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人文周刊
【记录】
【文脉】
【记录】你好,我的00后同事
□ 本报记者 吴雨阳 姚依依 实习生 陈昊 刘紫璇 张静文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一批学子走入职场,奔赴他们的“星辰大海”。这一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其中江苏2022届高校毕业生超过66万人,达到历史新高;这一年,一大批00后本科毕业,走入职场……
他们是优渥的时代环境中长大的“千禧一代”,也是互联网洪流中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说到00后,标签接踵而至:“有活力”“追求个性”“Z世代”“互联网原住民”……“千禧宝宝”们迈入职场,带着对创造和成长的渴望,展现着不输“大人”的坚韧和能干。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追求,虽与上几代人存在诸多差异,却真实展现出一个个“中国少年”奋进向上的成长轨迹。
把目光投向刚刚进入职场的00后,我们发现,他们没有想象中地让人担忧,还创造了不少惊喜——
人生第一份工作,
入职不单纯为“饭碗”
拨响渠吉升的电话,朋友发现他不知何时已离开家乡徐州,去了广州。这个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的00后小伙子,不久前还处于考研失败的迷茫期,常打电话跟朋友倾诉至深夜。仅仅过了两个月,他已经入职广州一家影视器材租赁公司,找到一份平面摄影助理的工作。
“好工作坏工作,总好过没工作。先稳定下来才能寻找更好的出路。”根据自己和身边同学的求职经验,渠吉升告诉记者,目前适当降低求职要求,特别是降低一些薪资方面的期待,才有利于尽快找到工作。他自己刚刚入职,目前月薪只有2000元左右。
这样的想法,在今年毕业求职的00后中不在少数,一些人选择了跨专业就业、先就业再择业、回县城就业。《2022年毕业季调研分析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工作,39%的毕业生可以接受相对低的薪资,对薪酬的变动表现出更多的包容性。
虽然开启了“曲线就业”,但第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能否实现个人价值,仍然被大多数毕业生所看重。渠吉升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大学四年自学了大量摄影、修图技术。快毕业的时候,他和很多同学一样选择考研,却时时感受到来自内心的疑问: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考上研再说,还是沉下心来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摄影工作?直到有一天,一位短视频up主的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渠吉升的脑海:何以解忧,唯有热爱。“我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摄影,找一个能接触这个行业的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渠吉升坦言现在的工作很辛苦,经常凌晨三四点收工,第二天六点接着出工,有时候连轴转两三天试光试镜。即使如此,他仍然相信,只要自己在不断成长、改变和突破,终会收获期待的果实:“现在我每天都坚定地提醒自己,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其余都是次要的。”
对于00后而言,工作不再是单纯的“饭碗”:这届年轻人比起赚钱,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实现也是他们择业时着重考虑的因素。毕业于江苏大学的关越虽然就读于热门的金融专业,但综合考虑了个人性格和职业前景,她选择离开大城市,入职家乡泰州的一家国有银行。“疫情和经济的影响,让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这时候家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江苏中部城市,泰州无论是在生活便利性还是未来职业发展上,都对关越有很强的吸引力,“家乡正在蒸蒸日上地发展,当下正是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的好时候。”
今年3月,来自兰州大学的盐城女孩刘梓彤,决定加入春招的人群。此前,她收到了一家国企人事行政岗的实习邀请,要办手续的时候,她迟疑了:“刚毕业,我还是想多花时间和精力进行锻炼和提升,让自己有更多可能。”专业是新闻传播学的她决心要做记者,并很聪明地向一直持反对意见、劝自己读研的父母保证:“要是6月份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我就乖乖回去读研。”凭借大学期间丰富的实习经历,她拿到了5个符合预期的媒体offer,最终成功入职一家位于南京的中央级媒体单位分社。
