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要支持金融影响企业国际化和对外投资的机制,企业国际化不仅需要获得外部资金来迈过“融资约束门槛”,还需要提高生产率来迈过“生产率门槛”。跨越这两个门槛,需要金融制度的保障。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影响是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帮助企业跨越海外投资的“融资约束门槛”;间接影响是使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增加RD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企业跨越海外投资的“生产率门槛”。
金融支持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影响
一是通过扩大金融规模,降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第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回报更大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促进金融市场整体融资效率的提高;第三,改善金融市场信贷当事人之间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克服跨国投资的进入壁垒,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1.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发展
通过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创新金融工具,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缓解境外投资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一方面,通过扩大金融规模,可以增加金融市场基础货币供给,促进信贷规模扩大,通过金融工具创新拓宽企业外部融资渠道,满足跨国投资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产品的丰富会产生规模经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的组合,实现外部资金的分散归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可以降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信用和投资风险。
2.提高融资效率,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发展
可以提高金融市场资金的配置效率。首先,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储蓄的吸收能力和储蓄转化为信贷资金的能力,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实现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其次,有效改善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分布不合理状况,做好对外直接投资贷款项目的筛选和评估,减少信贷的扭曲,为有前景的优质海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通过资本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再次,金融发展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导致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帮助跨国投资企业克服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使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更高效地获得外部资金。
3.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信息获取更加困难。金融支持可以改善金融市场中信用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金融机构通过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收集、识别和处理能力,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境外项目提供信息咨询和金融服务,发挥好信息中介的作用,帮助企业选择最佳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克服境外投资企业的准入门槛。
金融支持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间接影响
1.增加RD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企业生产率。
“垄断优势理论”和“国际生产妥协理论”认为,企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权优势会促进其全球化经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力资本等大量RD资源,而这些要素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水平较高的母国或东道国的金融市场可以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借助金融市场的外部融资,企业可以利用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增加RD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帮助企业跨越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门槛”。此外,金融发展可以优化金融资本的配置效率,并通过金融市场的信号传递功能帮助企业选择RD项目。同时,企业可以借助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资源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将投资大、不确定性高的创新项目的风险分散给更多的投资者。
2.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提高企业生产率,吸收和转化企业。
外国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母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企业的海外投资往往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支持。如果企业因为信用约束和资金缺乏而放弃对外直接投资,那么就不可能吸收和转化海外投资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金融支持可以为企业吸收和转化外商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提供资金保障,帮助跨国投资企业提高获取、吸收和消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高质量发展
各类金融机构优势互补,拓展境外投资多元化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渠道主要有三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这三种渠道的区别在于市场规则和国家战略之间的价值取向。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充分体现了政策性和战略性。我国应加快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特别是在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帮助企业开展目的地国家政治、金融、贸易等信息的前期研究和项目投资,帮助企业与东道国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商业金融机构应该遵循市场原则,追求利润。应借鉴外资银行“跟随客户”的经验,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较多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本地化的金融服务,拓展海外业务。开发性金融是传统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介于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持之间。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强调微利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投资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正外部性强的项目。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重点、热点项目建设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区域、次区域金融机构和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贷款、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金融产品合作。
区域金融发展“补短板”,适应开放型经济新形势。
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经济金融资源,大胆探索改革,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更加充分的金融服务和业务创新。中西部地区的区域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相对落后。要把握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自贸试验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更加规范和富有活力的金融体系,增加金融资源供给规模,提高金融配置效率,促进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加快金融机构海外布局,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需求。
金融机构应采取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与实体企业同步“走出去”。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有能力的金融机构随实体企业步伐进行海外布局,政府对“走出去”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围绕企业跨国投资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跨境服务优势和信息优势,搭建境外融资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畅通境外投资企业在华融资主体与东道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渠道,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境外融资,拓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东道国金融市场作为母国融资的有益补充,使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外部融资补充和资金来源。企业可以与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每个地区寻找一到两家领先的金融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并使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财务顾问。这样既能保证海外项目的融资目标,又能获得专业的财务咨询,有效实现与当地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除内保外贷模式外,境外投资企业还可以与当地私募股权基金合作进行项目融资。此外,在跨境MA,中国企业还可以向当地资产转让方提出请求,或在MA谈判中进行谈判,并采取转让方提供海外投资贷款的形式。
标签
新贸易理论的相关文献已经证实,生产率是企业选择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同行业企业会依次选择退出市场、内销、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这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具有生产率“门槛效应”。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金融支持体系是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以市场化为导向,继续推进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不断丰富金融资源,优化供给结构,完善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金融支持体系,帮助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