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的趋势与未来在哪里

核心提示社交电商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拼多多(PDDO)、京东(09618HK)、云集(YJNASDAQ)、美团(03690HK)、蘑菇街(MOGUNYSE)、快手(01024HK)、中国有赞(08083HK)、微盟集团(02013HK)等。本文核心数

社交电商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拼多多(PDDO)、京东(09618HK)、云集(YJNASDAQ)、美团(03690HK)、蘑菇街(MOGUNYSE)、快手(01024HK)、中国有赞(08083HK)、微盟集团(02013HK)等。

本文核心数据:用户规模、交易规模、投融资金额

行业发展概况

——定义

2021年2月22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批准发布《社交电商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并于同日实施,其中明确提出:社交电商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从事商品或服务销售并获得合法利益的电子商务活动。社交电商涵盖信息展示、支付结算以及快递物流等电子商务全过程,是新型电子商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产业链剖析:产业链参与者广泛

社交电商定义为零售电商的一个分支,狭义上是指借助社交网站、微博、社交媒介、网络媒介的传播途径,通过社交互动等手段来进行商品的购买和销售行为。从广义上来看,社交电商包括拼购类、会员分销类、社区团购类、导购类、内容类、直播类等。此外,社交电商服务商也参与在社交电商产业链条中。

拼购类主要代表平台有拼多多、京东拼购、京喜、苏宁拼购、淘宝特价版、小鹅拼拼、国美美店、松鼠拼拼等;会员分销类主要代表平台有爱库存、斑马会员、贝店、芬香、花生日记、未来集市等;社区团购类主要代表平台有小红书商城、宝宝树、考拉精选、年糕妈妈、有好东西等;导购类主要代表平台有什么值得买、一淘网、惠惠网、省钱快报、折800、返利网、55海淘网、米折、易购网等;内容类主要代表平台有小红书等;直播类主要代表平台有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

在诸多发展要素的合力驱动下,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快速成长,从探索期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

2011-2014年是我国社交电商行业的探索期,在这个阶段,随着微信的用户基数不断扩大,朋友圈、公众号、微信支付等功能不断完善,以个人代购和团队化分销为主要形式的微商群体快速发展,通过微信进行商品销售,这是社交电商的最初形态,与此同时暴力刷屏、假货泛滥、洗脑传销、质量安全等问题频发,消费者信任不断降低。

2015-2016年是市场启动期,行业出现结构性调整,一批善于打造个人品牌的网红/大V凭借优质内容汇集粉丝流量后通过电商变现,KOL/内容电商兴起。与此同时,通过平台载体为入驻商家/个人代理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并在平台上完成交易闭环的平台型社交电商模式出现,社交电商精细化运营开启。

2017-2018年为高速发展期,腾讯、拼多多接连布局,多家社交电商企业扎堆上市表明多条赛道跑出头部玩家,商业模式成型,跟风入局者众,整体行业迎来整合与争鸣。

2019年至今为稳定发展期,市场和政府双维度规范社交电商。电商法的发布代表着国家层面对这一新兴领域的认可重视和支持发展,社交电商进入发展与规范并举、开放与安全并重的新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逐步从鼓励发展向规范发展方向迈进

随着社交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相关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行业发展的同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规范社交电商行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一方面为行业从业者合规化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公众的偏见和顾虑,为行业建立正面形象。从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趋向上看,行业发展政策逐步从鼓励发展向规范发展方向迈进。

具体来看,截至2021年3月我国社交电商行业相关发展政策规划如下:

行业发展现状:行业规模逐年上升,投资热度不减

——用户规模: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社交电商用户规模逐渐递增,2017到2018年,用户规模从473亿人到608亿人,上升至2854%。据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0年用户规模达到78亿人。

——交易规模:交易规模逐年上升

据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0年社交电商市场规模为230005亿元,同比增长1162%。其中,从增速来看,2016年增长率高达9819%,2019年同比增长7171%,受疫情影响,2020年增长1162%,增速呈下滑趋势。

——人均消费规模:人均消费规模逐年上升

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根据2016-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市场规模及社交电商用户规模数据计算,2016-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行业人均消费额成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2016年,我国社交电商用户人均消费额为863元,2020年升至2949元,增长2086元。

——投融资现状:行业投资热度不减

2020年,社交电商依然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拼多多、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继续发力,而梦饷集团、粉象生活、芬香、纷来、玩吖、拼GIRL、小虎团等诸多社交电商也获得不菲融资。据网经社“电数宝”显示,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国内社交电商行业共发生了18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65亿元。涉及的平台包括:梦饷集团、粉象生活、嘿市、芬香、纷来、玩吖、拼GIRL、小虎团、彦祖文化、成物等。截至2021年8月,国内社交电商行业共发生了7起投融资事件。

从投融资轮次分布上看,2020年社交电商行业发生的18起投融资事件中,天使轮、A级各4起,B级、C级各融资1起,Pre级融资5起。从投资轮次看,社交电商领域投资主要以早期投资为主。

行业竞争格局:行业内部竞争激烈

当前,我国社交电商行业主要存在三种竞争者,一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创业型企业,二是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巨头,三是品牌商。

目前,在社交电商领域,原有线上企业已占据一定市场地位,再加上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市场“蛋糕”短期内在缩小,随着线下企业纷纷转战线上,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竞争加剧是必然趋势。2021年1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与网经社“社交电商台”发布《2020年度中国社交电商“百强榜”》。榜单如下:

具体来看,在百强榜中,上市公司类平台有15家,独角兽/千里马类有6家,社区+电商类16家,社区团购类6家,会员制类18家,分销类10家,导购类11家,拼购类5家,服务类13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稳就业、促发展功能逐步显现,2026年交易规模约突破10万亿元

