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崤函古道,北仰韶峰,南眺洛伊。距省会郑州183公里,介于古都洛阳与新兴工业城市三门峡市之间。总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15.3万(2011年),共有汉、满、蒙古、维吾尔、布依、壮、彝等14个民族。其非农业人口12万,农业人口3.3万。义马市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市,由洛阳地区管辖,1986年撤消洛阳地区,划归三门峡市管辖,现辖千秋、常村两镇及千秋路、泰山路、朝阳路、常村路、新义街五个办事处。1义马市地处连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区的结合部,是沿黄河经济带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陇海铁路、310国道和郑州至西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路网密布,镇村相连,纵横交错,通衢八方。2义马钟灵毓秀,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北魏时期的鸿庆寺石窟、项羽坑杀20万秦卒的楚坑。慈福行宫和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文化遗址8处。近年考古发现的义马银杏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化石,距今己1.8亿年,该化石图案已被确定为第六届国际古植物会议的会徽。
义马的过程是
义马市因境内义马村得名。本为驿马,义马似由驿马而得名。又传唐秦琼在此饮马,后“饮”演为“义”,故名。义马市地处黄河流域,在两京(西安、洛阳)之间的崤渑故道上,为秦(灵宝)、汉(新安)两函谷关之间的咽喉地带,自古以来,兵家必争,商贾必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中华民族的先辈在这里定居生活,繁衍生息。秦时置新安县,故城在今千秋路街道下石河村及其附近,历秦、汉、晋、南北朝各代约800余年。北魏年间,新安县城东移,设西新安,隋初撤西新安为渑池县所辖。古往今来,武攻文治,朝代更迭,在义马的土地上踏遍了谱写人类历史篇章、驰骋时代风云的英雄们的足迹。 义马市隋以前属新安县辖区,县城治所在中心市区西南部下石河村一带。新安始置县于秦,历汉、晋、南北朝、隋各代。北魏孝文帝孝昌三年(527年)置西新安,隋大业元年(605年),以西新安划入渑池县所辖,渑池县治所遂移驻新安故城。大业十二年(616年)渑池县移治大坞城,后新安故城为新安驿。明清时期,渑池全县编为30里,后并为25里。义马市所属村庄,分属东一里(石河、礼召、马岭、裴村一带)、东二里(付村、石门、茂岭一带)、东三里(千秋、三十里铺、河口、梁沟、二仙洼一带)和南二里(义马、常村、程村、霍村、石佛、方沟一带)。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民国20年(1931年)办理自治,划渑池全县为6个区,义马市区各村镇分属于第三区(区政府设笃忠)、第四区(区政府设仁村)。民国25年(1936年)改区设乡镇,渑池县原三、四区合并为新二区(区署设常村),辖有义马市大部分地区。民国31年(1942年)废区设署,渑池全县划为11个乡镇,义马市区各村分属常村乡和千秋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马市分属于渑池县第三区(区政府设笃忠)和第四区(区政府设仁村)。1951年,渑池县增设千秋为第七区,辖义马市全部地区。1956年,撤区并乡,义马属渑池县千秋镇,一部分地区(石佛一带)属洪阳中心乡。1958年,实现公社化。1963年,成立千秋人民公社,同年12月,划出义马、常村、三十里铺三个大队成立义马镇。1968年,千秋公社与义马镇合并为义马公社。1970年7月,成立义马矿区,辖有原义马公社的石佛、马庄、南河、常村、河口、苗元、程村、湾子、霍村、义马、千秋、礼召、二十铺、马岭、裴村、郭庄、付村、石门、梁沟、三十里铺等20个大队,分设千秋公社、常村公社和义马镇。 1981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义马矿区设立义马市,由洛阳行署代管,下设两个乡(常村乡、千秋乡)和四个办事处(新义街、朝阳路、常村路、千秋路)。1986年,洛阳行署撤销,义马市归三门峡市代管。 1982年,经上级批准在千秋乡裴村、马岭建新市区。东起千秋煤矿生活区,西至本市西部边界,北至郑(州)、洛(阳)、三(门峡)高压输电网,南至千秋煤矿压煤线,总占地面积9?026平方公里。白龙涧水自北向南穿市区而过,涧水以东为行政区,涧水以西为工业区。 1985年4月,市政府机关由东工地搬迁至新市区,市区逐渐形成规模。? 1986年区划调整,由三门峡市代管。 1995年,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千秋乡撤乡设镇。千秋镇辖付村、梁沟、石门、郭庄、二十里铺、三十里铺、马岭、礼召、裴村、千秋10个村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与设镇前的乡相同,未调整变更。 1997年,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常村乡撤乡设镇。常村镇辖常村、苗元、石佛、郭庄、湾子、义马、南河、河口、程村、马庄10个村民委员会、79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与设镇前的乡相同,未调整变更。区划调整后,义马市辖4个街道、2个镇:千秋路街道、朝阳路街道、常村路街道、新义街街道、千秋镇、常村镇。 1999年,经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义马市泰山路街道办事处。