术的愿望,还帮助我实现了学习和职业目标。我在这个项目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知识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开辟了新的前景,激发了我对空间教育的热情。”
依托该项目的开展,北航建设了2 个系列12 个专业实验和3门本科生课程,自主开发了可视化教学课件,编写出版了10余本配套中英文教材和讲义,项目参与学生先后在高水平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2篇,项目培养国内研究生49名,毕业生80%进入航天部门。
据悉,长期以来,北航 探索 多层次国际航天人才的融合培养,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为牵引,创新打造了中外融合小卫星技术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自设二级“空间技术应用”学科,开设了小卫星技术专业培养方向,涵盖小卫星“任务分析-总体设计-分系统设计-硬件实现-软件开发-集成总装测试”全过程,多渠道汇聚航天院所、企业各种教学和实践资源,形成了“四个一”成果:建设了一套小卫星技术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践体系;形成了一套定向招生、定制培养的方案;打造了一支国际化、跨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小卫星技术国际人才。
留学生线上交流
2014年,北航创立小卫星技术国际研究生项目,至今共为13个国家培养了6届78名小卫星技术专业国际研究生,大部分国际毕业生成为了所在国小卫星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或行业主管。
未来——一颗前景光明星
在卫星发射的同时,北航校园里也有一群人紧张地盯着面前的屏幕,密切关注着卫星发射的进程,他们将在这里实时观测卫星动态,接受卫星数据,向卫星发送指令……他们所在的位置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地面测控和指挥中心”。该中心2018年在北航建成,具备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进行联网的能力。
APSCO大学生小卫星地面测控和指挥中心
后续,各成员国将根据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的通信体制和星地协议,建设相应的地面站,对卫星信号进行接收解调解码,使用统一的TCP协议,将卫星遥测数据和载荷数据经互联网传输到北航卫星测控中心服务器。各国地面站在北航的协助下将加入到现有的卫星地面站网络中来,构建大学地面站测控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增加卫星测控时长。地面组网,互联互通,也持续为教育教学服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支撑平台
北航预推免系统开放时间是6月到9月28号系统开放,完成系统的志愿填报,为期三个月的时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首轮推免生登录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截止日期:2016年9月28日下午5:00。
通过9月21日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首轮复试的推免生,需登录教育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完成注册、填写个人基本信息、上传照片、网上支付),注意务必做到手机号码准确,并保持手机畅通。
1、填写志愿:网报志愿学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一)硕士生
(1)专业为我院拟录取专业,分别为学术硕士: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光学工程,专业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
(2)研究生方向:可以问导师你的研究方向,或者任选一个,研究生方向不影响招生。
(3)导师:填写不区分导师
(二)直博生
(1)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网络空间安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还不清楚可以电话咨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82338348。
(2)研究生方向:可以问导师你的研究方向,或者任选一个,研究生方向不影响招生。
(3)导师:必须填写导师。
2、接受面试通知:填报志愿以后,请保持手机畅通,等待我院的面试通知,并在“推免服务系统”中接受面试通知。
3、接受拟录取通知:请保持手机畅通,等待我院的拟录取通知,并在“推免服务系统”中接受拟录取通知。
完成以上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的所有手续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9月28日下午5:00,超过规定时间未完成相关手续,视为放弃拟录取资格,我院将把名额转为下一批推免生。
北航在职研究生软件工程硕士自主招生简章计算机在职研究生
技术转移平台
北航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是由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起的北京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会同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和金山软件、大唐电信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组建的面向电子及信息科技领域的技术转移平台。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随时掌握到本领域的技术最新发展情况,并且利用高校的科研条件和人力资源共同研发,减轻了研发投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销售及服务。主要服务包括:成果推广、技术培训、政策咨询、投融资服务、项目需求信息、技术成果交流。
公共技术平台
北航科技园为了建立面向全市的软件出口专业化服务体系,发挥企业聚集效应,形成软件出口规模优势,积极促进北京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北航科技园软件出口国际交流与人才培训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该平台将充分利用北京软件出口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优势,重点解决企业共性需求的满足、服务内容的提供、平台资源的建设和可持续服务运营管理机制的建立,真正帮助软件企业解决专业化发展问题,使企业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发挥自身专长,致力于核心业务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北航科技园还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等机构联合,积极促进学校资源对社会的有序开放。借助北航科技园的服务平台,园内企业可以获得利用北航大学高质量科研条件的有效途径,减少中小科技企业的研发成本,缩短中小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从而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首都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种子基金”平台
北航科技园为了扶持创业企业,解决企业创业期间的资金和管理难题,促使企业迅速成长,于2007年成立北航科技园创投种子资金,每年由北航科技园投入一定基金,为创业企业和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也专门设立了孵化基金,以“孵化+创投”的形式对园区高成长型企业直接进行投资,带动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联合投入。
北航专业排名及介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办学目标和定位是:创办一所规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的、国际化的、和市场急需的工程实用性人才的国内一流的学院。全新的办学理念造就全新成果。目前,软件学院有日文应用软件开发(学生有很多机会赴日实习与就业)、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全英文教学环境)、IT项目管理与产业信息化、软件工程和管理、嵌入式软件、网络信息安全、SAP ERP咨询顾问等专业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国内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地处中国IT产业中心--北京中关村的核心地带,周边紧邻众多全球前500的科技企业。 北航科技园被指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并正在成为中关村和全国的软件开发、研制和外包中心。北航的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学科领域均在全国排名最前例。
一、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二、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分笔试与面试:
三、笔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4 英语二
302 数学二
991 数据结构与C语言程序设计
四、辅导教材:
《数据结构教程》第二版 编者:唐发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
《C程序设计》编者:谭浩强;清华出版社出版;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作者:杨文士、焦淑斌等;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作者:阎石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安全——协议、技术与应用》2008年9月版 编著:黄河;清华大学出版社。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网络营销有哪些知名讲师?