——稳就业、促进乡村地区发展的功能将逐步显现

从电商领域而言,2020年,疫情加速了居民消费习惯的变化,线上渠道成为购物的主要方式,电商也成为零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将重点抓电商顶层设计,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推动数字商务政策落地,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抓网络消费,有效衔接电商扶贫和乡村振兴,促进国内大循环提质。抓开放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在电商发展效能治理上,做好电商系统风险评估和线上安全保障,推进部省数据共享,促进产业安全发展。

——2026年交易规模约突破10万亿元

对于社交电商来说,近年来,随着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社交电商成为零售电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十四五”规划下,社交电商的稳就业、促进乡村地区增长的功能也将逐步显现。

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全球性物流网络的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动和改革创新以及消费者网络购物习惯的逐步养成,我国社交电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在政策、需求、技术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社交电商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获得较大提高。社交电商爆发势头强劲,市场急速放量,已成为我国网络零售规模增长生力军。

社交用户规模方面,从网经社发布的数据看,近年来,我国社交电商用户规模在经历了2018年的高速增长后,2019-2020年用户规模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在我国主要城市中社交电商用户规模已趋近饱和,而部分乡村地区受经济、互联网普及度等多因素的影响较难普及,再加之部分老龄消费者对社交电商平台使用率较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社交电商用户规模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网经社测算,2021年,我国社交电商用户规模约达795亿人,同比增速仅为2%,若以此增速计算,2026年,我国社交电商用户规模约达878亿人。

社交电商交易规模方面,根据网经社数据,2016-2019年,我国社交电商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增速高达70%。2020年,受疫情影响,交易规模增速有所下降,仅为12%,预测2021年增速回升至2456%,约达28651亿元,呈上升趋势。但考虑到政策影响,近年来,我国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政策逐步从鼓励发展向规范发展方向迈进,所以,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社交电商交易规模也难以回归到疫情发生前的高增速。若以30%的增速测算,2026年,我国社交电商交易规模约突破10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淘宝灰度测试微信支付 京东首页改版内测中|零售电商周报-

2015年,拼多多还只是个依托微信公众号卖低价商品的电商公司,2020年,它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电商平台。从人人反感的“砍单”到一次次的“真香”,从“这也能上市”到千亿美金市值,拼多多用了5年时间打造了一个电商奇迹。

消费降级,社交电商,百亿补贴,不起眼的动作却都变成市场的导向。农业不断发力,并变成拼多多核心战略。百亿补贴还在继续,从最初吸引高端用户,到成为其重要的商品标签。

5年时间,拼多多增长似乎也到了乏力的阶段。阿里京东在下沉市场不断围追堵截,在高端市场巩固壁垒,新型业务也竞争激烈,直播电商起色甚微,社区团购前途未知,至今没有盈利的拼多多能否实现突破也充满疑问。


室友6块6买了个电动车护膝,同事9块9买了个加湿器,微信群里同学正在喊着帮他的0元微波炉砍一刀,看着13块钱5斤的猕猴桃,自己终于没忍住下了单。

不管你是否在拼多多上买过东西,近7亿的年活跃用户已经被拼多多俘获。拼多多8月份公布的2020年二季度财报显示, 平台年活跃用户已达6832亿人,相比去年净增2亿人 ,同比增长41%,其中单季度增加5510万人,创下上市以来的单季度净增纪录。

持续的用户增长带动股价攀升,今年6月,拼多多市值已经突破千亿美元,相比2018年7月上市时的300亿美元已实现三倍以上的增长。而自成立以来的光速增长正是其受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

2015 年 9 月,拼多多正式创立,通过拼团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卖低价商品,两周粉丝即破百万。2016年 9月平台用户数破1亿,2017年9月用户数破2亿,2018年6月用户数破 3 亿。2018 年 7 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2018年9月,年活跃买家达到388亿,超越京东。2019年11月用户破5亿,GMV(成交总额)破万亿。2020年6月,年活跃用户达6832亿, 与阿里的活跃用户(742亿)相差不到1亿



急速发展的背后,是拼多多带给中国电商的关键词: 消费降级和社交电商 ,也正是这两个关键词对用户、商家、平台自身的组合作用共同推动拼多多迅速成长。

消费降级对用户的推动作用最大。 2015年,移动互联网已将第一波高消费群体的人口红利收割完毕,而“五环外”、低线城市和农村互联网用户的消费需求一直被忽略。此类用户对价格敏感,高端商品、品牌商品无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社交电商则成为了解决需求的完美方式。 分享拼单、朋友砍价,以农产品和白牌(非品牌)产品切入,远远低于品牌商品的价格收获了本就存在的一大波潜在消费群体。相比其他品类,农产品能够更快的通过渠道问题实现更低价格,而相比3C电子、服装等品牌类产品,抽纸、玩具等小品类“白牌”产品同样能以低价出售。


这也是商家受到推动的原因。 售卖农产品和“白牌”类产品的多为中小商家,2015年,京东还在强调正品体验,阿里不断加码天猫的品牌属性,中小商家在两家平台上几乎得不到流量扶持,较高的营销成本也使得其难以与诸多高端品牌竞争。拼多多初期的产品定位吸引了众多的中小商家从淘宝、京东迁移过来。

社交电商的模式和拼多多的产品设计则继续让商家实现更低价格出售商品 。依托于微信群和朋友圈,商家有了更低成本的营销途径,不必再局限于在电商平台内实现推广营销。而早期拼多多没有搜索框的信息流“推荐”模式也降低了商家的推广成本,首页的展示根据用户的喜好属性实现动态匹配,以流量普惠的形式增加商家的曝光率。


同时,相比于天猫、京东更高的开店门槛和扣点(交易佣金),拼多多大大简化了开店流程,且不收取交易佣金(只代收取06%第三方支付费用),以在线营销服务作为核心营收,进一步降低商家成本。

