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互联网巨头都在做什么

核心提示编辑导读: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互联网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共同影响着世界。本文将选取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分析他们现在的发展情况,一起来看看吧。最近一段时间,我主要在研究美国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就是MAGA 四巨头,或者MAMAA

编辑导读: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互联网公司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共同影响着世界。本文将精选美国互联网巨头,分析其发展现状,一起看一看。

最近主要在研究美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就是MAGA四大或者MAMAMAA五大。他们的财报信息非常详细,上市时间很长,有大量可靠的第一方或第三方参考,是很好的研究对象。更何况他们做的生意庞大而复杂,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也主导着全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请相信我,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所以研究它们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人们才知道。

现在,我终于对美国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地位和长期竞争力有了一些了解。此时此刻,我非常看好Alphabet、亚马逊和微软的未来。我对苹果有些保留,但问题不大;我对meta有很大保留。和美国主流投资者一样,我认为meta最有可能跌出“科技巨头”,但其他四家公司在各自的市场都有非常稳固的统治地位。

此外,我认为微软和亚马逊有正确的长期战略,并有能力实施这一战略。Apple Alphabet的战略布局也不错,虽然不如前两者;meta的策略基本上肯定是错的。下面我们来仔细讨论一下。

一、微软:左手Azure云服务,右手游戏和家庭娱乐

微软王者归来,是近年来信息技术行业乃至全球资本市场最引人注目的成功故事。它再次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全球仅有的两家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公司之一。这一成功的最大驱动力是云计算——微软旗下的Azure云服务,规模仅次于亚马逊的AWS,并实现了稳定的盈利。到2021年底,Azure的公有云市场份额已经达到AWS的2/3,增速比后者快10-20个百分点。

自从云计算成为一种趋势后,微软、甲骨文、IBM等“传统IT巨头”都在试图将自己的软件业务搬到云端,但只有前者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当然有历史原因——大量企业客户习惯了微软的生态,去Azure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微软的企业销售能力极强;但更重要的是,全公司都很重视。换句话说,微软在2008-14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正确的时间窗口对云计算投入了足够的资源,从而开启了“第二条增长曲线”。

此时此刻,微软的战略重点是继续拓展云服务,缩小与AWS的差距,彻底放弃谷歌云。疫情进一步加快了欧美企业的“上云”日程,这种新需求将在未来几个季度继续推高Azure cloud的增速。另一个重点是游戏。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其野心是强化第一方游戏阵容,放大Xbox游戏Pass会员体系,以跨平台生态的力量击败老对手索尼。

有意思的是,云服务和游戏这两个战略方向似乎相距甚远。前者是纯To B业务,后者是纯To C业务;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协同作用空。如果微软真的能把XGP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游戏生态系统,下一步就是普及云游戏,扩展到影视娱乐等流媒体服务,这些都是基于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坦白说,作为一个资深玩家,我并不是很看好微软的游戏生态野心;然而,考虑到微软几乎拥有无限的资源和完全免费的态度,如果它成功了,我不会感到惊讶。

二。苹果:自主设计芯片+订阅服务双轮驱动

2020年,苹果宣布在两年内将Mac系列电脑的SoC由英特尔设计的x86-64架构芯片改为基于自己设计的ARM架构的M1芯片。当时很多人对此半信半疑;现在,大多数人都对M1芯片的实际性能深信不疑。苹果不仅在各种Mac产品线中取代了M1系列,还将其“下放”到了iPad Pro甚至iPad Air上——这对其他平板厂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过去这些年,一直认为苹果硬件产品的优势仅仅在于其工业设计和软件生态,缺乏所谓的“硬科技含量”。苹果已经毫不客气地用M1芯片打了这种人的脸,还会继续用下一代M2芯片打他们的脸,虽然这种人无论被打多少次都会重复那些自己都不相信的不实之词,就像复读机一样。

当然,苹果芯片领域的突破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一直在iPhone和iPad上使用自主设计的基于ARM架构的A系列芯片。M系列芯片的诞生,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苹果就有与IBM和摩托罗拉联合开发PowerPC芯片的历史,对自主设计芯片并不陌生。然而,它在这一领域成功的秘诀在于其近乎无限的资源——就像微软的游戏一样,只要花够了钱,总会有一些结果。

另一方面,苹果继续扩大利润丰厚的服务业务。除了基本的iCloud存储,它还在视频和音乐等流媒体领域稳步扩张。美日韩针对App Store收费的反垄断诉讼给苹果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不是致命的。如果苹果像亚马逊过去几年所做的那样,加大对自制电视剧的投资,收购直播平台,甚至进军自研游戏业务,我不会感到意外。因为苹果的生态用户粘性很大,战略容错度很高,不用像某些竞争对手那样早做决策。