天平的一头是工作与生活的现实,另一头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这届00后今年或多或少都遇到了这样的求职“困境”,是否要坚持为理想“用爱发电”,考问着每一颗年轻的心。因为疫情,设计专业所在的上下游行业都处于相对收缩的状态。求职期间,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的周家鑫陆续面试了近20家公司,最后回应他的不过两家而已,让专业成绩向来优秀的他“第一次感到惶恐”甚至失眠。尽管伴随着很大压力,周家鑫仍然将专业性和个人价值摆在了求职参考因素的前两位,继续走自己喜欢的设计之路:“我想,当下考公考编已经太热,人人都在‘卷’。与其去参加硬性竞争,不如继续挖掘自身潜力,做一些别人不擅长的事。让天才去做天才,让普通人发现自己天才的一面。”
手持多个offer,经历了好几次实习后,南京大学毕业的高新雨最终在上个月选择了华为客户经理岗。“找工作的过程,也是不断确认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过程。”在高新雨看来,现在找一个工作不算特别难,但是加上特定城市、行业、薪资等条件就不一定能如意,“满意只能是相对的,必须有取舍。”在求职中,她最看重工作的创造力、价值感和挑战性,为此放弃了“安稳”——公司安排先去深圳总部培训,再分配到全国各个地区,换句话说,她至今不知道自己会去哪里。但是,她非常坚持自己的选择:“在互联网公司会有高速的成长环境,感觉每一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和发挥创造性,让我感受到工作的意义,这是最重要的。”
走出象牙塔,
职场是一个新的课堂
初入职场,意味着即将进入一个未曾触碰过的新环境,这是本届00后走出象牙塔的第一课。成为一名“社会人”,他们不仅要快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更需要学会承担工作职责,处理好和校园全然不同的人际关系。不过,年轻人特有的朝气蓬勃的活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正让“千禧一代”拥抱无限的可能性,也回馈给社会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来自南京交通技师学院的李顺,今年毕业后经过校招进入南京桥北一家汽车4S店,成为了一名新车交付专员。“我给自己的职场定位首先是做一个靠谱的员工。”性格稳重踏实的李顺工作认真负责,尽管如此,前几天他仍然遇到一件“尴尬”事:与他对接的一位销售同事上个月离职,没有再回复客人询问的信息,双方没能沟通好。结果客人来提车时误把李顺当作销售,不仅要求额外赠送礼物,语气还特别呛人,让李顺措手不及,幸好另一位有经验的前辈过来解围。“以前在学校犯了错,老师会找你谈心,实在不行就找家长。而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只能自己担着。”李顺不禁感慨,职场的“修炼”之路还很漫长。周家鑫曾在实习中遇到过“人少事多”的环境,还曾经被同事“甩锅”,他并不喜欢把精力花在内耗上,但也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从那以后我也会仔细考虑自己的说话方式,会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造成压力,这也是职场带给我们的另一种经验。”
入职几个月,渠吉升经历了心理上的一番转变。“刚开始工作很多事情做不好,我心里挺委屈,老认为是领导、同事没跟我说清楚做什么、怎么去做造成的。时间长了才感受到,其实他们并没有职场‘老人’的傲慢作风,而是因为工作要以效率为先,往往只能交代方向和需求,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解释为什么。”一阶段工作结束后,大家坐在一起复盘工作,也会听取和采纳像渠吉升这样的年轻同事的意见,并告诉他怎样可以做得更好,这让他明白很多道理,“对事不对人,大家都是想一起把工作做好,在尝试独立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成长了很多。”
2002年出生的南京姑娘章皖齐今年毕业于幼师学校,去年在南通一家幼儿园实习。真正工作后,章皖齐有种“幻灭”的感觉:“小孩子本就调皮好动,我要关注的事情特别多。班上有一个语言不通的混血小朋友,很难融入大家。一个认床的小女孩,每到午睡就会大哭,要哄很久。”一开始,工作压力让她感到身心俱疲,但她也在努力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自己依然热爱幼师这个职业:“小朋友们干的一些事情确实会让人不能理解,所以要‘蹲’下去跟他们交流,不是作为老师而是学着做他们的朋友。”