中小商家在拼多多实现的也是规模经济,低价商品的利润虽低,但在巨大的产能供应下,薄利多销得以实现。

社交电商的形式对平台的推动则是最终结果。 除了和商家一样能够降低推广成本,分享拼单、砍价的形式最为重要的是更快地使平台获取用户,参与拼单的人又成为下一个拼单的发起者,疯狂的裂变传播,利用微信强大的流量不断渗透。

分享拼单的新模式带来的高速增长让资本看到新型电商崛起的机会,而其进一步的成长则让资本看到下一个淘宝诞生的可能。


农产品是拼多多的最初起家品类,也在此后一直被其大力扶持。如果说淘宝天猫的优势是服饰,京东的优势是3C电子, 那么拼多多的基本盘则是农业。

如前面提到,相对低价的属性是拼多多选择农业切入的原因之一,也奠定了其一直以来的低价基调。品牌类商家已和天猫深度绑定,京东自营更是壁垒重重,而以水果类为主的农产品,既避免了与巨头竞争,农产品极低的电商参与度也使得拼多多有机会获取广阔市场。

在2016年与拼好货合并,舍弃了自营电商业务后,拼多多在农业领域开始新的 探索 。2017 年,拼多多共计投入34亿元用在公益推广贫困区农产品,解决数百万农户的“卖货难”问题,覆盖了730个国家级贫困县,扶持了48万个农村商户,使这些店铺年度营收同比增 310%。

拼多多在改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同时也试图深入到农业生产的上游,从源头优化其农货拼购服务。 这也是拼多多C2M(用户直连工厂)模式的最初 探索 领域, 2018 年,拼多多再次投入100 亿元营销资源协助500个产地的农产品卖向全国,并扶持1 万名新农人建立其商业品牌,从而解决货源方面的难题。

2019年,拼多多GMV突破万亿元时,其农(副)产品成交额已达1364亿元,占据平台最大品类比例。在2020年上半年财报会议上,CEO陈磊仍在强调,拼多多会持续在农业供应链投入。

农业是基本盘,但其他品类也必须强化。拼多多早期的产品中,除了农产品,更多是“白牌”产品,其中有不少山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在早期严重影响平台形象。


C2M始于农业,并不断扩展到更多品类解决商品品牌问题。 2018年,拼多多开启“新品牌计划”,开始扶持平台内的“拼工厂” 。国内的中小厂家制造能力并不差,但品牌建立意识薄弱,更多是为国外品牌代工,自主品牌因知名度不够,销量不佳。同时,中小厂家大多只关注制造,销售留给了更多经销商,中间环节的层层加利,使得本就不受关注的商品更加不具竞争力,最终使得工厂经营艰难。

拼多多的 “新品牌计划”旨在利用平台模式,直连工厂,以更低成本打造工厂品牌,利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改革赋能两端。“拼工厂”给拼多多自身带来的则是扩充品类下,同样超低价格的工厂商品。在国内,拼多多也是率先规模利用C2M模式的电商企业。

C2M的目的是以更低的价格扩充品类,“百亿补贴”则是向高端领域扩充品类。

2019年618期间,拼多多上线了至今被各大平台效仿的“百亿补贴”计划,以“假一赔十”的正品保证,向手机、家电、品牌服饰等商品大力补贴。

百亿补贴是拼多多“去低端化”和向一二线城市用户发力的重要方式。 “低质、假货”是拼多多自成立以来一直伴随左右的标签,更低的客单价也不利于平台长久发展。

在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中,苹果手机是代表商品。2019年双11期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覆盖了23万款热门产品,其中iPhone 11系列每台直接补贴500元,共卖出40万部,仅此一项就补贴2亿元。其他如苹果耳机、品牌家电、品牌服饰也都均有补贴,且都是直接降价。


百亿补贴确实威胁到了对手,阿里聚划算、京东也纷纷喊出“百亿补贴”的口号。但相比拼多多的直降,因为有更强的品牌信任度,阿里京东的补贴成本会非常高,百亿补贴难以覆盖更多商品,多为限时抢购。

除了直接撒钱,投资国美则进一步显示了拼多多对“去低端”化的渴求。

今年4月,拼多多认购国美零售发行的2亿美元可转债,获配128亿股国美新股份,约占后者发行转换股份扩大后股本的562%。

拼多多和国美的合作很早就已开始。国美2018年在拼多多开设旗舰店,并在此后承接了拼多多大家电业务的物流服务。和国美合作,在补全物流业务的同时,拼多多在3C和家电业务中能够和阿里京东做更多对抗。京东家电业务的自营、阿里和苏宁的深度合作都强烈打压着拼多多向高端商品的扩展。

有效拓展品类和高端化进军是拼多多过去一年的重点,但放缓的增长似乎越发显示出市场的疑惑:没了百亿补贴,用户还会用拼多多吗?

在拼多多8月份发布的2020年Q2财报中,增长的放缓已经让资本有些担忧。财报显示,2020年Q2,拼多多年GMV为12687万亿元,同比增长79%,相比2019Q2的171%和2020Q1的107%已显著回落。而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为1857元,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仅为079%。


尽管用户规模仍保持着正常增长,但GMV和ARPU增速的放缓还是让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疑问,Q2财报公布后股价大跌11%。


相比拼多多不足2000元的ARPU,阿里巴巴2019年电商业务ARPU为8756元。在拼多多努力向高端进军的时候,GMV和ARPU增速的放缓都在表明仅靠百亿补贴并不能很好地带动其向高端渗透。

高端品类疑问满满的同时,其核心阵地却也正在被对手渗透。

如果说阿里重启聚划算对拼多多遏制还不够,那么淘宝特价版则是阿里对拼多多的再次打击。今年3月,阿里上线淘宝特价版,其同样以C2M直连工厂的模式直接对准了拼多多。上线半年,淘宝特价版月活已达5500万,一度冲在移动应用下载榜前列。10月又在双11来临之际推出“1元更香节”和线下1元旗舰店,其打压拼多多的决心不言而喻。

