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25年,考上清华大学,盲人梁江波:能被录取我并不感到意外

核心提示前言“这一刻我已经期待25年,能被录取我并不感到意外。”2022年6月30日,梁江波收到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今年他已经37岁,是一位盲人。考研初试成绩为379分,复试成绩为445.4分,名列专业第3。而同专业另外被录取的4人,都

前言

“这一刻我已经期待25年,能被录取我并不感到意外。”

2022年6月30日,

梁江波收到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今年他已经37岁,是一位盲人。

考研初试成绩为379分,复试成绩为445.4分,

名列专业第3。

而同专业另外被录取的4人,都是身体正常的健全人。

双目失明的梁江波是如何备战考研,最终圆梦清华?

身为视障人士,他又为何坚持长达25年的清华梦?

今天给大家讲述盲人梁江波的成长故事。

图 梁江波

盲人考清华研究生

2021年12月26日,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开始进行。

梁江波穿着厚厚的棉袄,早早来到清华大学的教室里。

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考场。

3名监考员由学校特意挑选,其中1人是专业的盲文教师。

考卷则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经专人翻译成盲文或者电子档。

上午8点30,第一堂考试开考。

题目被拓印在一沓厚厚的牛皮纸上,一共有40多页,

梁江波在盲文试卷上阅读题目后,再在专业答卷上作答。

笔是特质的盲文笔,类似于小铁锥。

他必须紧紧握住盲文笔,配合多孔位的盲文板,

在牛皮纸上使劲扎出盲文点位。

第一堂考试时间未过半,

他便觉得

手心充斥着黏腻的湿润感,血腥味扑面而来,

“考试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是中指被盲文笔磨破了。”

图 重现作答环境

阅读盲文的速度比明眼阅读要慢很多,

即便梁江波刻意提升速度,

1分钟仍然只能阅读大约300字盲文。

一般而言,每科考试的时间为3个小时。

考虑到盲人考生情况特殊,

学校特意为他每科延长1个半小时。

这也意味着中午休息时,其他考生有2个半小时的空闲时间,

他距离下一堂考试只剩下1个小时。

为此,完成上午的考试后,

梁江波上了一趟卫生间,便立即坐回考场候考,

“时间不够,我只能吃一些带来的零食。”

“但我一点也不觉得饿。”

第二天的专业课考试使用电子考卷,

学校设置了高科技的读屏软件,

播报声与电流声非常相似,速度超过正常语速的20倍以上,

梁江波坐在电脑前聆听着题目,不敢有半点分心。

图 梁江波使用电脑

之后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需要长篇作答的主观题,

他只能通过盲打的方式来作答,

但对于梁江波而言,盲打早已是家常便饭。

他熟悉每一个键盘所在的位置,

即便无法看见,也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作答需求。

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口水也没有来得及喝,

踩着点完成了专业考试。

从2021年5月份开始,

梁江波决定在职备战考研。

他挤出时间,每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很晚才入睡。

上下班的路上,他也利用自己手写的盲文记忆知识点。

图 梁江波手写的备考资料

“本来应该有很多备考资料的,但对盲人来说,什么也没有。”

考研教材没有盲文版本,梁江波便寻找电子版本,

再将电子版转化成声音版进行听读记忆。

有的资料只有图片格式,无法转化成声音,

则需要通过电脑先转化成Word或者PSD版本。

但格式的转化,难免带来

部分文字的错乱。

为避免出现错漏,梁江波需要对资料进行反复地朗诵,

如果出现不通顺的地方,他只能根据自己的揣测,进行适当的修改。

遇到考试重点,他便手抄成盲文,进行多次记忆。

时间长了,双手多次被盲文笔磨出鲜血,

手指也长出厚厚的老茧。

图 写盲文

一些资料没有电子档,

梁江波便收集纸质稿,随后去打印店扫描成电子档,

同样通过反复朗诵的方式,检查扫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大学期间我抄了一整本单词书,记忆很深刻,对英语我很有信心。”

