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而精疲力竭

核心提示互联网对我们生活造成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怎么分析都不为过。即使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数十年,但如何学会与互联网共存,到现在依然是一个非常新的话题。这个问题远非如何用好一部新手机,与互联网共存不是为了锦上添花,也不是生活的一个次要困扰。抵制互联网

互联网对我们生活造成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怎么分析都不为过。即使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数十年,但如何学会与互联网共存,到现在依然是一个非常新的话题。

这个问题远非如何用好一部新手机,与互联网共存不是为了锦上添花,也不是生活的一个次要困扰。

抵制互联网带来的焦虑与恐惧,作为平均每天清醒时的几乎一半时间用在互联网上的人,这是个苦乐攸关的紧迫问题。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方式总是轻巧,例如认为“网上的事情都是假的”,这当然没有用。就算一个人在纯网游世界里遭遇的挫折,恐怕说那是“假挫折”也太轻巧了一些。

更不必说那些与现实高度相关的网络现象,不管是消费、教育还是公共事件的探讨,互联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事实。

但无论如何,它不是全部,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保持着一种强烈的张力,它也许需要我们永远探索下去。01.外貌与身材焦虑的互联网现实在当下人们的普遍焦虑中,有一方面呈现为比较强烈的身材与相貌焦虑,这个问题的成因并不单一,不过却是我们可以用来理解互联网与现实关系的一个切口。身材与相貌本是一个现实性与身体性很强的个人禀赋,但却在图像与视频时代获得互联网呈现。

不管这个呈现在社交媒体,在交友软件,还是在各种自媒体的实践中,相貌与身体的互联网呈现,都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一个有实际“利害”的呈现。更不必反过来说,在我们每日接触的大量互联网景观中,各种俊男美女的形象,也是其中非常显著且重要的内容,在这一切作用下,对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相貌和身材的审美标准,也是水涨船高。

这在我们今天的焦虑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我不会简单地认为外貌的追求和提升是肤浅的,外貌与身材焦虑若促使每个人合理地关注自己,获得一种得体美观的外部呈现,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不过今天这种焦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催生了过度整容等问题。《他人之颜》不卖关子,关于互联网与外貌焦虑的关系,我的观点是,越是高度依赖不针对特定人的,基于互联网的广泛人际关系的人,其相貌和身材焦虑就会越严重。

这样的场合包括但不限于朋友圈、社交媒体、视频图片自媒体、交友软件、基于图片的个人简历展示等等。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看脸”的社会了吗?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回答,是,也不是。先从不是说起,颇为有趣的是,在当下的亲密关系中,毫无疑问长相和身材的重要性提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在亲密关系上“只看脸”。也许在年轻时,这种倾向是可能的,但如果一旦经历过背叛、冷漠,或者相处的无聊,就会很显著地体会到,外貌要素并非亲密关系的决定性品质。

因此很多外形很出众的少男少女,虽然一定不乏追求者,也经历过丰富的感情生活,但亲密关系却不一定顺利。也一定很多人真诚地表述过,外貌不是他们考虑亲密关系对象的第一要素。那么来设想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前者有稳定深入的亲密关系,而后者一直处于单身或持续的追求与被追求过程中,那后者的外貌与身材焦虑一定更加显著。令人沮丧的恰恰是,后一种生活形式,现在随着“单身社会”也许正越来越普遍。

诚然,当你刚与一个人认识的时候,透过交友软件、社交媒体、朋友圈来看,外形当然是最显著,也是最容易被其他人认识的要素。甚至在绝大部分交友软件上,外形几乎是唯一被主要审视的要素,如果你依赖这样的平台,那么外貌焦虑自然非常严重。不仅是亲密关系,个人人际关系的深浅也可以与职业产生关联,如果你在互联网上从事媒体的工作,一个主要接触长期稳定受众的视频从业者,和一个主要由算法推荐接触大量陌生受众的视频从业者,后者当然面对着更强烈的外形焦虑。在线下环境中,一个从事面对大量陌生人的专柜销售人员,其外貌焦虑当然会比一个在熟人环境中工作的人强烈。

到这里逻辑就明白了,互联网从两个角度作用于我们日益升高的外貌焦虑中。首先互联网用其快速的信息传输,用高清的图片和视频,让个人的外貌可以被其他人观看,为这种禀赋的施展提供了基础。其次,互联网大幅增加了我们与其他陌生人产生“弱关系”的机会,很多产品其本身的逻辑,包括社交媒体等,都是以快速而轻易的弱关系为基础的。

而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越多,外貌要素就会在其中占据越重要的位置。可见,互联网并非是一个中立的技术,它长于呈现视觉要素,且长于建立弱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一种立足于互联网的生活形式,自然是令人的外貌焦虑陡增。但对于个人,这并非不可选择。

02.从外貌到更多领域的焦虑外貌焦虑是本文切入的例子,一种典型的、与互联网高度相关的焦虑类型。符合此种特征的,还包括一系列我们与他人在建立弱关系时的符号,例如学历,例如消费品牌等。整个社会当然也被学历的焦虑挟持,我们所遭遇的教育领域的焦虑,都是学历焦虑的直接结果。但绝大多数有社会经验的人都明白,一个人进入社会大概三五年后,学历对ta的重要性会快速被职业经历覆盖,更重要的,被ta的职务人际所覆盖。

而在企业中,学历也并不是工作效果的直接保证,正如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好看的样貌”不保证两人相处融洽。找工作与亲密关系这两件事其实颇有相似之处,都涉及一种合意的过程,以及合意后的交往过程。对于初入社会的人,找工作的合意最依靠学历;而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者,这个合意似乎最在乎外貌。

但获得学历所经历的教育和练习,却未必与好好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相符;同样,为变得好看而下的功夫,也远不能支撑两个人好好相处所需的准备。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尤其在这个合意的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个人很难两面兼顾。《玩乐时间》另外,难道企业愚蠢吗,不知道学历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工作的尽责性?难道我们都傻或者太肤浅吗,不知道好看不代表这个人可以好好相处?这里和另外一种互联网的性质相关了,那就是效率。因着互联网的撮合效率,一个企业岗位可以收到海量的简历,而一个人在交友软件上,每天可以刷到上百人。

在这样的数量条件下,你很难让自己耐心地一一筛查,因为这样付出的机会成本太高,万一有更好的在后面呢?因此这时,企业与个人都选择了同一个策略,就是用一个最显著的、最快速筛选的禀赋来作为初级条件,这便是学历与外貌了。对于互联网,这听上去不可避免,但对于个人,我得再次说,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可以区分出两个游戏,筛选合意的游戏,与真实相处的游戏。

至少对于工作和亲密关系,这个真实相处的游戏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事实。而是否一定要通过具有互联网特征的筛选游戏,进而沾染学历焦虑与外。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