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强制下载,从来如此便对吗

核心提示编辑导语:相信大家都遇到过,用浏览器浏览内容时,某些APP必须要下载,才能浏览全部评论。本篇文章中,作者从3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各浏览器未来的发展。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来看看。工信部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中回复网友的一句“我部将深

编辑导语: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使用浏览器浏览内容时,必须下载一些应用程序才能浏览所有评论。在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各种浏览器的未来发展。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在工信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中,回复网友“我部将深入调研”的表述。最近各大新闻平台都在发布,很有口碑和恭喜的感觉。

不为别的,这位网友反映的问题戳中了大多数人的痛点:“现在用手机浏览器浏览内容时,一些应用经常会弹出推荐应用的窗口...必须下载app才能浏览所有评论……”

这种情况,智能手机用户大概都遇到过。

消息一出,各评论区最响亮的声音是:“终于!”

有网友大胆建议,最好是新闻客户端转载新闻,在浏览器中打开APP观看全文。

现在的手机用户,在手机浏览器里做简单的搜索——尤其是不需要点击任何页面的时候——几乎用不上。

如果你想在浏览器里泡一会儿,东张西望几乎是不可能的。体验极差,三步两转就很难间歇前进。

而且这种情况不知不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有一句话鲁迅确实说过:一直都是这样,对吗?

从去年开始,移动互联网用户仿佛开启了预约的第二次脉动,突然反思了许多过去的“正常”现象。

有APP前开屏广告整改和平台互联。在不久的将来,浏览器强制下载APP会是下一个被改变的情况吗?

01

信榜测试后,在苹果手机自带的Safari浏览器中搜索“如何看待工信部对APP强制下载的回应”后,点击搜索结果,发现很多被点击的页面都有引导甚至强制下载APP的行为。

比如其中一个页面,顶部显示“APP”的横幅,并带有一个“读入APP”的按钮;

同时浏览器会自动弹出,询问是否要跳转到APP;

即使此时选择了“继续在Safiri阅读”,下拉页面也不会全文显示新闻内容,而是在底部显示“打开APP阅读全文”按钮。

此时,如果你想浏览全文,你必须点击这个按钮,然后跳转到苹果应用商店。

其实如果你不下载APP,打开后台,回到浏览器,你会发现已经显示了全文,可以继续浏览。

经过测试,打开搜索前几页的结果,几乎所有的内容页都有APP下载提示。

其中APP等“硬功夫”为Sina.com,其他如网易新闻、雪球等可以阅读全文,但页面顶部和底部有明显的下载按钮。

此外,还有一些平台阉割了移动网页的功能。比如可以浏览内容,但是需要下载APP才能评论互动。

这种做法的另一种形式是给APP一些“专属”的内容或功能。例如,Tencent.com的手机网页就采用了这种引导方式。

在浏览器中打开一个Tencent.com的新闻链接,下拉底部的信息流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APP专属”

经过安卓手机、苹果手机以及各种浏览器的测试,这种情况与浏览器本身无关,属于各平台网页设计的选择。

这个测试主要集中在新闻内容平台。其实这种现象是无边无际的。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很难长时间沉浸在手机浏览器中。

大多数平台使用移动网页作为介绍。如果用户不离开自己的APP,似乎意义就被大大破坏了,甚至毫无意义。

移动网页被简化为一块牌匾和一页一页的目录,是搜索引擎下获取客户的入口。

是浏览器大厅,APP是自己的小店。关起门来说很容易。

有的只是放一个“下载APP”按钮,引导你浏览时点击;

有的不下载APP只能使用部分功能,有的浏览器看不到一篇文章,视频无法播放。

连“跑了就走”都达不到。如果没用,直接把用户拖走。

有的很有说服力,有的让你不舒服,有的直接按你的头。“强制”二字是关键,其定义还有待商榷。

02

如果说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年轻化平台,一出现就采取app的形式,还是可以接受的。

经历过手机网页发展的新闻网站、贴吧、知乎等平台,阉割了手机网页的功能,完全抛弃了浏览器体验,让用户特别难以忍受。

把时间放回到2017年,有天涯论坛用户发帖称,一夜之间发现无法在浏览器里愉快地刷了。

“能不能不要这样对待非APP用户?”这个问题,五年后的今天看来还挺奇怪的——连手机用户也还有“非APP用户”?