再加上9月份云栖大会上推出的“犀牛制造”,阿里直接从生产端入手,采用比C2M更高一筹的形式赋能平台商家,未来也必将给拼多多造成不小的阻碍。

同时,拼多多新型业务的开展也阻力重重。直播电商领域,淘宝直播已经站稳脚步,且和抖音的合作不断深入,京东则和快手联姻,拼多多目前虽也开有直播通道,但竞争力颇弱。

而不久前刚刚宣布进军的买菜业务“多多买菜”也挑战颇多,不仅面对众多垂直生鲜电商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阻力,阿里的盒马、京东的京东到家也都已深耕多时,而7月份成立优选事业部的美团杀入社区团购的同时,更是直接对标了多多买菜。

从股价来看,拼多多似乎进入了稳定期,从3月一路狂涨破千亿美金,到8月份创新高后开始回调。但到了稳定期,拼多多面临的问题仍然不会少,电商二选一问题,补贴后的用户留存问题,品类拓展问题等等。


不过,亏损的大幅下降还是让拼多多看到了不小的希望。Q2财报中,拼多多净亏损为770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1亿美元、今年一季度的31亿美元已显著收窄。同时,今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拼多多已拿下春晚独家红包合作,成为继BAT和快手之后,第5家独家冠名春晚的互联网企业。拿下红包互动,拼多多有可能借机推出自己的支付通道,不再利用第三方支付。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黄铮带领拼多多从一个微信公众号,做到千亿美金市值的电商平台,成为威胁到阿里、京东的电商第三极,已是一个难得的奇迹。狂奔后进入稳定期,也可以让拼多多更好的思考未来怎么走。即便仍在亏损,但庞大的用户规模还是让更多的投资者看到了下一个淘宝诞生的可能。

国内哪几个APP最火爆?

又到了跟邦小白一起回顾一周电商大事的时候了!过去一周,零售电商领域发生了这些事。

# 平台级动态 #

1、淘宝内测微信支付

据PingWest品玩报道,日前,在淘宝App下单后,消费者可通过淘宝提供的二维码进行微信支付。但目前尚未实现自动跳转,仍需用户截图并手动打开微信扫码方可完成支付。不过,据亿邦动力测试,由于该功能仍处于内测阶段,并未对所有人开放体验。

2、京东首页改版内测中 或将更偏向短视频化

亿邦动力获悉,日前,京东开始内测首页改版,取消首页焦点图。有参与内测的服务商告诉亿邦动力,改版后的京东首页跟淘宝App首页更为相似,京东首页改版目前内测用户为1%,在618之前还会继续优化,目前显示的版本不一定是最终版本。

据了解,当首页焦点图取消之后,首页的瀑布信息板块将上移。有服务商猜测,改版后的京东首页内容将更偏向短视频化。“ 如果真像其他平台一样,首页有短视频展现位置,那么平台提升短视频的比重是必然的。”

有品牌全渠道营销服务商透露,京东首页改版后,会发布新的面向商家的短视频制作规范以及流量算法规则,但目前平台方面还在对规则进行完善。

3、消息称京喜拼拼缩减区域 优化人员10%以上

有接近京喜的人士透露,京喜已裁撤部分区域运营,涉及区域的人员会被转移到保留区域,优化比例约在10 15%,集中在京喜拼拼业务。据透露,此次调整主要由于京喜战略调整,未来业务会聚焦供应链能力打造。

4、拼多多2021财年利润为7769亿元 扭亏为盈

拼多多3月21日发布了2021年Q4及全年财报。2021年第四季度,拼多多营收27231亿元,同比增长3%,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利润为6907亿元(2020年同期为亏损2048亿元)。2021全年,93950亿元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58%,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利润为7769亿元,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7180亿元)。

此外,2021年第四季度销售与市场费用为1136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7亿元下降23%。

财报显示,拼多多年成交额(GMV)达到24410亿元,较上一年的16676亿元,同比增长46%;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为28100元,较上一年的21152元,同比增长33%。

活跃用户数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达到8687亿,同比增长10%,单季新增约140万。月活跃用户数方面,拼多多APP四季度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7334亿,较2020年同期的7199亿,同比增长2%。

5、美团2021年财报:全年营收1791亿元 同比增长56%

3月25日,美团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2021年第四季度,美团营收达49523亿元,同比增长306%;四季度经调整亏损净额同比扩大为39亿元。2021年美团全年营收1791亿元,同比增长56%。全年经调整亏损净额为156亿元。其中,美团外卖实现营收963亿元。同期内,美团外卖骑手成本为682亿元,骑手成本占餐饮外卖收入比例达71%。

2021年,美团公司全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531%至167亿元。

此外,用户层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团交易用户数达69亿,同比增长352%。美团活跃商家数达880万,比上年同期增长29%。

6、淘特新增两个“孵化器”:淘特100 淘特10元店

在淘特春季产品沟通会上,淘特总裁汪海表示,淘宝特价版上线了淘特100和淘特10元店两个新产品。其中,淘特100定位为消费升级趋势类商品,主打性价比品质商品“大牌平替”,助力孵化工厂品牌。淘特10元店定位于覆盖各个生活场景的小物件小商品,可实现N元N件、工厂直供、入仓全检、一站式购齐、一个包裹发货。

汪海表示淘特10元店、淘特100是淘特和产业带工厂一起做好产品的孵化器。在淘特App的搜索框分别键入“淘特100”“淘特10元店”,可发现两个新产品均属于官方直营。据汪海介绍,对于淘特100和淘特10元店中的商品,平台会进行严格的质检,履约方面由自营体系来控制。

