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大脑被重塑了!

核心提示截止到下午,才读完尼古拉斯·卡尔的这本《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光听书名,很容易以为是一本纯粹批判互联网应用的书籍,其实个人认为这是国内翻译造成的认知偏差,因为原书名叫做:《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

截止到下午,才读完尼古拉斯·卡尔的这本《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光听书名,很容易以为是一本纯粹批判互联网应用的书籍,其实个人认为这是国内翻译造成的认知偏差,因为原书名叫做:《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如果较为客观的去翻译,这本书应该叫做:浅薄: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

由于本周特别特别忙,整本书全靠零零碎碎的时间拼凑着看完,但整个阅读过程中,时不时的会感到非常兴奋,好像一直以来心头那些朦朦胧胧的念头,模模糊糊的认知,被人全部捋清楚了一样,一切豁然开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体验,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现在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介以后,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专注力越来越差。记得中学的时候,我还可以心无旁骛的读完整本《红楼梦》,通宵读完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但现在,很难像当初那样非常沉浸式的陷入一本书中了,因为时不时的需要看看手机,时不时的被各种信息打扰。

本书的作者卡尔,就是源于发现自己的专注能力发生变化后,开始了互联网研究。

他回忆自己现在的状态时表示:我会坐下来看一本书,或者写一篇长文章,但是几页之后,我的大脑会忍不住想做我上网时会做的事情,比如查看电子邮件,单击链接,进行一些谷歌搜索,在页面之间跳转。在我关闭电脑很久之后,这种长久注意力分散的状态,会持续跟着我。这种不知不觉的潜在慢性分心,让卡尔开始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浏览工具,产生了研究兴趣。

他认为:我们发明的工具,其实也潜在的改变了我们的大脑。比如,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受到我们几个世纪依赖创造的工具的影响,比如时钟,地图,书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时钟没有发明之前,人类的祖先是靠什么得知时间呢?通过观察天象,天气,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据太阳的移动轨迹,日月星辰的变幻,综合考量各种变化之后,大致推算出我们此时此刻所处的时间点。

这种方式自然没有时钟精准,但它让我们离大自然更近,我们更善于观察,而随着对时钟的依赖,我们人类变得越来越少注意节气和二十四时的变化。这就是工具对人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的影响。卡尔认为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中。

卡尔不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沃尔夫,就曾发表过文章表示,今天我们从互联网媒介,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我们的阅读方式在改变,接受信息的能力也更强了,但这种新型媒介带来的是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甚至可能是一种新的自我意识。比如在如何读这件事上,我们的习惯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玛丽安担心,互联网阅读将效率和即时性放在首位的风格,可能会削弱我们在印刷机时代所形成的深度阅读的能力。她说:当我们在线阅读时,我们倾向于成为「信息的解码器」。

在这一点上,她和卡尔的看法是如出一辙的。只是,卡尔比她更进一步,卡尔指出工具不仅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表达方式,甚至彻底的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1882年的时候,尼采买了一台打字机,这对尼采的帮助极大,因为他视力不佳,坚持手写让他痛苦不堪,被迫缩减写作时间,而使用打字机的时候,他甚至可以闭上眼,只是依赖指尖就能写作。但是,尼采的一位作曲家朋友,注意到随着尼采使用打字机之后,他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以前他的散文很简洁,但现在变得更加紧凑,更具有电报性。尼采回答朋友说:你说的对,我们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卡尔在解释这件事时表示: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即使是成年人,我们的大脑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它们具有很好的延展性,神经细胞通常打破旧的连接并形成新的连接。

大脑具有即时重新编程的能力,可以根据新的习惯改变其运作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快速搜集信息,不停的浏览一个又一个链接,如同饿狼疯狂觅食般浏览,浏览,浏览,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变成我们大脑的一贯模式。所以卡尔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是技术进步,也是人类消退的一种形式。

人类祖先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分散注意力,才能让自己在危险丛生的环境中生存。那些被洞穴壁画包裹住的穴居人是很难活下去的。因此,孤独而深刻的思想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实际上是随着印刷技术而出现的广泛的知识史上的一种畸变。

互联网只是使我们回到了「分心的自然状态」。鉴于印刷时代带来的思维模式,并不是人类的原始习性,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哀悼深度阅读的死亡。纽约大学数字媒体学者克莱·史基,就在2008年的博客文章中写道:没人读过《战争与和平》,消耗时间太长,也没有那么有趣,同样包括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这些年我们一种在空夸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但我们过去的文学习惯只是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副作用。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投喂,是当今技术时代赋予人类的,更高级的生存方式吗?我觉得也不完全是,相比较克莱·史基的说法,我个人从事文字写作这么多年,结合个人实际生活,我更倾向于认为过去的文学习惯,是一种生活富裕的表现。因为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时刻处于注意力高度紧张的状态,后来进入现代文明,人类生活的更为优渥,富足,安全,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时面临生存的危险,所以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从事休闲型的阅读,而这种阅读本身,你不能说它多有用,但一定会缔造一种更为奢侈的体验。但是互联网时代缔造的焦虑,将现代人重新拉回了信息贫瘠状态,我们时刻担心自己错过重要信息,时刻关注浏览,最终,我们看似吃的更多了,但我们的体验其实更差了。

所以,虽然卡尔承认,互联网时代,我们搜集资料和信息,迅速整合的能力提高,我们习惯性专注于答案和结论,变得更加高效了。但是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注意力集中决定了我们的记忆水平,注意力越集中,记忆就越清晰,搜索引擎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也瓦解了我们的记忆力。而文学思维,是可以引起注意的思维,培育专注力的思维,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也许短期内看,不如花几天时间浏览网络得到的信息更多,但是我们从网络浏览得来的信息,终究只是表层的,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但是经典小说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一方面无形中在培养我们专注的思维模式,另外也让我们通过更深的代入和参与感,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性和精神性体验。

而后者又是活跃创造力的来源,真正创新的基础。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的压力,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形式的精神疾病,很多时候都是源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生活的数字世界无限的投喂信息,使得我们受到无穷无尽的数字刺激和干扰。但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抹杀互联网和社交媒介的价值吗?我觉得也不是。

我自己靠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才能迅速搜集资料,保持高产出高频率的内容输出,但是我也深切的知道,真正优质的东西,源于那些安静的时刻,安静从经典作品汲取灵感,沉下心来思考的时刻。所以,用尼采的一句名言做结: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每个时代的技术进步,都会带来有利有弊的双重镜面,很多时候都会潜移默化的在重塑你的身心,如何选择,还是要看你自己如何。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