院校专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 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愿景目标,。,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确立了 “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现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74个本科专业,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六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连续第三年蝉联世界第一。,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 4266人,其中专任教师2368人。专任教师中,725%具有高级职称,8664%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26位两院院士、63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杰出人才和74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人才。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有全日制在校生 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2300余人。近年来各省招生生源高考成绩平均排名在前3‰,并有多个省份已进入全省排名前1‰,学校理工类生源整体质量稳居全国第9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培养拔尖人才与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才。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大类招生,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健全完全学分制。推进通识教育、书院育人,发挥华罗庚班、吴大观班、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及高等理工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等试验班和荣誉学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大课堂,强化跨学科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生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点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探索出大飞机班、发动机班、信息安全班等定制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北航3号”和“北航4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4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70余人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30届,吸引了7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6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在2019年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冠军、亚军各一项。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9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20多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9%以上。近6年北航有18名校友当选为院士。,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有 1个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含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近16年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通过实施 “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先后与全球200余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倡导发起“国际航空航天教育协会”并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自旋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两国工程教育优势,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典范。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努力建设全新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教育示范学院。与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及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筹建中法航空大学。实施“全球校园计划”,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开展学生交换、双学位、联合培养、国际暑期学校等各类海外学习项目,把北航校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北航学子充分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建立了10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和“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文化,以三代北航人的“长鹰志”“中国心”“陀螺梦”凝聚共识,以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打造空天报国精神标识。深刻把握新媒体阵地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精心打造了以官微“航小萱”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航空航天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校史馆、艺文雅苑、致真共享空间、咏曼剧场、艺文空间等文化场馆为阵地,以感动北航、北航大讲堂、我爱我师、博雅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大学生艺术团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营造了教风优良,学风严谨,景观优美,人景祥和的一流大学文化氛围,在全国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示范项目2项、特色展示项目2项,并获首都文明校园、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自信,自觉把办学精神与服务国家使命融为一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北航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他信息:1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229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224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186 4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 129 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124 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22 7 百度公司 68 8 中国科学院 68 9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41 10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29 11 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29 12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3 13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22 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 1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6 1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15 17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15 18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13 19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 20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13 21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3 22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23 联想集团 12 24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 12 25 中国农业银行 12 2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11 27 三星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11 28 中国工商银行 11 29 普联技术有限公司 10 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10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1公里”!这个中心,厉害了