7、腾讯2021财年收入达56012亿元 净利润微增1%

3月23日,腾讯发布了2021年度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2021全年,腾讯收入达56012亿元,同比增长16%,年度利润22781亿元,去年同期为160125亿元。腾讯全年净利润(Non-IFRS)123788亿元,同比微增1%,成近十年来公司净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2021年四季度,腾讯营收1442亿元,同比增长8%,期内盈利957亿,去年同期为593亿元;净利润(Non-IFRS)2488亿元,同比下降25%,这是继三季度净利下跌2%后,腾讯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单季净利负增长。

此外,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268亿,同比增长35%。QQ移动端月活跃账户数552亿,同比下降72%。

# 新业态布局 #

1、淘宝新增中小商家一键找“精选货源”服务

亿邦动力从淘宝获悉,淘宝商家经营平台千牛近期已陆续向中小微商家免费开放“精选货源”服务,电商新手商家可以通过该服务快速找到有实力的供货方,并可一键铺货到自己店铺。据悉,该服务涉及的所有货源全部来自于1688平台的认证供货方。此外,“精选货源”服务还具备“48小时内发货、7天无理由退货、免费赊账、包邮”等功能。

目前,该服务将率先向新开淘宝店,但目前还没有上架商品的新商家开放。淘宝相关负责小二表示:“预计3月底会服务大概10万个中小微商家,以服饰类为主。而到今年618前,百货、美妆、母婴等品类的优质供货方也会陆续上线,届时预计将为超650万个中小微商家提供服务。”

2、抖音电商:春日上新季活动主要针对预制菜行业

日前,抖音电商开启了“春日上新季”活动。据抖音电商官方公众号显示,该活动主要针对今年爆火的预制菜行业。据悉,在此次活动中,抖音电商将会联动预制菜行业、品牌以及内容创作者,主推半成品菜类目的预制菜新品。抖音电商计划通过短视频提升 消费者对优质预制菜的认知,开展以“五分钟懒人 美食 挑战”为话题的短视频挑战赛。

3、叮咚买菜试水预制菜品牌“朝气鲜食”

据北京商报报道,日前,叮咚买菜控股子公司上海雨生百谷食品有限公司推出B端预制菜独立品牌“朝气鲜食”,主要布局经销、代理、终端大客户等渠道。据了解,“朝气鲜食”也会细分为多个品类。

此外,“朝气鲜食”所有产品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叮咚买菜上月销1万、动销100万、TOP10以内的好产品。其次,根据连锁店、餐厨、酒店等渠道差异化需求,去改造产品的规格、大小,甚至包装的材质等。第三阶段则是新品研发,建立新研发机制。

4、美ONE称“所有女生”小程序只是服务于直播间的一个功能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日前,李佳琦的官方微信小程序“所有女生会员服务中心”,在功能上出现了变化:首页增加了“精选好物”分区,用户可直接点击其中商品,跳转至第三方平台或品牌官方小程序下单。据悉,“所有女生会员服务中心”的购物入口开放至今有一个月左右,活动中的打折促销商品,均由第三方平台入驻商家提供。对此,李佳琦背后公司美ONE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所有女生”这个小程序,主要还是便利消费者的一个纯工具类应用,只是服务于直播间的一个功能,没有其他的商业计划。

5、茅台或将通过独立电商平台开展销售

据有关媒体报道,日前,茅台在半年前“秘密”启动了新电商的开发计划,目前初期工作基本完成,其官方新电商平台将“随时可能上线”!至于该平台何时正式上线、具体投放产品如何安排、产品如何获取,尚待官方正式回应。

在茅台集团虎年春节后的第一会上,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正式“动刀”茅台营销体系,提出实施“五合营销法”,“大茅台”营销体系正式开启。他表示:“实施数字营销法,加快补齐新零售短板,构建和完善数字化营销平台,为茅台市场营销注入新动能。”

贵州茅台此前发布了2022年1月、2月主要经营数据公告,其中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0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左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左右。

# 新消费观察 #

1、便利店连锁品牌“每日咕嘟”获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日前,新型会员制餐饮便利店连锁品牌“每日咕嘟”完成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资方未作披露,由白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数字化系统开发和门店扩张。

2、美妆零售品牌“国免GDFS”完成数千万元第二轮融资

据有关媒体报道,日前,去年六月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的高端美妆品牌新零售企业国免GDFS,再次完成数千万元第二轮融资,进入布局全国市场阶段。据悉,国免GDFS是一个高端美妆零售品牌,成立于2019年,与黑洞、话梅、调色师等美妆集合店差异在于,该品牌瞄准下沉市场,以“ 科技 +新颖+服务体验”的新零售思路,在三线城市打造S2B2C美妆体验空间。

3、高端生活方式品牌“melt season”完成超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据36氪报道,日前,高端生活方式品牌melt season宣布已完成超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Breeze Capital领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及门店资源拓展。

资料显示,Verse China(melt season 母公司)创立于2020年,定位轻奢路线,公司旗下首发品牌melt season从香水赛道切入市场。2021年12月7日,melt season以“瓶中来信”为主题推出2个系列6款香水。

4、低温乳品品牌“简爱”完成C轮融资

据报道,低温乳品品牌简爱日前宣布完成C轮融资,本次融资金额未被披露。此前,简爱已在2020年的A轮和2021年的B轮分别获得了4亿元、8亿元的融资。2021年,简爱酸奶的收入年增达到了48%。

5、Tims咖啡进入印度 首店位于新德里

据联商网报道,连锁咖啡品牌Tim Hortons宣布将于2022年正式进入印度市场,并计划于未来10年内在印度开设300家门店。据品牌方透露,首店将设于印度首都新德里。2018年5月,Tim Hortons与母公司RBI和笛卡尔资本集团合资成立Tims中国,并于2019年2月正式进驻中国市场,在2022年初就已达到410家,较2021年上半年,期内净增近100多家店,几乎完成了2020全年103间的数量,而对比全年,增速翻了近1倍。

