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何时传入中国?传播途径?

核心提示土豆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土豆传播到中国,根据推断,传播的途径应该是16世纪,西班牙人把它带到了欧洲,在食物短缺的时代,成为西方的主要粮食。明朝时期,欧洲人又把土豆传入中国

土豆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

土豆传播到中国,根据推断,传播的途径应该是16世纪,西班牙人把它带到了欧洲,在食物短缺的时代,成为西方的主要粮食。明朝时期,欧洲人又把土豆传入中国,成为我们的盘中餐。

扩展资料:

土豆的原产地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_土豆(马铃薯)

如何让土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

洋芋是马铃薯。

洋芋,拼音为yáng yù,四川方言,指的是土豆(马铃薯),出自《南川县志》。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六《植物》:“马铃薯,俗名洋芋。”亦作“羊芋”。

洋芋原产南美,是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也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洋芋还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洋芋既是粮食作物、蔬菜作物,还曾经是花卉作物。在我国农业统计口径中,洋芋归入经济作物类型,国家正在努力将洋芋推广为主粮。

马铃薯种植历史

马铃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发起的研究,通过在350种不同的马铃薯上使用遗传标记,最终确定全世界的马铃薯都起源于秘鲁南部所在区域种植的马铃薯,从那里逐渐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传播出来。

随着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马铃薯在16世纪下半叶被西班牙人带回到欧洲传播开来。然后再被欧洲的探险者和殖民者带到全世界各地。在马铃薯被传入欧洲的早期,它的消耗量并不是很大。马铃薯引到英国爱尔兰时,甚至很长阶段都作为奇花异草观赏。

到了19世纪欧洲人口膨胀时期,马铃薯已经成为重要的食物和农作物。根据保守估计,马铃薯的引进在1700年至1900年间至少造成旧大陆四分之一的人口增长以及促进了欧洲的城市化过程。

西吉马铃薯属于哪儿的特产

尽管现在很多人还崇尚手工食品,但是手工食品在未来我们的食物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历史发展趋势。

  马铃薯主食化是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的需求,食物安全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保证中国老百姓一天三顿饭,一是有吃的,二是要吃得营养、安全、方便。

  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马铃薯的主食化,第一个需要做的是加强马铃薯营养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第二个是要通过现代食品加工制造技术来实现传统马铃薯食品的主食化。中国1亿多人口以马铃薯为主食,400多年各地创造了很多以马铃薯为食材的美味佳肴,马铃薯主食理应百花齐放。第三要加强对马铃薯食品加工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的支持力度,支持马铃薯在产地就近加工,在科技立项上首先支持马铃薯的主食化。我们应该有现代化的加工,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的老百姓,老是在火塘上烤马铃薯吃。最后,育种上应该优先支持适合不同加工需要的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量的问题,还有结构和品质的问题,从这一点上说,小土豆有发展成大产业的契机。过去二三十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受益于脱毒种薯单产提高也比较快。但是一个产品要形成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全产业链的过程,不是种的多了就能发展成产业。

  现在,马铃薯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一是城镇化过程中,居民收入增加,给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给马铃薯进入城市居民的主食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其次,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了消费方式的变化,受健康理念、休闲饮食的影响非常大。

  第三个机遇是加工水平的提升。2013年,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已达120万吨,比前几年增了20万吨,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粉的加工能力增加比较多,现在有28万吨。要做好马铃薯加工业,就要找准市场定位,把主粮化成本降下来。毕竟马铃薯淀粉成本还是很高的,要让老百姓接受才能做成大产业。要引导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效益,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还要加强宣传引导,提倡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

  马铃薯发展还有一个机遇: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国务院批准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划,其中一大项就是关于水资源枯竭地区的结构调整,主要是地下水超采区退地减水工程,而马铃薯的种植正好给了作物调整一个空间。

如果马铃薯主粮化在我国成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薯企业进一步提高脱毒水平;加强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种薯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建立紧密利益联系机制,降低良种生产成本,让广大农民用得起马铃薯良种;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马铃薯生产,促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占全国同期粮食增产量的1/4。自2008年开始,国家即专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后逐年增加,支持农业部重点在西部地区建设脱毒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目前,种薯扩繁基地项目涵盖河北、内蒙古、甘肃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做到了重点省全覆盖,项目县占到种薯优势县的一半左右;全国主要的种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基本上都扶持了一遍。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马铃薯是块根作物,和其他蔬菜、粮食作物相比,它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应该更高才行,用于加工的马铃薯还应有更严格的要求。