目前比较知名的网络营销讲师有蒋虹老师、刘东明老师、江礼坤老师等。蒋虹老师原来是团宝网副总裁,操作过上亿资金的网络营销项目,对网络营销项目策划、执行和运营和网络品牌打造有着丰富的经验、是清华、北大总裁班,北航硕士班特约授课专家创落地式网络营销系统、其还是“推一把”网站创始人。
作者 | 郑金武
近期,清华大学教师团队的“新一代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电解水制氢技术产品样机”项目,在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完成了概念验证,正在进行SOEC电解水系统样机设计、计算与模拟。后续,清华工研院还将帮助其对接投资与市场。
近年来,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为推动 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概念验证被认为是弥补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空白的关键环节,是助力创新主体跨越 科技 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有益尝试。
国内高校院所在相关部门推动下,也在积极开展相关概念验证工作。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科研机构成立的概念验证中心,为我国推动 科技 成果走向市场作了积极 探索 。
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于2020年11月启动,建设周期为三年。作为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首批成立的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每年由相关部门支持经费500万元,清华工研院配套经费5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概念验证专家团队、开展重点项目的概念验证和评估、组织概念验证交流培训等工作。
“当前 科技 创新投资呈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与国家层面对硬 科技 的需求是分不开的。”清华工研院院长金勤献表示,近年来国家就 科技 成果转化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激发了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组织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 科技 创新营造了 健康 发展的生态环境。
“以往科学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市场化运作方面存在不足,企业难以跨越‘死亡之谷’。”金勤献表示,近年来科学家积极投入到 科技 创新热潮中,我们要帮助科学家完成思维模式上的转变、与资本及产业界形成良好互动,让 科技 创新企业能够快速成长。
为此,清华工研院基于自身成熟的技术转移体系,将概念验证纳入成果转化链条中,筛选能够解决产业实际需求的基础科研项目,通过对项目验证内容、验证目标的规划,明确项目验证内容及流程,并与后续的技术转移环节衔接,帮助研究人员和团队迈出 科技 成果转化的“第一步”。
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由清华工研院牵头、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共同承担,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负责概念验证项目科研团队的遴选、专利等 科技 成果的管理及 科技 成果转移的校内审批流程。
对于入选的项目,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与科研团队签订合同,以横向项目的形式开展验证。项目经费采取阶段支持方式分两次拨付,验证周期为1年,验证结束后,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并设立 科技 创新企业项目推动成果转化。
截至2021年6月底,通过前期的遴选及开题评审,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已开展4个概念验证项目,包括基于硅基光学微腔的芯片集成传感器、SOEC电解水制氢技术产品样机、肿瘤新抗原个性化TCR-T疗法验证和针对AAV载体药物的亲和填料技术开发。
概念验证中心可概括为一种设立在高等院校,多种组织、机构与高校合作运行的新组织模式,旨在促进高校 科技 成果商业化。例如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其概念验证中心主要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等对概念验证活动进行个性化的支持,帮助高校科研成果跨越与商业化之间的鸿沟。
概念验证中心最早在美国、新加坡等高校中诞生。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于2001年建立第一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在2002年跟进,随后更多高校陆续建立概念验证中心。
从发展脉络来看,美国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先是由部分高校 探索 自发成立,随后得到更多大学的响应,最后得到联邦政府的认可和进一步支持,形成 “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推广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九庆曾撰文建议,我国应借鉴美国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经验,部分发达省市和综合性研究高校可率先尝试;政府可根据本地区高校基础研究的优势和特色,牵头组织高校并联合本地区科研院所,资助和推动共建一家或多家概念验证中心。
借鉴国外经验,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全国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之后,西安交大概念验证中心协同西安市碑林区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联合发起“西安微光创业孵化基金”,并发起第一支概念验证微种子基金,专注于生物及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项目概念验证。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上海、深圳等 科技 创新活动活跃地区,布局概念验证中心意义重大。例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仁辰就曾表示,概念验证是上接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所作的布局,下接工程化、产业化功能的重要中间阶段。
“此前,深圳对于该阶段还没有系统化布局。”刘仁辰建议,要积极谋划建立深圳概念验证中心,工作内容包括概念验证项目的筛选、概念验证基金的建立和管理,以及搭建概念验证后期对接孵化平台等支撑性服务工作。
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和中关村科学城也在积极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2019年10月,“中关村科学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北京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落地。
“我们希望通过概念验证中心,让 科技 成果快速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解决多年来高校院所 科技 成果转化中面临的难题,打通 科技 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
于军介绍,作为一种非实体组织,概念验证中心旨在通过构建项目挖掘、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对接、投融资洽谈等“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将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进行有效衔接。
张九庆认为,政府资助高校概念验证,其实质是政府支持 科技 成果转化环节的前移,更多地分担创新创业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孵化的早期风险,使 科技 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支持体系更加完整。
目前,北京市海淀区已推动北航、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多家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在北航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北航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汤鹏翔看来,北航概念验证中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们的新想法、新思路提供实验空间和可行性分析指导、投融资机会等“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体系。
北航的直升机应急救援协同训练系统团队就是该中心的受益者。年轻的创始人借助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撑,将直升机救援的专业训练搬进虚拟空间,原本只存在脑海中的设想在这里变得具体可见。
中科院 科技 创新发展中心与海淀区联合打造了“CAS 概念验证中心”,并实施了概念验证创新大赛等“CAS 概念验证计划”,以挖掘和释放中科院研究院所的研发优势,让科研成果走出高墙大院。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工作举措来解决 科技 成果转化‘第一公里’的问题,促进 科技 创新成果与市场对接。”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总工程师、中科智汇工场总经理柳海永介绍,“CAS 概念验证计划”这一全新组织模式,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产业资源对接、投融资服务、孵化空间等概念验证活动,对早期项目进行筛选和扶持,已支持和培育一批早期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