但事实上,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浏览器曾经是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手机浏览器也有过辉煌的时候。

UC优视在2004年推出浏览器,当时手机正在向智能系统转变,2G网络刚刚开始让用户在手机上接触互联网。

但是一万亿,流量贵,手机自带浏览器上网慢且耗流量,能压缩流量,占用内存小,性能强的第三方浏览器受到青睐。

直到2009年3G牌照发放,三大网络运营商降低资费,手机浏览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腾讯、谷歌等厂商纷纷进入手机浏览器领域。

2010年,手机浏览器突破了网站的手机适配技术,这意味着用户在手机上可以获得和在PC上一样的内容和浏览体验。

手机浏览器竞争进入下半场——从一个短平快的冲浪工具,变成一个大而全的工具。

当时手机浏览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被视为重要的流量入口,甚至“手机浏览器将成为手机操作系统替代品”的观点盛行。

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或许能想起十年前你在UC浏览器、Opera欧朋浏览器、QQ浏览器、浏览器、Chrome浏览器等第三方浏览器中不断尝试新创意的日子。

2011年的UQ战争——UC浏览器和QQ浏览器——是这场战争的高潮。

当时UC发布的一份公告批评腾讯向大量UC合作伙伴发布“虚假数据报告”,甚至称此举是为了“扼杀UC”。

热闹之下,APP的发展正在挤压手机浏览器,使其角色越来越尴尬。

在两个浏览器口水战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手机浏览器角色转变的前奏。

2012年,搜狗的王小川曾经说过,我们应该瞧不起手机浏览器,认为手机里的应用都是基于客户端的。

在2013年的世界大会上,提出了“轻应用”的形式。其实这就是阿里等大厂眼中取代手机app的可能性。

2015年,谷歌推出的功能Google APP Streaming也有意打破应用的围墙,让用户在浏览器中一键浏览应用中的内容。

提出“替换应用”实际上是对应用受到威胁的一种确认。在同年发布的《Q1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2013》中,数据已经显示手机浏览器正在被边缘化。

报告显示,网购、影音、搜索、地图等应用均有两位数增长,但浏览器仅增长2%。

但人均每天的浏览器启动次数也在减少,当年第三方APP用户使用最多的是微信,其次是微博。

03

在移动端,浏览器未能像PC端一样形成阵地,垂直APP和以微信为代表的超级APP被浏览器分流,逐渐成为APP的一部分。

用户规模不可小觑。中国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手机浏览器用户规模已达6.82亿。

2021年3月,QQ浏览器在中国手机浏览器设备数量上排名第一,拥有5.23亿台设备。

2019年,手机浏览器搜索和信息浏览在用户中的渗透率超过90%,超过80%的用户使用短视频、小说、游戏等附加功能。

手机浏览器的角色转变,从它在app store的广告语中也能看出一二。

2月22日,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浏览器”。从上到下,这些应用和它们的口号是:

UC浏览器,小说短视频抢先看;QQ浏览器,搜索新闻小说文件;夸克,新一代智能搜索;、新闻头条、热门智能搜索。

搜索仍然是手机浏览器最基本的使命,但相比十年前的一站式服务。

现在的浏览器环境,内容是需求匹配的,内容提供商不再愿意让客户在浏览器多停留一分钟。

2019年3月起,cmnet的MAU接近11亿,人口红利见顶。用户时长成为APP的竞争目标。

用户从浏览器被精准分配到平台后,它的功能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app们都在撸起袖子等着你了。

不幸的是,手机浏览器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用户对手机浏览器的认知出现了错位。

尤其是在PC浏览器仍然是核心入口的当下,人们对浏览器的认知仍然不可避免地停留在最近十年:一种与APP并行的存在。

即使体验差一点,也应该可以完全替代独立应用使用服务,符合用户长期积累的使用习惯。

然而如今,当我想用浏览器浏览内容时,却不断被要求安装独立的应用程序,这不仅有悖于我的习惯,而且令人困惑。说到底就是对选择权的剥夺。

选择权被剥夺是近两年网民反映的焦点。

无论是开屏广告,还是平台之间的相互屏蔽,抑或是音乐软件的自主版权,归根结底都是对用户的一种“安排”。

如果在浏览器中强制下载APP,真的可以成为下一个“习惯了”被体现,甚至被改变。

对于用户来说,这将是浏览器的真正回归,对于手机浏览器来说,这可能成为另一个机会。

参考资料:

1.搜狐媒体:【Q1 2013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手机浏览器的衰落】

2.21世纪网:“UQ战争互不相让,手机浏览器市场又火了”

3.36Kr:“在手机和微信时代重新思考Web和移动浏览器”

4.艾媒咨询:《2019- 2020年中国第三方手机浏览器市场监测报告》

5.极客公园:“在谷歌看来,未来所有的应用都将成为浏览器”

作者:毕安迪;编辑:赵金杰;微信官方账号:字母表

本文由@字母表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