  从我们的监测情况来看,马铃薯的生产加工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种植过程中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在储藏过程中发芽产生的龙葵素,对人体神经是有影响的。在加工过程中,很多小企业为了提高淀粉的黏度,会放一些添加剂。

  行业监管要服务于、助推于马铃薯的产业化、主粮化和主食化。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规标准。现在马铃薯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还不太完善,食品安全法,QS标准审核体系以及卫生检疫、环保等相关的法律和标准间还不配套,有些甚至还相互打架。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清理行业产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

  另外还要严格监管执法,对相关的认证、审核、审批,按照审批制度把好加工企业的资质关、准入关,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准入管理。

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是一件时代感很强的大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中间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有很多关要过。我想至少要过三关:

  一关是消费者爱吃。借力发力,把马铃薯添加到别的食品里面来,完成它的主粮化或者主食化的过程,是一个方向。但是消费者,尤其是青年人接受不接受这种变化呢?要让消费者因为爱吃而吃,而不单单是抱着为健康计的信念在吃。

  第二关是要让农民爱种。农民爱不爱种看效益,效益高自然会种。要提高效益,首先要提高单产,这就要靠科技攻关。另外还有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包括怎么样发展农民合作社,通过延长马铃薯的产业链条,让农民从加工和流通中分享到更多的增值收益。

  第三关是政府爱扶。既然把马铃薯作为主粮,就要和小麦、玉米一样享受到主粮的政策待遇,包括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基本建设平等待遇问题、良种补贴问题,还有作物的保险问题、生产大县的奖补问题,甚至包括今年的一号文件讲到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问题。

我国农业转型的一个很重要表现是重塑国家农业的竞争力,产业链是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农产品竞争的主要产业业态。发展马铃薯产业链,需要进行一次重大试点。

  第一要调整政策。要发展产业链,就要以市场为主导、以加工制造为关键,以原料化生产为基础,这就需要一套覆盖市场销售、加工制造,同时包括生产环节在内的政策体系。

  第二,现代产业链的主体,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尤其是参加国际市场竞争来塑造产业的,一定是企业。因此,把企业跟农民的关系处理好,培育好企业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绕不过的门槛。

  第三是机制,政府要发挥作用,要支持,但最重要的是把市场机制引进来。中国农业可以说是个奇迹:不怎么靠投资,生产得却很快。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大概是44万亿,第一产业不到1万亿;贷款余额大概是72万亿,农业仅占4%左右。对资本吸引力这么弱的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一定要把市场机制引进来。

  从科技部的角度,我们会考虑在“十三五”时期凝练出支撑我国马铃薯产业链发展的创新布局

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要想实现高产,应该如何种植?

西吉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吉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特定品质

西吉马铃薯产自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这里工业欠发达,环境天然。因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马铃薯个大、皮薄、肉嫩,品质优良。

文化典故

2003年,西吉就被列入宁夏十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4年2月,西吉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近年来,西吉县把发展“小土豆”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产业主抓。专项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起了“西吉县马铃薯良种脱毒繁育基地”和“宁夏马铃薯科技服务中心”,解决长期困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种薯退化、病毒、单产低等难题,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并不断拓展马铃薯大发展的市场空间,在新营、田坪、马建等乡镇积极发展菜用型马铃薯种植;兴隆、将台、马莲等乡镇,则多形式培育引进马铃薯加工项目和新技术、新工艺,以深加工有效延长增收产业链。

同时,西吉县委、政府从马铃薯的种植看出了门道,通过打拼硬试将马铃薯产业越做越强。今年,该县引导农民以发展马铃薯标准化和机械化种植为主,建立了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区3个,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7个,3000亩以上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点6个,1000亩机播机收示范点2个。打拼硬试一举成功,马铃薯大面积丰收。机械化种植受益人吉强镇万崖村种植大户黄生荣告诉笔者,他今年用机器种了30亩马铃薯,目前已挖了10多亩,平均亩产都在1500公斤以上,广东、江苏的客商在地头上等着收购,一斤最高卖到六毛钱,30亩马铃薯卖3万多元没啥问题。据西吉县农牧局局长杨俊炜介绍,机械化种植马铃薯,耕深合理,株距均匀,药拌种子,保湿耐旱,再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产量肯定高。机种机收马铃薯也是西吉县今后主打的“良方”。

据了解,今年,西吉县着力打造“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出台十项惠农政策为马铃薯产业“撑腰”,大举进军马铃薯产业。并以奖励“种植大户”、“外销大户”、“洋芋王”和“高产记录”等形式积极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和发展马铃薯。尝到甜头的西吉薯农又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25万亩,使全县马铃薯种植达到125万亩,预计总产达到12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将达到800元以上。使西吉农民在大旱之年又大“赚”一把。