说“躺平”只是过一下嘴瘾,实际上比谁都努力,已经成为了很多职场前辈对这届00后的看法。即将度过工作的第七个年头,在南京市秦淮区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工作的崔如北是90后,他已经感受到了来自00后的“冲击”。“我们的实习生都是2001年、2002年出生的,都很聪明、有冲劲,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前不久,他面试一名00后实习生,发现对方有一套很完整的思维体系,把遇到的问题拆解得特别具体,“我很震惊,因为有些点甚至我自己都没想到。这确实让我很有危机感,不敢赖在舒适区了。”崔如北幽默地说。90后网文编辑张箫潇说,今年新签约的很多00后网文作者,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00后的文笔还有些稚嫩,但是他们在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方面远远高于我们这一代人,短篇、轻小说和科幻等各种题材信手拈来。”现在,她也经常反过来向00后请教,看看他们常用什么APP、去哪些网站,“他们带来的新事物也在推动我往前走。”
70后、80后、90后……随着00后渐入职场,“四代同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00后以个性化的自我表达,与前辈们产生了“火花四溅”的观点碰撞,为职场环境注入了新鲜活力。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00后最怕的不是工资低,而是职场勾心斗角,上演《甄嬛传》。比起名企光环,他们更在乎“被尊重”,更在意领导风格、同事人格、企业文化等软性指标。
出生于2000年的缪依澜在南京一家国企工作,家里有60后长辈告诉她,“每天应该提前到办公室去打水搞卫生,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缪依澜不置可否:“坚持把小事做好,尽可能多地为别人服务,的确是一种锻炼,但现在都是格子间办公,打扫有专门的后勤人员。”她喜欢在团建时给大家买咖啡,主动整理公共办公桌,在闲暇时和大家聊聊时事新闻,给团队带来轻松愉快的氛围。
李顺害怕工作中遇到无休止加班的人,“明明大家很早就做完工作了,但有人非要待在工位,很晚才下班。如果要加班,就要真正加有意义的班,而不是因为白天工作效率低,拖到晚上做。”他很庆幸现在所在的团队没有这种问题。高新雨担心发生的职场问题是不知不觉被边缘化,变成“小透明”。“如果入职后没有成长,我就会很焦虑。相比稳定,我更看重工作的价值感和挑战性。负责协调二三十名同事一起去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工作才能更好地让我成长,也更有主人翁意识。”她说。
既要工作,
也要“诗和远方”
几年前,当95后的年轻人走向职场时,曾有调查显示,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7个月就选择离职。如今也有不少人好奇,00后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会不会一言不合就“闪辞”?实际上,这届00后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职场观念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正在打破思维规则,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道路。
对于一些00后而言,现阶段的工作是实现人生大目标前的一个“小目标”,应该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换岗甚至辞职。入职浙江嘉兴一家新能源公司后,00后毕业生戈茜筠渐渐觉得自己有点“躺平”的心态。“人在有目标的时候是不会想‘躺平’的,只有在不知道目标在哪里的时候,才会这样想。我现在从事的是人事行政岗,尽管找到了工作,却还面临着人生的一系列选择——是在行政岗上默默耕耘,还是通过在岗深造,为做研究、转技术岗做准备。”戈茜筠坦率地说,有时候忍不住有逃避心理,不想去思考未来,但每当真的想“躺下”,又会被浓浓的负罪感叫起来,继续为未来努力。
提升自我,与工作本身并不矛盾。今年共有457万人报考研究生,而步入职场的00后们,也希望在职场中一边实践出真知,一边继续学习深造。章皖齐正在准备考幼师编,她考虑等自己适应职场生活后继续读专升本,“我这样做,并非因为对学历自卑,而是我们现在的优势就是年轻、脑子灵活、行动能力强,趁着年轻继续学习,对日后的发展有益无害。”实习期间,她曾向园长提出过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和课程设计的灵感,都被成功采用,这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继续学习,更好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亮,成就自我。原本就读于新能源专业的李顺表示,虽然目前就职的销售服务类岗位比较轻松,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但他仍有计划在工作之余学习一门技术。“找到工作,对我来说不是结束,更像是开始。”在每个阶段性工作结束后一次次重新出发、不断成长,这是李顺理想中的工作常态。