6、AR智能眼镜企业“Rokid”完成7亿元C轮融资

日前,AR智能眼镜企业杭州灵伴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Rokid”)获得总额7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生态建设。

据公开资料,Rokid 是一家专注于机交交互技术的产品平台公司,致力于AR眼镜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及以YodaOS-XR操作系统为载体的生态构建。该公司此前已获得包括淡马锡、IDG 资本、瑞士信贷、海通证券、元璟资本在内的多家顶级机构投资。Rokid于去年12月正式开售消费级AR智能眼镜Rokid Air。

7、国民美妆品牌“Mistine”完成2亿人民币A轮融资

亿邦动力获悉,新生代国民美妆品牌Mistine完成2亿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凯辉基金(领投)、益源资本EverYi、光源资本(财务顾问)。

据了解,Mistine是一家新生代国民美妆品牌,是化妆品公司BetterWay(泰国)有限公司旗下的独立品牌,致力于为全球女性提供更高质量的化妆品。目前Mistine有化妆品、护肤品、香水、头发护理和身体护理系列等五大类产品。

# 其它 #

1、安踏2021年财报:全年收入4933亿元 同比增长389%

日前,安踏发布了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报告显示:安踏集团全年收入同比增长389%,达到4933亿元,连续10年位列中国 体育 用品企业收入第一;经营溢利同比增长201%,达到10989亿元。其中,安踏主品牌收入达到24012亿元,同比增长525%;斐乐FILA收入为21822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增长511%至3494亿元,经营溢利大增23倍。

2021年,安踏DTC业务占比已接近70%,店效提升超过25%。同时财报显示,集团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收入贡献比例达到29%。

2、贝泰妮2021财年营收净利双增 薇诺娜营收占比超98%

日前,“功效性护肤品第一股”云南贝泰妮生物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泰妮”)发布了2021年度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贝泰妮营业收入实现4022亿元,同比上升约5257%;净利润达863亿元,同比上升约5877%;护肤品毛利率实现7601%,同比保持稳定。

渠道方面,报告期内,线下渠道销售额销售额超7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766%。线上渠道包括自营、经销和代销模式,其中,线上自营业务收入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319%。此外,薇诺娜实现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98%。

在研发上,2021年,贝泰妮研发费用为113亿元,较去年的6344万元,同比增长7847%。

3、海底捞2021年净亏损4163亿元

据报道,海底捞日前发布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全年业绩公告。报告显示,海底捞2021年收入4111亿元,同比增长437%;归母净亏损4163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309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全球共有门店1443家,其中1329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114家位于港澳台地区及其他11个国家。

4、瑞幸咖啡2021年营收7965亿元 同比增长975%

据电商报报道,日前,瑞幸咖啡披露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瑞幸咖啡营收79653亿元,同比增长975%;净利润686亿元,上年亏损56亿元。2021年四季度,瑞幸咖啡营收243亿元,同比增长807%;净利润921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3366亿元。

截至2021年末,瑞幸咖啡共有6024家门店,其中自营门店4397家,联营门店1627家。2021年,瑞幸咖啡净新开门店数为1221家,门店数量同比增长254%;月均交易客户为1300万,较2020年的840万增长552%。第四季度,瑞幸咖啡净新增353家门店,门店数量环比增长62%;月均交易客户为1620万,较2020年同期的970万增长671%。

5、小米2021年实现经调整净利润220395亿元 同比增长695%

3月22日,小米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第四季度总收入达856亿元,同比增长214%;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45亿元,同比增长396%。2021年全年,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人民币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220亿元,同比增长695%。2021年智能手机收入达到2089亿元,同比增长372%;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903百万台,同比增长300%。

6、淘宝直播2021年奢侈品美妆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07%

据报道,淘榜单数据显示,在淘宝直播,奢侈品美妆的开播比例已经高达9成之多,2021年的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07%,自播间成交金额增长187%。

今年618,店铺优惠券+跨店满减叠加时,如何使用

一般app的热门与否就是看下载量吧。因为目前的运营工作涉及到小部分的app推广,所以渐渐也关注其应用市场了。前几天看到了蝉大师推出的年度下载量top200榜单和收入top200的榜单,不过取样范围应该只有app store的,没有安卓的,拿到了一份完整的榜单。

分享部分数据:

综合榜下载量前十:拼多多、微信、抖音、交管12123、剪映、淘宝特价板、支付宝、QQ、钉钉、手机淘宝

游戏榜下载量前十: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爱上消消消、开心消消乐、欢乐斗地主、光遇、QQ飞车、浮生为卿歌、我的世界、梦幻家园

工具类应用下载前5:百度、qq浏览器、菜鸟、qq邮箱、uc浏览器

购物前5:拼多多、淘宝特价版、手机淘宝、京东、闲鱼

教育前5:学习强国、作业帮、驾考宝典、学习通、腾讯课堂

社交前5:微信、qq、小红书、微博、soul

娱乐前5: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优酷、芒果tv

摄影与录像前5:抖音、剪映、微视、快手、快手急速版本

另外app annie 和 sensor tower 也都有发布2020年的年度榜单,不过这两家公布的是全球的排行。后者的话主要是以月份为时间周期。

一台手机最多竟有56个预装软件,有厂商每季收入高达上亿

店铺优惠券+跨店满减叠加时的计算门槛:预售总价-付定立减。

举例说明:商品预售价格1000元,付定立减100,其中定金200元。消费者有一张店铺 优惠券(满1000减100元);淘宝618如设置的跨店满减是每满199减20元,消费者购买一件该商品, 尾款支付多少元

