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育意识形态是思想、文化、立场、哲学等要素的总和,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外交等方面来说至关重要,奠定着发展动向的思想基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得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上日益增强,以民族和国家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建是目前的趋势。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别有居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网络“夹带私货”,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易偏离正轨。一直以来,高校都是各种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地方,部分错误的思想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风险日益凸显。大学生是肩负起未来民族发展的新生力量,意识形态是否坚定和正确决定着我国软实力建设是否成功。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
一、“网络治校”舆情外溢风险持续提升
据人民资讯统计,网络社交平台,尤其是问答类平台已经成为高校舆情的最主要源头。学生在学校遇到困难或遭遇伤害,第一反应不是寻找辅导员、老师求助,而且选择在微博、贴吧、豆瓣等问答类社交平台发布诉求,经过媒体的大幅报道和平台推送。一所学校就被推入风口浪尖上。这种希望获得学校关注,倒逼学校解决问题的现象广大学生称为“网络治校”。近两年,一旦一所高校所在地区发生疫情,高校出现负面舆情的比例便会大幅提升,大学生不满学校的疫情防控措施,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后勤服务,文化娱乐需求,纷纷在微博上发帖,向学校施加舆论压力。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原本需要在校园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却被放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备受公众审判。外溢性风险便应运而生。一方面,个人或许成为媒体炒作和舆论问责的标本。一些新闻在成为舆论的焦点后,网络舆论上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暴露和扩散,导致负面信息被集中形成网络暴力。另一方面,虚假舆论和真实诉求混杂在一起,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另外,高校处理和调查问题需要时间和流程,但是很容易被受众理解为拖延回应,致使舆情发酵。尽管有些高校深入舆论管理工作,实际上并没有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高校的社会声誉受损,不良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二、高度发展的自媒体使得舆情反转
频发舆情反转指的是一个新闻被报道后,基于当时的信息,公众表示出一边倒的立场。然而,随着信息的充分完善,公众进行自我思考和分析后发现之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就形成了舆情反转。整个舆情事件从开始、引爆、反转到平息,公众的态度和情绪是核心。而自媒体的高度发展加剧了舆情反转这一现象频发。一个事件会在一个小圈子中引爆,再经由大众媒体报道后,个人事件将会变成公共议题,一场自媒体和大众媒体在公信力上的较量便至此展开。公共议题中总是具有极强的情绪传染,自媒体用户使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载体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中扩散情绪,他们的个人主观情绪在网络世界中被放大,公众情绪像炸弹桶一样被点燃。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敏锐,对社会热点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但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还处于发展和塑造阶段,并未形成深刻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当接收到真相不明、却具有争论的信息冲击时,常常基于个人判断进行站队,甚至被自媒体用户的主观情绪影响,自然而然跟随他们使用网络发泄情绪,从而使得网络舆情出现偏差,出现一些庸俗、灰色的言论。大量以迎合公众感受的虚假信息激化群体情绪,真相将会被谣言所淹没。当舆情反转随之而来时,网络负面舆情将会恣意扩大。
三、网络舆论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
1.重视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筑牢思想的理论根基
所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又是我国建设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阵地,那么高校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者要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中,同时,研究应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和主流价值观,在任何适合不能忽视高校的政治属性。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汲取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和改革,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价值,促使党的理论成果被广大学生学习和认可,真正做到塑造人的生命和灵魂。
2.履行新时代的思想引领任务,培养正确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大学》中有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精辟地诠释了高校的意义。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培养正确意识形态的地方。高校应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作为,履行好新时代的育人使命。严格管控高校中各类主体的意识形态,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师生个体发展的内生动力。正确的意识形态观点有利于建设清新明朗的网络舆论环境。教师作为思政政治教育的引领者,其思想觉悟水平的高度影响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有理想、有能力的教师能够规范学生的意识形态倾向,所以,在高校思想引领工作中一个关键主体就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和价值观;努力丰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内容,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中;转化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中增加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的思辨和主动探索能力,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3.更新意识形态表达,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今时代,个体话语权呈现几何级数式增长,公众的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数字通讯技术和各种新媒体社交平台使得全球思想交流碰撞变得更加激烈和频繁,网络话语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一些西方国家借此妄图在网络世界中进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大学生尚未建立成熟的价值观、认知水平有限。除此之外,网络语言更新迭代的速度快,大学生具有了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而意识形态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深邃的哲学属性,这使得意识形态语言内容、结构严谨,和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有距离感。和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要求高校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为导向,鼓励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的理论体系和语言表达去阐释、演绎、传播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在互联网中占据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4.高校需加强网络舆论风险防控,完善网络育人体系
我国高校突发舆情事件日趋频发,屡屡成为全社会的焦点,这些都迫切要求高校加强网络舆论管理,规避各种风险。面对网络激荡的舆情,高校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前做好预判,防止“鸵鸟心态”。利用新媒体这一类的新兴平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真正在大学生中发挥正确的宣传引导力。高校应利用好网络舆情的各种数据信息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自我需求、性格特征等分类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策略,主动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培养本学校的大学生自媒体运营者。部分高校新媒体生态系统中往往忽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语
本校学生对网络具有较高的观察力和反应力,敏锐的“网感”让此类学生更能深入到同学中间,学校若能发掘培养一些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引导积极正面的舆论,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不容小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