备考过程中,

梁江波通过定期锻炼的方式来舒缓心理压力。

每周末家人会带他去爬山,或者坐地铁出去转转。

等待复试的过程中,

因为工作的缘故,梁江波来到北京环球影城采访。

他决定挑战一次从前十分畏惧的过山车,

“如果敢于挑战从前害怕的,那我肯定能考上研究生。”

图 坐地铁

求学的经历

1985年,梁江波在安徽省蚌埠市出生,父母是当地普通的务工人员。

出生3个月后,父母迫不及待地请来摄影师,为儿子拍摄照片。

然而无论摄影师和家人如何调整,

面对强光,梁江波总是不愿睁眼面向镜头。

父母匆忙带他去当初接生的医院询问,

医生表示孩子出生时似乎刻意扭头避光,应该是视力存在缺陷。

之后,父母又带着他奔波于安徽、天津以及上海等地的各大医院检查,

被确诊为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无法医治。

梁江波长到6岁时,

因为视力原因,城市里的小学不愿接受他。

无奈之下,父亲在家里支起一块小黑板,

用借来的课本,在黑板上誊写课文。

图 小时候的黑板

“爸爸会把字写得很大,写一行空很远,否则我看不清。”

“我根据爸爸的字迹,一边临摹一边记,就这样学会了很多字。”

有时课文实在太长,小黑板根本誊写不下,

加上梁江波已经认识很多字,没必要一一书写。

母亲便带着他朗读,母亲读一句,他也念一句。

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则由父亲写在黑板上。

“妈妈的性格很急躁,如果重复很多遍,她会生气。”

“为了不让妈妈生气,我越记越快,记忆力似乎也提高了。”

11岁时,梁江波已经在家学习整整5年,

他无比期望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入理想的学堂。

父亲多方打听,终于为他争取到入读农村小学的机会。

那时他并未完全失明,

因为人缘好,小伙伴经常主动接送梁江波上下学。

在学校的课余时间,他能够和小伙伴自在地玩耍。

拍画片、玩弹珠、比赛溜溜球,都是梁江波幸福的童年回忆。

图 梁江波的办公室

视力的缺陷导致梁江波的听力极佳,记忆力也超群,

老师说过的话他都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

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讲述了清华大学的建校史,

同样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3岁时,因为成绩优异,

他代表学校参加了市级小学生学科竞赛。

随着年龄的增长,梁江波的视力已经越来越差。

考试时,他不得不将头深深埋在课桌上,

用放大镜对着试卷完成考试。

如此一来,浪费了很多时间,

直到考试结束,梁江波仍然只完成了一半的考题。

而这一次考试,也是他最后一次用眼睛完成的正规考试。

因为不到一年的时间,梁江波的视力急剧下降,

最终眼前只剩下一片黑暗。

图 梁江波

1998年,在父母的帮助下,

梁江波和弟弟参加了南京市盲校的选拔考试,入读盲校。

盲文不像一般的语言,既表声也表形,

它由不同的凸点组合构成,通过触觉来感知。

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盲文,他必须重新从一年级的课程开始学习。

要书写盲文,

首先要通过“打方”把6个盲文位点扎满,来训练手部的力量以及书写的速度。

图 书写工具

梁江波很快掌握了这一技能。

之后他利用盲文抄写了英语单词书,以及几本中国古代典籍,

为日后考研的知识储备量和答题速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为看不见光明,梁江波迷上了吹笛子。

母亲给他买了专业的笛子,并报名培训班。

很快,梁江波通过演奏笛子赚到人生第一笔金,

他将1千多元收入全部交给家人,

“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回报的快乐,也看到自己的价值。”

那时,父母只希望他学会一项技能,将来能够自食其力。

直到有一天,当地大学生来盲校做志愿活动。

梁江波身为班长,承担了接待工作。

活动结束后,一位女大学对他说

“你应该考大学”。

梁江波也从志愿者口中了解到,北京和长春有两所大学能接收盲人考生。

一颗大学梦的种子,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

图 梁江波

2003年,青岛盲校传来招生公告。

当时梁江波正值初三,

看到公告后,他立即填报了全国唯一一所招生盲人的高中,青岛盲校。

“那时候我深夜醒来,孩子还在学习。”

