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投资集团

核心提示文丨产业家,作者丨斗斗2021年,许多行业、领域早已悄然发生了巨变,其中的一个核心节奏是:C端的钱越来越难赚了。TO C流量见顶, TO B市场一片蓝海,随便一个小细分就是百亿的机遇。在美国,过去几十年诞生了IBM、Oracle等千亿美金级

作家兼实业家,作者,豆豆。

2021年,很多行业和领域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心节奏之一就是:C端的钱越来越难赚了。

To流量高峰,TO B市场是一片蓝海,任何一个小的细分都是几百亿的机会。在美国,过去几十年诞生了IBM、Oracle等数百亿美元的TO B公司。但是,中国的to-b巨头金蝶、用友等。拥有仅数百亿人民币的估值,可能只是美国to-b巨头估值的零头。

资料显示,美国的科技公司占B业务的比例是总市值的50%,而中国不到5%。近一年来,随着无数企业进入B,资本也纷纷投向这一领域。

为此,实业家们盘点了过去12个月的TO B投资事件,试图通过这些投资找到中国工业互联网的路径。

一是资本金翻倍,融资额增长近50%

今年,资本开始加倍押注TO B领域。

据IT桔子、天眼查等官方数据显示,在TO B领域,红杉资本2021年Q1~Q3融资事件58起,比2020年同期增加35起,融资金额50.5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同期增长83%。

其中,红杉资本近年来投资了一大批优秀的TO B企业和TO B独角兽,如E签、云智慧、智慧芽、北森、易图科技、易速运、销售易、微维科技等

在对比了中美市场差距,计算了企业服务市场空,预测了行业发展方向后,红杉资本全球管理合伙人、中国投资教父沈南鹏在公开场合表示“更期待TO B春天的到来”。

“一线投资机构对企业服务和工业互联网的押注将越来越大胆。”正如沈南鹏所说,这种“大胆”已经蔓延到整个风险投资圈。

其中,顺为资本2021年从Q1到Q3共发生TO B领域融资事件23起,比2020年同期多19起,融资金额10.7亿元,比2020年同期1.4亿元融资金额多10倍。

GGV ggv资本2021年从Q1到Q3在TO B领域共发生31起融资事件,比2020年同期多14起,融资金额18.4亿元,是2020年同期10.6亿元融资金额的两倍多。

IDG资本在Q1 TO B领域的融资事件18起~ 2021年Q3,比2020年同期多9起,融资金额23.8亿元,比2020年同期2.4亿元的融资金额多了近10倍。

此外,经纬中国、真格基金、深创投、钟鼎资本等投资机构在TO B领域的投资数量和金额都在上升。

制图员/实业家

随着创投圈的目光加速投向To B领域,投资人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布局。一个共识是,中国下一个互联网巨头可能大概率诞生在产业互联网。

IDG创始合伙人熊晓鸽曾公开表示:“下一个BAT可能出现在to-b领域,to-b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始。”

TO B领域是否会出现下一个BAT我们不得而知,但BAT等大厂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厂商内部的投资部门在去年蜂拥而出,占领了TO B的高地。

2021年第三季度国内TOB投融资概况来源:IT桔子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腾讯在TO B领域共投资48起案例,总投资额为54.4亿元人民币。共13个字节的投资事件,总投资额8.5亿人民币。阿里投资了5个赛事,投资金额5.3亿元。

总体来看,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的融资事件分别增长40%、40%、80%;融资额分别增长26%、25%和80%。

在各方资本的“疯狂投入”下,2021年TO B领域的融资数据也迎来了新的高峰。

天眼查、企查、IT橙等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Q1至Q3,国内to-b领域共发生748起投融资交易,交易金额总计1287.913亿元。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国内TO B领域将有约2.7笔投融资交易,日融资额将达到约4.7亿人民币。

比较明确的数据是,2021年Q1~Q3国内投融资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超30%,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近50%。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Q1~Q3TO B平均交易金额约为1.72亿元,比2020年增加约4600万元,增幅超过28%,创下历史新高。可见优质资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溢价。

目前,2021年Q1 ~ Q3的融资额立刻打破了2019年1310.8898亿元的最高纪录,在各方资本的加持下迎来了新的融资高峰。

制图/实业家资本“疯狂投资”的背后,最吸引人的其实是A轮和之前的几轮。

那么,投了哪几轮资本的钱?