办事处下辖移民一、移民二、移民三、移民四、河东、桥头6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义马市辖5个街道、2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36543人,其中:千秋路街道 34051人、朝阳路街道 14222人、新义街街道 23314人、常村路街道 10439人、泰山路街道 7018人、千秋镇 28509人、常村镇 18990人。 2005年,义马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千秋镇、常村镇,改设2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义马市辖7个街道:千秋路街道、朝阳路街道、新义街街道、常村路街道、泰山路街道、新区街道(新增)、东区街道(新增),共有31个居委会、20个村委会,1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016人。
李学辉的新长篇小说《国家坐骑》,2018年4月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正如小说开篇第一段文字:“光绪十九年的凉州咳嗽了一声,便把除夕唾到了城门边上。三三两两的人们走出城外,又陆续返城。他们走一阵,停一阵,嘴里唤呼着祖先的名字,邀请他们回家过年。到得家里,他们在清扫干净洒水焚香的堂屋门前停住,磕磕脚上的尘土,在旁边的盆里净了手,倒缩着进屋,在供桌前转身,燃三炷香,跪下磕头,挂在墙上的祖先们面无表情,依旧像往常一样冷峻。”小说开篇,就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做了限定。故事开启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整个小说故事的时间限定是在1893年到1927年,在清朝没落而终于走向覆灭、军阀割据混战以及史有记载的凉州大地震等这样一系列的历史动荡和自然灾害频仍的历史时间段,又是发生在凉州。所写,又是“义马”的故事,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弥漫小说全篇。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马的喜爱和崇拜由来已久,古凉州又是良驹出产和盛产之地。正所谓凉州自古产好马,而李学辉在了解武威当地流传的凉州口述史时,注意到了很多可用的素材。“他注意到在1927年凉州大地震之前,遍布凉州城乡的马神庙就有20多处,从事养马职业的人更是众多,而这些与近代史的转折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关联①”。这是“义马”形象和故事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样一个故事,就不可能发生在阴性色彩浓重的“江南”地区,
《国家坐骑》里,叙写的是近现代历史转折时期的凉州。“铁马掌锈迹斑斑”,马户、马神庙、圉人、相马师,等等,投射出的都是凉州自古以来的风俗物事,硬朗、凛冽,有着大西北的粗犷和闭塞及春风不度。可以从自然环境、独有的地理地域特色、独特的物事人情等方面来看这个长篇所展示的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小说故事开始在光绪十九年除夕,小说第四节“正月初六的凉州城胖了起来”。正月初六是马日。在马政司、庙祝主持下,八旗骑兵和马户们共同完成了马日的活动,游马、祭马,所有的祭拜活动结束后,马政司的官员们和所有人想的是,韩骧妻子是否可以诞下“神驹”(7-11页)……“马户们不嫉妒,也不敢羡慕。这是场赌局。若生得龙驹,韩骧就会游手闲荡,和龙驹一样,成了供养人;若生下的孩子不能称为龙驹,韩骧则会像牛一样,供马户们役使,不得反抗”(13页)。为韩骧妻子把脉的相马师怀揣的是《马经》,把脉时他依据的是贾思勰《齐民要术》里的相马篇,并且高声诵读(15-16页)。凉州有马场,而且与祁连山相依“凉州的牧场称马场。傍祁连山的叫大马场,离凉州城近的叫小马场。小马驹们在小马场出生,断奶后,便放逐到大马场”(18页)。半人半马的“义马”的养成,需要凉州这里自古以来养马的历史、现实和规制,就连从一个由相马师先把脉和出生后敲骨测定是“神驹”(实为人婴)降临人世,到真的“义马”“国家的马”的养成,也离不开凉州这里特殊的地域和自然环境。凉州的风、雨、雪、飞禽、走兽,鹰、兔,训练义马下水的“天马湖”,训练义马而义马最后竟然咬死了狼的地方——祁连山。
《国家坐骑》所书写的是凉州“义马”传,除了凉州这里的自然、地理、传统和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地域文化特征,小说家还将笔触伸展到与马有关的历史典籍及其古今传承那里,《齐民要术》是相马师的珍藏和依凭、《三国演义》《相马经》是圉人说故事和所信奉的依据(116页)。很多评论家强调《国家坐骑》的先锋性叙事技巧,但是,今天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创作语境,已经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那一段先锋派文学的环境,不可能再追求一种叙事的游戏而获取文学的巨大成功和荣光。小说叙事,哪怕是虚构的故事、先锋性的叙事,也要符合小说内部的叙事逻辑。凉州“义马传”的故事,换一个地方,这个故事就不可能发生,发生了,就会让人觉得是纯粹的虚构和生捏硬造。南桔北枳还是好的,水土不服而断了艺术的生命也是很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先锋叙事的虚构形象以及技巧,那么,“义马”也是凉州的,而不是其他地方的。
以上就是关于义马的介绍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