梁建波的母亲回忆说,孩子顺利考入了高中。

但直到高考前,仍未出台盲人能参加普通高考的政策。

无奈之下,2006年,

梁江波只能以特殊高考的方式,入读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学习盲人推拿、针灸等技术。

图 北京联合大学

心中的执念

考入大学后,怀着对社会的感激,梁江波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这一经历让他与北京红丹丹视障文化中心结缘。

不久,视障文化中心开展普通话培训的课程。

梁江波应邀报名参加。

由于缺乏盲文教材,他把60篇音频范文听了一遍又一遍,

逐字逐句地揣测发音、停顿以及语气。

并将音频翻译成盲文,不断地练习。

最终结业考试中,取得“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

大学毕业后,凭借扎实的语音功底,

梁江波进入一家推广有声书的公司实习。

在这里,他通过声音为四面八方的盲人进行心理辅导。

图 录制音频

闲暇时间,梁江波也曾在餐厅做过兼职,

当过培训接线员、保险推销员。

并创立了个人公众号“爱读诗词”。

他抽出时间保证每晚9点左右更新,

不讲究阅读量,仅仅因为喜欢,

“诗词就像我的老朋友,读诗词仿佛和老朋友对话,能让我平静下来。”

2019年,梁江波放弃了事业单位里有班车、有食堂、4点下班的稳定工作,

重新回到北京红丹丹视障文化中心,

从事网络阅读分享以及助盲师培训的工作。

就职于一家民间组织,

工资待遇和未来发展,都充满很多不确定性。

梁江波并不介意,

“我喜欢有挑战性的生活。”

图 采访

2021年,梁江波36岁,

通过数年的努力,他不仅能够自理生活,工作也趋于稳定。

然而,没能参加普通高考一直是他心中难以磨灭的遗憾。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从2014年开始,

有关政策规定盲人参加考试,组织机构应为其提供相应的盲文试卷、电子试卷,

同时配备相应的监考人员,

内心渐渐产生考研深造的想法。

梁江波的目标是国内顶级学府,清华大学。

虽然有相应的政策允许盲人参加考试,

但很多高校仍以设备有限为由,拒绝为视障群体提供考试条件。

2021年10月,怀着忐忑的心情,

梁江波询问清华大学招生办,盲人是否可以报名参考。

1天后,清华大学的邮件回复了8个字,

“符合条件,即可报名。”

他激动地掉下眼泪来,

“从小到大被拒绝得太多次,很多时候连和别人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图 办公

2012年12月26日、27日,当年冬天最冷的两天,

在清华大学的帮助下,梁江波借助专业设备完成了考试。

“考试前,即便是空调声音的大小,老师也询问我的意见。”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等待成绩的过程非常煎熬,

梁江波却显得异常淡定,

“没什么大不了的,落榜了就再考一次。”

今年5月,凭借379分的初试成绩,梁江波参加了考研复试。

复试结束前,老师询问他如果被录取有什么困难。

答完以后,他信心满满,

“网上说如果老师这么问,就是很大概率能被录取。”

“参加完复试后,我就已经做好被录取的准备。”

图 接过录取通知书

6月30日,梁江波拿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被该校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录取。

父亲高兴地喝起小酒,

为了庆祝,母亲炒了两个好菜。

梁江波则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清华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了他,

回顾过往的工作经历,

梁江波所从事的行业,一直与视障人群紧密相关。

报考阶段,他了解到这一工作统称为社会工作。

最终坚定报考了社会工作专业,决心毕业后继续在这一领域耕耘。

图 朋友圈

“只要朝着阳光,就不会看到阴影。”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招生盲人的高校,清华学府对视障人群敞开怀抱。

也许这一刻,37岁的梁江波等待太久,

但他热爱的、相信的、执着的、付出的,最终决定他的命运。

眼睛看不见的,踮起脚便能触摸到。

想要生命值得,首先要热爱生命。

素材来源:

澎拜新闻:“37岁视障青年圆梦清华:坚持25年,为梦想而战 ”

澎拜新闻:“终圆清华梦!37岁视障小伙被录取”

央视新闻:“梁江波:25年圆梦清华”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