为了追寻理想,遇见“更好的自己”,不少00后毕业生也有打算向创业方向进军。江苏师范大学的辛中启,临近毕业时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做客户执行,他一直为心里的一个目标默默努力:“刚毕业这几年,我想让自己进入高速提升的阶段,希望以后达到高级客户经理水平时,回到青岛老家继续从事广告工作,甚至可以创办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即将真正成为一名记者的刘梓彤,希望30岁左右能够自己创业做新媒体。“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我最大的愿望是专注做自己想做的内容。”不过,她也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逻辑思维水平,想创业是远远不行的,而自己目前的工作正好能给予她足够的锻炼机会去积累经验,“做好当下的工作,打好基础,才能有机会打开自己更广阔的未来。”
“千禧一代”的职业选择,既要工作,也要诗和远方。比起做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周家鑫的职业理想是去认知世界,着眼于设计行业全面性的提升,“为此我需要去做一些更加长远的事情,到各行各业去看、去做、去认知,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还是希望自己有能力有经验之后去远方看一看,不是现状不够好,而是因为我想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见识水平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文脉】
打造“个性方志”,江苏名镇名村志不断“上新”
□ 本报记者 于 锋
近日,《金庭传统村落合志》一书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期间首发。位于太湖之中的生态岛——苏州市金庭镇古村落众多,有“七村八巷九里十三湾”之说。《金庭传统村落合志》将金庭镇域内的明月湾、东村、植里、堂里、后埠、东蔡、西蔡、甪里8个传统村落集结成一部,不但留住了乡愁,凝聚了集体记忆,也推动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载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被称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江苏历来是方志大省,近年来,江苏各地纷纷推出名镇志、名村志,向世人展示了江苏各地缤纷多彩的地域文化。
每个镇村都是一部厚重史书
乡镇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积淀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农耕文明,见证了千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变迁。据统计,分布在大江南北的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共有39座,历史文化名村18个。数量众多的江苏名镇名村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有“人家尽枕河”的江南小镇,也有“两面云山一面湖”的淮海胜境;有“水光翻动五湖天”的自然景致,也有“听取蛙声一片”的农家村落。可以说,每一个镇村都是一部厚重史书,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乡情乡愁;镇村的每一次变迁,都烙有深深的时代印记。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方志编主编张乃格介绍,江苏编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苏地域共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到现在的也有近千种,占全国的1/10左右。古代江苏学者非常重视镇村志的编修。仅明清两代,江苏就出现了各种镇村志239种之多。
“东山是历史文化名镇,明清以来,东山出版的志书就有20多部。其中,一些志书开地方志的先河,如《洞庭东山志》是江苏省内各乡镇中最早修编出版的志书之一。”苏州《东山镇志》主编金惠华说,和以往的东山地方志书不同的是,此次修撰的《东山镇志》,在体例和内容方面作了很多创新,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