计算门槛:淘宝618预售总价-付定立减=1000-100=900。以900作为计算门槛,店铺优惠券无法使用,跨店满减支持使用优惠80元,故该商品到手价=900-80=820,尾款支付=820-200(定金)=620元 ) 。

优惠为平行优惠,包括但不限于付定立减、跨店满减、品类券、满减满折、店铺优惠券等,并且是在买家支付尾款时抵扣使用。不支持满赠满包邮。

淘宝C2M平台加入618大战

据报道,淘宝C2M战略平台淘宝特价版正式更名淘特,并投入10亿元补贴在5月29日加入618电商大战。淘宝特价版于去年3月作为一款单独App推出,被阿里称为全球首个以C2M定制商品为核心供给的新平台。

随着618临近,去年9月亮相的阿里首个“全球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近期订单爆满。媒体引用犀牛智造计划排产总监陈哲朋友圈显示,天猫618预售启动后,一批尝试“即卖即产”服饰商家销售火了,追加订单已排到下个月,双十一要再扩产。

业内认为,今年618电商节除了天猫、京东等“老玩家”,又加入了抖音、快手等“新玩家”,激烈竞争倒逼各大平台不断挖掘存量市场。C2M模式通过快速反馈消费需求,不仅让消费者以低价获取更高品质商品,还通过按需定产的柔性生产方式减轻了品牌商的库存压力,已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竞争的主要赛道。

以Shein为代表的快时尚公司凭借柔性供应链崛起,也显示出C2M模式在服装等强调低价、高频和个性化的行业潜力巨大。

社交电商是什么?

手机预装软件数量多、占空间、难卸载,长期受消费者诟病。而背后,是手机厂商庞大的预装软件收入利益链。有老牌手机大厂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有手机大厂来自预装软件的收入实际每季度就高达上亿元。

南都于3月2日发起关于手机使用体验的问卷调查,截止3月12日,共收到678份问卷,其中,6221%的受访者均反映手机预装软件数量多且占用内存,自己日常很少使用,会删除其中绝大部分;在软件类型上,XX社区XX商城、皮肤功能类及系统自带的音乐、视频类APP都是多数受访者认为非必要预装的软件。

从综合结果看,部分预装软件并不讨喜,一定程度上给用户的使用体验带来了影响。有专家表示,部分预装软件还有自启动、自唤醒等特点,不仅影响手机的流畅度,还会影响手机的使用寿命。

为此,南都记者在中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品牌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在2021年底发布,价位相近的手机进行了实测,测试手机品牌包括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测试看到,各品牌手机预装软件至少50+,且普遍存在数量“臃肿”,功能重叠的情况。

实测

OPPO、vivo、红米预装软件数量均超50 +

OPPO手机预装软件数量高达56个

南都记者对华为nova9、荣耀60、OPPO A93s、红米Note11pro和vivoT1x五款手机的预装软件进行了实测和数据整理。其中,OPPO、红米和vivo在测试时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测试结果为重新激活后展示的系统预装软件及第三方APP;华为nova9、荣耀60数据来自官网预置软件信息公示。

记者测试看到,目前市面上多数手机的预装软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内置应用,如应用商店、视频、音乐等,另一类是第三方内置应用,如手机淘宝、抖音等,目前除了影响系统运行的基础软件,绝大多数APP都可自行卸载。

但综合来看,各品牌预装软件的数量“臃肿“,至少50+似乎成了各厂商心照不宣的默契:测试看到,OPPO、vivo和红米的预置软件数量分别为56、54、52个(未计算各类提供系统组件的底层应用)。(注:华为及荣耀官网信息公示含各类提供基础组件的应用,因此未计算总数。

OPPO、vivo两款手机无法在桌面直接卸载

记者测试看到,预装软件看似“臃肿”,实则官方内置应用与第三方内置应用普遍存在功能重叠。如OPPO、红米都已有系统自带的浏览器,但同时又预装了QQ浏览器、UC浏览器;OPPO、vivo都有自带商城,但仍预装了拼多多、京东、手机淘宝和淘宝特价版,红米除了自家的小米商城,也同时预装了淘特、手机淘宝和拼多多。

此外,在各手机厂商自主开发的系统软件中,多个应用之间功能互补,同一种类型下的预装软件总是“分身”出多个软件。例如,在 游戏 相关的软件中,OPPO手机同时自带 游戏 中心、 游戏 空间、小 游戏 三个APP,红米手机也同时有小米有品、小米商城和米家三个电商APP。

此类情况很难不受消费者诟病。此前,有消费者在知乎提问,小米有品、小米商城和米家三个小米的电商APP“感觉都差不多,该以哪个为主?已经快晕了。”对此,小米有品官方账号回复称,之所以会出现三个电商APP,是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消费需求。然而,网友对小米的回应并不买账,评论中仍充斥着对三款APP的投诉。

在卸载便捷度上,记者还看到,虽然“ 游戏 中心”、“商城”、“社区”这类每款手机都会预装的软件基本都已可卸载,但在OPPO、vivo这两款手机中,并不能在桌面直接卸载,还需要多点击一个“应用信息”的界面才能找到。

此外,在第三方内置应用中,华为和荣耀的第三方内置应用数量最多,分别为21个和26个;其次是OPPO,有18个第三方内置应用;vivo和红米相对较少,共15个。

起底

预装软件难“瘦身”: 大厂商每季收入可达上亿

老牌手机厂商负责人:预装贡献了相当一部分收入

显然,就软件种类和功能而言,许多手机的预装软件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瘦身”。此前,也有手机厂商进行过尝试,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2021年,魅族18系列手机在宣传时打出“三零”旗号,即零广告、零推送、零预装,这是近年来首次有手机厂商公开正视这一问题,发布零预装的产品。但2021年9月,魅族 科技 有限公司官博@Flyme发布了《致魅族用户的一封信 》,表示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魅族还是决定保持和行业一致的运营策略,此后产品还是会预装应用以及推送广告。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预装软件为何如此难“瘦身”?有老牌手机厂商的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目前预装软件难减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应用预装确实贡献了厂商很重要的一部分互联网收入。“以某手机大厂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中互联网服务收入为73亿元为例,综合行业内情况看,来自预装软件的收入在其中至少应占10%以上,这仅是预装软件在一个季度中带来的收入。”