据《实业家》观察,2021年红杉资本参与TO B领域,投资轮次最多的是A轮,共计14次,融资金额近9亿元。B轮一共11家公司。可见,对于红杉资本来说,早期项目是To B的主要投资方向。

除了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红杉资本还会坚持“半公益”的态度,支持天使轮、种子轮等早期企业的发展,包括1个种子轮和2个天使轮。

制图员/实业家

沈南鹏曾经说过,如果说过去TO B投资是粗放式发展的1.0时代,那么现在它需要更多的长期资本来支撑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深耕,它需要投资机构的耐心、毅力和信心,与创业者长期共同成长。

资本对B的投资逻辑正在慢慢改变,拥抱早期项目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这一趋势也体现在2021年融资轮次的整体分布上。

《实业家》观察到,从融资轮次分布来看,2021年A轮前后共发生400起融资事件,占总融资事件的46%,其中A轮融资事件279起,天使轮融资事件107起。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

从融资金额来看,2021年A轮及之前融资金额为23207.63万元,同比增长60%。

2021年A轮,也就是上一轮平均融资5800万元,相比2020年的3275万元增长了44%。可以看出,TO B的早期融资项目数量和金额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显然,投资人不愿意错过TO B轨道中任何一家未来可能成为独角兽的企业。

此外,《实业家》还发现,E轮及以上融资额呈现30%的负增长。可以看出,投资人对更成熟的TO B项目越来越谨慎。针对这个问题,部分TO B从业者认为这只是市场发展带来的正常波动,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表示:目前一些在TO B领域融资轮数较高的企业账面并不乐观,有些只能靠融资生存,有些企业的产品解决了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却依然能获得投资,这与企业的先发优势有关。

资本之所以持续加持,可能都是在“等待”这些企业顺势崛起,然后获得高额回报,就像美国的TO B企业一样。

但这个“幻想”未必会成真。原因有二:中国TO B的发展环境与美国有很大不同。只是因为中国企业管理不规范的细节问题,让很多“抄轨道”的TO B企业几乎寸步难行。其次,随着中国TO B市场的逐渐成熟,TO B企业的融资和创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前期占据高低位的企业如果没有实力,优胜劣汰是迟早的事。

这位投资人还表示,不过,这些企业不会这么快就死掉,而且也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当一些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然会选择新的出价。

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从早期“大大咧咧”的投资氛围到现在的资本市场,到业务成熟的B企业还是比较谨慎的。其实反映了中国TO B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严谨。

随着行业的日益成熟,国内外市场空白热化,投资人自然期待下一个创业传奇出自自己之手,那些有潜力的早期项目自然会成为投资人新的竞标地。

二是细分行业投资成“香饽饽”

雷军曾经说过,猪站在风口上也能飞。其实,在TO B领域,至少有一个精神上的“田鹏元帅”会飞。

《实业家》根据融资金额和最新估值,统计了前20名企业在A轮及之前各轮的融资信息。资料显示,有7家公司属于细分领域的前沿技术赛道,分别是原量子、隐物智能、摩尔线程、亿达科技、启元世界、巨石科技、智普华章。摩尔螺纹最新估值高达140亿元。

制图员/实业家

整体来看,在400多个前期项目中,高投入的企业大多属于细分领域的“冷门”赛道。比如快联云致力于发票数字化技术;灵雕云致力于市场调研数据服务;乐装数亿元preA轮融资,聚焦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细分市场;极狐信息是一个代码托管平台。......

