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26日宣布,将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引发全球关注。2019年,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进行二次上市,并由此开启在美中概股回流香港上市的序幕。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回归的中概股企业仅20多家,但它们占据在美上市中概股总市值的70%以上。目前,特区政府正筹备更多新措施,为中概股回港上市提供便利。
陈茂波透露,特区政府正在与内地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希望将在港上市的中概股纳入“南向通”标的。陈茂波说,这一措施将有利于回归中概股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进而增加中概股回流的意愿。此外,特区政府也将努力为双重主要上市提供更多便利。
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途径主要包括先私有化再重新上市、双重主要上市、二次上市等。统计数字显示,自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至本月1日,已有27只中概股以不同形式回归港股。
其中,5只为私有化退市后上市,包括中国飞鹤、药明康德、易居中国、三生制药和乐逗游戏;6只为双重主要上市,16只为二次上市。不少回归港股的中概股已成为港股主要的成分股,美团等公司均位居港股个股市值排名前列。
能够吸引如此多的中概股回流上市,与香港2018年以来多次优化上市制度直接相关。2018年4月,港交所首次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采取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新经济企业在香港上市,接纳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此后,阿里巴巴、微博、京东、携程等一系列知名企业先后回到香港二次上市。
陈茂波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国家层面上看,美国正在试图与中国“脱钩”,这为在境外上市的内地企业带来很大的政治风险。因此,香港希望对股票市场的一些规则进行调整,欢迎这些企业更加方便地回流。此外,虽然2018年进行上市制度调整时,中美关系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严峻,但香港股票市场也需要增添新的活力。“此前,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大多以传统行业为主,而香港股市的发展一定要吸引新经济企业,让股票市场更有活力。”陈茂波说。
正如陈茂波所言,上市制度改革为香港金融业发展提供新活力。改革后,香港股市从一个由传统经济为主导的市场转向更加多元的资本生态圈。仅2021年,就有59家新经济企业在香港上市,包括31家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等。
此后,港交所持续对上市制度进行优化和调整。2021年11月,港交所发布《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咨询总结》,进一步放宽和降低第二上市门槛,拓宽双重主要上市的接纳度,向更多中概股敞开怀抱。其中,对于同股不同权和VIE(可变利益实体)结构公司,可以选择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无须为了完全符合港交所上市规则及指引而改变架构。2022年1月,上述修改正式生效。中金公司的研报认为,此次港交所放宽双重主要上市标准,并对第二上市公司在港股的上市地位变更和保留做了明确指引,给中概股提供政策“保护垫”,以更好地对冲相关风险。
陈茂波此前在发表特区2022/2023年度财政预算案时表示,上述措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吸纳优质中概股在港上市,丰富市场选择,增加市场流动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资平台的竞争力。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资本和内地资金每日通过香港实现“双向奔赴”:不仅有大量国际资本经由香港流向A股市场,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和回流的中概股也成为香港股市的“吸金磁铁”。陈茂波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1997年,香港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仅为3万多亿港元,目前已经超过40万亿港元,增加超过12倍;上市公司数量也从600多家增加至2500多家。而在这2500多家上市企业中,内地企业数量占到一半左右,总市值更是占到港股总市值的七成。
不仅如此,通过陆港通机制,源源不断的资金北上南下,为A股和港股提供新的动力。根据港交所数据,2021年沪港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为200.79亿港元和216.3亿港元,分别较2020年增长54%及91%。两者合计约417亿港元,前一年则为244亿港元。陈茂波也回忆称,沪港通刚刚开放的时候,平均每日的成交额是20多亿港元,“现在不得了,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引入内地的资金已累计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南向资金也有2.1万亿港元”。
陈茂波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债券、股票的投资只会越来越多,这为香港金融市场带来了亮丽的发展前景。而国际投资者的投资不单单是投入资金,也可以进行风险管理等其他投资,这些都会为香港市场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