此外,特别是在当前硬件差异化越来越小,竞争进入红海的情况下,手机硬件的毛利率也越来越小,厂商会更加依赖互联网收入。“在未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之前,说取消预装,完全抹掉这块的收入是难以接受的。”

其次,手机上的许多必备软件有较高的技术、资源、版权、资质等门槛,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厂商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去“重新发明轮子”。“像输入法,地图,音乐,视频,浏览器,新闻,支付等,第三方都已具备成熟方案。”

未来,预装软件该如何优化?前述厂商负责人表示,手机预装应用较为理想的情况是不占用任何系统空间,应用可以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即点即用,这就是云手机、快应用、小程序等正在 探索 的前景目标。“现在许多手机厂商已经在操作系统云端化的方向加大了投入。相信未来手机都不需要有下载、安装应用的过程。”

相关部门多次整改效果有限

对于手机预装APP现象,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出手规范,但效果十分有限。

2013 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明确,手机在申请移动智能终端进网许可时,应当申报预置应用软件基本配置信息。此举将手机预装APP纳入了管理范围,但是未明确该如何管。

2017年7月,工信部又印发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其中规定,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但未明确基本功能软件的范围。

今年2月,工信部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此次规范进一步明确了不可卸载的预装APP类型、范围、数量,并要求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

实际上,预装软件并非仅仅影响消费者的了使用体验。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消协律师胡钢表示,此类预置软件在消费者购买手机时,普遍未提前告知消费者详情,实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对此,胡钢建议,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成立一个类似集体指控的组织,提高违法成本。

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律师毛鹏认为,商家在手机销售时,强迫安装与手机正常使用毫无关系的软件,实际是一种变相捆绑销售。此外,对于消费者而言,假设购买一个128G的手机,但里面有部分空间是被与手机使用无关的软件占用,消费者实际可以使用的内存明显不足,也属于“货不对板”,可以提出投诉和维权。

毛鹏建议,要平衡各方利益,可以引导厂家将与正常使用无关的软件,不要直接预先下载在手机中,占用手机内存,而是可以考虑在手机中预留一个安装窗口,窗口里有手机厂家推荐用户下载的软件,让用户有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下载,将选择权还给用户。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制图:何欣

技术:占华平 梁秀霞

实习生荣韵对此文亦有贡献

社交电商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拼多多(PDDO)、京东(09618HK)、云集(YJNASDAQ)、美团(03690HK)、蘑菇街(MOGUNYSE)、快手(01024HK)、中国有赞(08083HK)、微盟集团(02013HK)等。

本文核心数据:用户规模、交易规模、投融资金额

行业发展概况

——定义

2021年2月22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批准发布《社交电商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并于同日实施,其中明确提出:社交电商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从事商品或服务销售并获得合法利益的电子商务活动。社交电商涵盖信息展示、支付结算以及快递物流等电子商务全过程,是新型电子商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产业链剖析:产业链参与者广泛

社交电商定义为零售电商的一个分支,狭义上是指借助社交网站、微博、社交媒介、网络媒介的传播途径,通过社交互动等手段来进行商品的购买和销售行为。从广义上来看,社交电商包括拼购类、会员分销类、社区团购类、导购类、内容类、直播类等。此外,社交电商服务商也参与在社交电商产业链条中。

拼购类主要代表平台有拼多多、京东拼购、京喜、苏宁拼购、淘宝特价版、小鹅拼拼、国美美店、松鼠拼拼等;会员分销类主要代表平台有爱库存、斑马会员、贝店、芬香、花生日记、未来集市等;社区团购类主要代表平台有小红书商城、宝宝树、考拉精选、年糕妈妈、有好东西等;导购类主要代表平台有什么值得买、一淘网、惠惠网、省钱快报、折800、返利网、55海淘网、米折、易购网等;内容类主要代表平台有小红书等;直播类主要代表平台有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

在诸多发展要素的合力驱动下,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快速成长,从探索期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

2011-2014年是我国社交电商行业的探索期,在这个阶段,随着微信的用户基数不断扩大,朋友圈、公众号、微信支付等功能不断完善,以个人代购和团队化分销为主要形式的微商群体快速发展,通过微信进行商品销售,这是社交电商的最初形态,与此同时暴力刷屏、假货泛滥、洗脑传销、质量安全等问题频发,消费者信任不断降低。

2015-2016年是市场启动期,行业出现结构性调整,一批善于打造个人品牌的网红/大V凭借优质内容汇集粉丝流量后通过电商变现,KOL/内容电商兴起。与此同时,通过平台载体为入驻商家/个人代理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并在平台上完成交易闭环的平台型社交电商模式出现,社交电商精细化运营开启。

2017-2018年为高速发展期,腾讯、拼多多接连布局,多家社交电商企业扎堆上市表明多条赛道跑出头部玩家,商业模式成型,跟风入局者众,整体行业迎来整合与争鸣。

2019年至今为稳定发展期,市场和政府双维度规范社交电商。电商法的发布代表着国家层面对这一新兴领域的认可重视和支持发展,社交电商进入发展与规范并举、开放与安全并重的新阶段。

以上就是关于社交电商的趋势与未来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社交电商的趋势与未来在哪里、6.8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没了百亿补贴还会“香”吗、淘宝灰度测试微信支付 京东首页改版内测中|零售电商周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