可见资本在投早期项目的时候,对垂直行业的技术壁垒是很看重的。

其实不难理解,从2015年开始,腾讯、阿里等巨头公司进入TO B,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农行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逐渐抬高了TO B市场的天花板。在这种行业趋势下,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不必说突破了行业的天花板,就算已经比较难碰了,进入市场就更加难以捉摸了。

但在TO B行业遍地开花的时候,任何一家厂商都不可能覆盖每一个行业,这意味着细分行业正在成为打破局面的关键。TO B细分行业壁垒高,巨无霸TO B企业很难参与。

比如高铁的列控系统,对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严格,否则会出现严重的进路混乱甚至安全事故,影响严重。最严重的后果可能会给大众带来长久的心理阴影。这是国家和人民不能接受的,比如九年前的温州7.23事故。

据说华为曾有意进入这一领域,但进一步了解后理性退出。随后,这个市场留给了其他TO B公司,如交大希诺、Mind列控、灵翔磁浮、华实电子等列控系统开发商,其中交大希诺、Mind列控已经上市。诸如此类,化工、环保等细分行业机会很多。

资本也看到了这个发展趋势。刘清资本在细分领域的早期赌注,从货拉拉、数美科技等独角兽,到近几年资本追捧的千云、DataPipeline、佟彬智能、神石科技,都在细分领域。

深度势能针对医药、材料研发领域的垂直SaaS公司,解决微观层面的科学模拟问题。数字技术全面解决了互联网内容欺诈和行为欺诈的问题。千云科技避开了公有云的边缘节点,针对巨头无法覆盖的软肋,在跨云服务和功能密集型中间件服务领域找到了突破点。

对于刘清资本的投资策略来说,其中之一就是提升各垂直行业的专业数字化效率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容易被数字化改造的领域。

深耕TO B赛道的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熊飞早前总结说,美国的TO B市场是一个过渡性的细分市场,各行各业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了85分,可能成就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公司,但中国在所有领域都得了30分,或者所有领域都得了二三十分。这也让他看到了中国TO B行业成长的突破点——细分领域。

从熊飞经手的项目来看,他确实将这种投资逻辑付诸实践,在北森、平盖、盖亚、上上签、泰美医疗等投资项目中都有体现。

熊飞认为,中国TO B市场的下一代独角兽基本都会诞生在这些垂直细分领域。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之前项目的钱慢慢流向了子领域,各方资本项目的成功路径已经给了我们最直接的答案。

3.TO B没有“暴发户”

目前TO B投资热潮风起云涌,资本和创业者都想对标SAP、Oracle、Salesforce等美国公司。,并急切打造属于中国to b星的独角兽。

可以说,资本和创业者都在期待一个to b领域的“拼多多”。

目前,各大互联网巨头自身的TO B业务发展也大幅增加。

例如,根据腾讯最新发布的Q3财报,腾讯TO B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实现营收433亿元,同比增长30%,占总营收的30%,成为腾讯重要的业绩增长引擎之一。

阿里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云计算业务仍保持50%以上的增速,这也说明全国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数字化投入,从而占据了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主要份额。阿里的业务可以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最新财报显示,总营收为人民币3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中,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3%,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超过70%。

可见to b领域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

但与TO C的“爆发”不同,TO B更注重“润物细无声”。TO C的业务收入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而TO B的业务增长则趋于稳定和线性。

例如,华为在2012年开始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终端。短短五年,2017年销售收入将突破2000亿。其主要贡献者为Mate、P系列等爆款产品。

而华为的运营商BG从成立到2013年实现2000亿营收,用了26年。以上案例证明,想做TO B业务,就得有耐心,不要指望公司推出什么爆款来实现销量的快速增长。

10月29日,华为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华为前三季度销售收入为455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6731亿元下滑约32%,而利润率仅为10.2%。

其中TO B业务相对稳定,仍无明显增长。

此外,我国TO B领域还处于蛮荒阶段,市场成熟度不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产业发展。

以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MES(制造过程执行系统)为例,根据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统计,目前我国ERP的最高普及率仅为70%,而MES的普及率甚至不足25%。大部分腰部生产企业还在使用极其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可以预测至少有1000亿的巨大市场空有待填补。

以协同办公为例,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42%的企业表示完全不了解协同办公行业,30.3%的企业表示从未使用过,但确实了解协同办公系统,27.7%的企业使用过。

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培育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于是,即使在资本的“疯狂投资”下,也不会出现品多多这样的“暴发户”企业。

目前TO B的融资热潮正在到来,但更需要投资热下的冷思考。在现在的TO B黄金时代,比速度更需要耐心。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