地域范围

西吉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南缘,处于东经105°20′-06°04′、北纬35°35′-36°14′之间。全县辖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总人口469万人,农业人口436万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7%。总土地面积3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万亩。地势南低,北、东、西渐次增高,海拔1688-2633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界定为西吉县范围内的吉强镇、火石寨乡、新营乡、苏堡乡、偏城乡5乡镇的96个行政村,总生产面积20000公顷,总产量45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全县地貌类型主要有土石山地、黄土丘陵、河谷川道三大类型,各地貌类型所占比重分别为黄土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35%,河谷川道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1%,土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04%;西吉县土壤类型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其中黑垆土占土壤总面积的8775%,土层深厚,土壤结构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pH值61-70之间,有机质含量15%,水解氮40-60ppm,速效磷14-30ppm,速效钾在150ppm以上,即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丰富,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耕作层深厚,养分含量高。

(2)水文情况:河流有葫芦河、清水河、祖历河三条水系,但年流经量

很小,冬春季多枯竭。东北部属清水河水系,其余大部分地区属葫芦河水系。

(3)气候情况:境内气候温和,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年平均气温53℃,极端最高气温339℃,极端最高气温-271℃;平均无霜期144天。年日照时数20343小时;年蒸发量12977毫米,年平均降水量350-500毫米。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全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

向半干旱过渡,大陆性特征明显,加之境内地势高差悬殊,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平均风速18m/s,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

(4)人文历史情况:西吉县是马铃薯的主产区,也是宁夏最大的农业大县。马铃薯是主导产业,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主要地位,被当地誉为“金豆豆”,并且西吉县成立有马铃薯种植资源保存中心,使优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20万亩以上。西吉县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精心选留与自然选择的结果。据《西吉县志》记载,明代成化年间“安民垦殖”,种植以“洋芋”为主的秋粮作物,发展种植业;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鼓励开荒”,“洋芋种植有十之二三”。在长期的马铃薯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繁育经验,马铃薯历年栽种的品种有麻芋、大红苕、深眼窝,经过近300多年的种植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西吉马铃薯品种“红洋芋”,并在当地广泛种植,深受市场欢迎,产品销往两广、福建等全国各地,年销售量达到了30万吨以上,部分商品销往东南亚等地。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选择土质较轻、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通透性好的地块,水浇地要求灌排方便。实行三茬以上轮作,以豆类、麦类、玉米、水稻、胡麻、糜谷等为前茬,中部干旱带最好在轮歇地上种植,禁忌与茄科作物连作、对茬。旱地采用前茬作物收获后尽早深耕,耕深20cm以上,遇雨浅耕收耱,

冬春镇压保墒,播前半月翻耕带耱。前茬地膜玉米地可实行保护性耕作,即

玉米收获后留膜留茬越冬,后茬马铃薯临近播期清理残膜、拣拾根茬、耙耱

整地;水浇地采用前茬作物收获后机深翻,耕深25cm,适时灌足冬水,临近播期整地起垄。

(2)品种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当地品种“红洋芋”,选用质量符合国标要求的脱毒一、二级种薯。

(3)生产过程管理:为加强西吉县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各项工作,使马铃薯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高标准高质量的马铃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特制定以下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生产过程管理。一是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二是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四是培训制度。

(4)产品收获:待地上部茎叶全部由绿变黄、块茎停止膨大后,根据鲜薯上市或交售、贮藏时间适期收获。收获前一周杀秧,收获的鲜薯先要充分摊晾,待薯皮木栓化后方可运输、贮藏。

(5)生产记录要求:对产品生产地点,土壤耕作茬口,所使用农机具,所施用肥料名称、施肥方式、施肥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名称、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及施药对象,产品收获、仓储、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淀粉含量173%,干物质215%,芽眼较浅,薯型规则,表皮光滑,红皮黄肉,适宜鲜食菜用。煮食时,香味四溢,口感香而滑润,风味独特,烹菜时香味散于屋内,口感较好,不宜断裂,西吉县马铃薯营养齐全,它是宁夏马铃薯的代表,享誉国内。

(2)内在品质指标:以2500g鲜马铃薯为例:蛋白质含量42g、脂肪155g、糖类615g、热量2770cal、粗纤维31g、矿物质15865g、维生素45205mg。西吉马铃薯尤以淀粉、蛋白质、铁、维生素C、B1和B2的含量为丰富。维