两年以来,一部部精彩的名镇名村志相继与读者见面。今年6月,《白蒲镇志》《高沟镇志》《湖塘镇志》《柏林村志》《三山村志》《杨湾村志》《下甸村志》等正式出版。这七个村镇各有特色——白蒲镇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高沟镇地处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交界,高沟曲酒名动南北,是闻名遐迩的商贸重镇、名酒之乡;常州的湖塘镇地处江南水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目前,《江苏名镇名村志》丛书出版总数已达23部。
挖掘名镇名村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这部书中看到我熟悉的银鱼、青虾、腌笃鲜,找到了儿时的记忆。”江苏书展期间,方志江苏馆内一位来自昆山市姜杭村的读者手捧着《姜杭村志》感慨地说。
每一本名镇名村志对镇村的历史沿革、山川河流、民风民俗、丰饶物产、名胜古迹、经济盛衰、文化演变等进行系统整理,全方位记录镇村的发展轨迹和时代变迁,为经济社会发展留下文化根脉。
《马庄村志》主编王素华说,编纂团队历时28个月编撰出版此书。记者在书中看到,“1988年11月,马庄农民铜管乐队成立。1989年春节,乐队第一次登上县级舞台,演奏一首《西班牙斗牛士》,引起了轰动。”“立春时节,马庄妇女用红、绿、黄等多种颜色布料包裹棉花, 缝成小布鸡,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平安吉利。”……《马庄村志》中,马庄党建、马庄农民乐团、马庄香包、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这五张马庄的特色名片,分别以专门的篇章细细描述,充分体现了这个村庄的非凡之处。
打开《白蒲镇志》,读者犹如来到苏中地区的千年古镇如皋白蒲,展开了一次美食之旅,温一壶白蒲黄酒,品几片三香斋茶干,咬一口软糯的老万和潮糕,活色生香的文字与图片描摹了白蒲人悠闲自在的闲适生活。翻看宜兴市祝陵村的《祝陵村志》,你会对梁祝传说的来源有更多的了解。光“祝陵”这个名字就使人想起爱情缠绵的梁山伯、祝英台。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山村,和梁祝相关的传说就有20多条,仅“英台殉情”就有撞碑、跳楼、跳涧三种版本。当地善卷山上生长着一种“英台竹”,更被乡民认为是祝英台的化身。常州市天宁区的焦溪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书中写到了焦溪富有特色的姓氏文化:《中国姓氏大全》中提到的“罕见姓”——“是”姓就与这座古村有关,起源于三国时候的是仪。全国“是”姓人口不足9000人,常州、无锡等地就有4000多人,焦溪的“是”姓就占到了常州的50%。
除了悠久厚重的历史和璀璨的地域文化,江苏名镇名村志中还详细记录下这些地区在当下迅速发展的脚步。新坝是长江岛城扬中市的一个镇,镇域三水环抱,一陆相连,地形如展翅雄鹰,环境优越,经济发达。《新坝镇志》的主编唐华龙说,书中突出了新坝作为全国工程电气产业基地的地位,工程电气是该镇产业特色,20余年来,该镇产品销售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20%以上。
音视频加持,地方志传播从无声到有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传统地方志大多卷帙浩繁,文字略显枯燥,但江苏名镇名村志看起来更像一本本充满着创意和活力的“生活指南”或“旅游攻略”,做到了将文字、音频和视频充分融合。
翻开海安的《城东镇志》,扫描二维码,“城东镇早在5700多年前就已经成陆,并有人类聚居活动。城东镇是国家级海安经济开发区所在地,海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段展现城东镇镇情概况的视频立刻在手机屏幕上播放,构成了读者对这座名镇的初步印象。
“我们力图将这套志书打造成‘全媒体志书’。”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左健伟说,每一本江苏名镇名村志都统一设计,在坚持地方志体例的同时,改变了以文字记录为主的传统方式,将音视频纳入志书内容,将图片与文字等量齐观,使名镇名村从无声变成有声,从平面成为立体,从静态转变为动态。
记者注意到,每一本江苏名镇名村志收录的视频二维码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从不同角度诠释名镇魅力。其中,《东山镇志》收入视频多达41段,不但包括东山镇情概况、名胜古迹,也包括“除夕莫厘峰伴观音”“六月廿四荷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金惠华介绍,在编纂阶段,收集的照片就有1000多张,视频则多达100多段,“我们将100多段视频进行列表,遴选出41段视频,经过剪辑予以呈现。”
目前,江苏名镇名村志的编纂还在进行中。预计到2025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和省政府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志实现应编尽编,让江苏每一座名镇、名村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