第三,Alphabet:把强大的广告业务作为AI技术的温床。

更名为Alphabet大约7年后,这家互联网巨头90%以上的营收和所有利润仍来自谷歌,尤其是广告业务。Alphabet management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交通、机器人等领域下的奇怪赌注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现在大多数人已经看清楚了,Alphabet不会成为“创新孵化控股公司”,它只不过是披着外衣的谷歌。

具体到谷歌自身,其战略思路很清晰:基于强大的广告业务,一方面为云计算业务输血,另一方面也为AI和ML技术提供试验场。广告和AI技术是共生的。后者帮助前者更高效地赚钱,前者为后者提供远征“星辰大海”的条件。

谷歌的收入增长相对强劲,但市场份额与AWS和微软Azure相差甚远,而且缺乏功能。要做好云服务,除了价格战,谷歌手里唯一的王牌就是AI。AI技术越先进,应用范围越广,用户选择Google Cloud打包的AI解决方案的可能就越多。但是Google很小心,希望避免IBM的错误,投入太多资源,在Watson AI平台上放了太多卫星,结果却远低于预期。结果,IBM远远落在第一批信息技术巨头之外。

对于谷歌来说,最好的情况是:云计算业务亏损逐渐收窄,3-5年内形成独立造血能力;同时,AI技术进一步提高搜索广告的推送效率,YouTube的视频广告变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提供更强的现金流。只要能实现这两个原则,那些更先进、更遥远、“星辰大海”的创新,从来都不是资本市场关心的话题。

第四,亚马逊:云计算积极防守,近场电商积极进攻。

2020-21年上半年,亚马逊公有云市场份额被微软大幅削减,引发投资者担忧;然而,在2021年下半年,AWS的收入增长再次加快,利润率保持稳定——这再次证明了其市场领先地位。在这个时间点上,AWS主要需要面对Azure的挑战,其他竞争对手远远落后。

其实我并不担心AWS的长期前景。这项业务的利润空间非常丰厚,有足够的资本打价格战,亚马逊在这一领域的资本支出也在增加。对于Azure来说,最好的结果无非是5-10年内与AWS打个平手;更不用说谷歌云了,只能寄托在AI的“颠覆性创新”上。亚马逊的主要任务是主动防御,没必要冒太大风险。

同时,亚马逊将在仓储物流和线下零售店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尤其是生鲜、日用杂货等“近场电商”的配送能力。2017年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只是亚马逊增强近场零售能力的众多措施之一。全球疫情使得欧美发达国家电商渗透率大幅提升,对亚马逊是长期利好。同时,疫情初期的物流瓶颈也使其意识到进一步加强物流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其在仓储和物流上的资本支出将超过AWS。

然而,亚马逊的核心电商业务仍然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在疫情期间,DTC品牌和独立跨境电商站发展非常迅速,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谷歌和meta将受益,而亚马逊平台的霸主地位将受损。虽然我认为风险可控,但这种情况还是值得观察的——或许这就是亚马逊股价表现不如苹果和Alphabet的深层原因?

5.meta:我是谁?我在做什么?谁在打我?

除了扎克伯格本人,大概没人相信meta的“超宇宙”愿景。扎克伯格不仅希望像Oculus一样依靠VR硬件构建一个“元宇宙”,还希望远程办公能够成为“元宇宙”的第一个商业应用场景——太缺乏常识了,让人吐槽。

最严重的问题是:meta的核心业务,也就是脸书和Instagram平台的广告业务,能否持续到metauniverse兑现的那一天?在过去的十年里,脸书平台一直在衰落。年轻人首先搬到了Instagram,然后搬到了抖音。meta的管理重心基本转移到Ins上了,短视频场景也是Ins Reel。至于脸书,它只是竖起一面白旗。

坦率地说,即使没有抖音的压力,meta的广告业务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谷歌太强大了,它成功克服了用户隐私保护改善的影响,抢走了零售市场复苏的最大蛋糕;亚马逊的平台广告增长速度也比meta快得多,上个季度接近meta收入的三分之一。与其说抖音和背后的字节跳动很厉害,不如说meta是个战争渣滓,是互联网巨头中的鹤尾,是最有可能被淘汰的一个。

鉴于meta既没有像样的企业服务业务,也没有像样的娱乐内容业务,更没有像样的电子商务业务,基于VR设备的“元宇宙”成为其唯一的救命稻草。资本市场的态度是:即使能做出超宇宙,也要归功于微软或苹果这样的“软硬件一体化”平台,或者Epic Games这样的“内容公司”;没人能求助于meta。元宇宙和元宇宙唯一的交集在于名称。

请注意:本文没有拿美国互联网巨头和中国公司做比较的想法。请不要问“为什么中国的XX公司做不到?”“美国的XXX和中国的XXX谁更厉害?”以及“美国科技巨头什么时候拆分?”因为这些问题注定是无法回答的。

微信:网络盗版

本文由@网络盗团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题目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