生素含量丰富,以2500g鲜马铃薯为例,维生素要多50g以上。

(3)安全要求:①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一是严格控制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二是设立环境保护标志牌;三是西吉县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范围内的

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腐熟,确保无害;四是每年委托宁夏农业环保监测站对环境进行环境评价;②监督管理制度(包括检验检测制度)。一是依托宁夏农业环境检测站对环境检验检测、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逐步建立检验检测体系;二是办公室进行总体监督检查;三是基地专业人员和工作队伍由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组成,负责生产档案记录的管理,具体由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职工承担;四是由西吉县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市场准入监督管理队伍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查。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包装:在包装方式上采用箱式包装和袋式包装两种。

(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西吉马铃薯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是不是要推广转基因马铃薯

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要想实现高产,应该如何种植?

临夏县大部分地区为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多,耕地土层深厚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因为海拔高,积温低,降雨量多,日照不足,杂草危害重,小麦容易发生倒伏,农作物产量低,群众生活困难。马铃薯是本县山区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油菜的主要作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种植马铃薯想要实现高产,应该如何种植吧。

1轮作倒茬,精细整地

马铃薯不适合重茬,挑选谷类作物、苞米及豆类食品作物的茬口开展3年以上的轮作。前茬作物获得后及时精播灭茬,随后深耕细作20—30cm,立土晒垡,纳雨蓄墒,立秋后耱平收墒。地下害虫比较严重的土地,春天耕地亩使用02kg辛硫磷或2kg“3911”颗粒物拌成母土翻进土壤层内。

2选用优良品种

不一样的土豆种类有些是在不一样的地域培养而成的,那样它对自然条件和种植标准的适应能力,及自然条件和种植标准的规定,通常便会不一样。仅有当条件标准充足考虑了它的生理学和特点的要求,那样它才会发挥其种类的优点,包含抗病性工作能力,高产工作能力及品质等。选用渭薯2号、渭薯8号等,适合于麻尼寺沟乡的优良品种。

3科学施肥

深施基肥,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导,融合使用氮、磷、钾肥。一般一亩施有机肥3000kg以上,碳酸铵30—35kg,磷肥20—25kg,草木灰200kg。栽种时以速效性有机肥作施肥料高产作用显着,施肥料的使用量可亩施尿素溶液25—35kg,磷肥10—15kg,草木灰20—50kg。一般在幼苗期适度追肥苗肥,以基肥为主导,相互配合磷钾肥;在地面上现蕾时融合松土开展施肥,以磷钾肥为主导,相互配合适当基肥。

4合理密植

梯田、台地宜密,山地宜稀,整薯栽种宜稀。一般每667m2播苗3500—5000珠,多行垄作,宽行:窄行和60:40cm,穴距45—50cm,每穴双籽;假如肥效差,宽行:窄个人行为60:30cm,每穴27—30cm,每穴单籽。

5田间管理

在全苗的基本上尽早开展中耕松土,一般在出芽后到现蕾前,中耕2—3次,中耕深层应当掌握“浅、深、浅”的标准。松土可提升直立茎结薯的长度,推动腋芽发生,有益于产生根茎。一般融合第2、3次中耕松土2次。现蕾花期融合施肥开展注水,之后间隔20d上下注水一次,到获得前20d上下终止注水,盛花早期喷多菌灵防治晚疫病,喷磷酸二氢钾、多效唑、喷洒宝等以调整作物生长发育,提升产量。

6防止马铃薯退化的途径

防止马铃薯退化的途径如下:应用无毒性种薯,这也是麻尼寺沟乡处理马铃薯退化问题的取得成功措施;创建流种产业基地,给予退化轻的种薯,这也是麻尼寺沟乡马铃薯预防疾病高产的传统经验;可选用防治蚜虫,降低传毒媒体,能合理地缓解退化。

在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根据调整播种期,把根茎产生和膨果期,分配在较湿冷的时节,既可避过持续高温对根茎生孕的危害,又可降低传毒害虫的散播,进而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7结束语

近年来,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技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已经采取的技术措施也还未能广泛普及,因而产量同先进地区比较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品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二是施肥水平偏低方法不够科学;三是群众中耕锄草不及时。只要不断运用科研成果,采取防止退化的综合防治措施,提升科学种田水平,定能大大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水平。

不是。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是指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食用马铃薯制作,并没有推广转基因马铃薯的意思,因为马铃薯可以和中养胃、健脾利湿,同时还可以降糖降脂,美容养颜,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