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岛妹跑了趟乌镇。每年这个时候,悠远古朴的江南水镇,桨声灯影、楼阁掩映中,就有一群张口闭口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的特殊访客,以及随之而来的一批硬核“黑科技”。
这是乌镇一年一度的互联网时刻。
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现场一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一组数据引人注目: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即使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下,中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速,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影响幅面上,互联网不断拓展疆界,对产业发展、经济结构、社会生活乃至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在渗透深度上,互联网跃升到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新阶段。
数字经济、信息技术正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当今社会?岛妹在现场看到不少案例。
比如浙江省的“数字政府建设”,已编制全省数据项85.5万项,归集446.9亿条人口、法人、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形成公共数据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71家省级单位、895个部门办事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实现率100%;中科院等机构研发的疫情预测信息平台,通过模型和数据融合方式显著提高了短期疫情预报精度;基于大数据、云存储、分布式高性能计算的分析模块,可对疫情流动变迁和发展趋势进行实时分析;“互联网+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已不可逆转,当前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95.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互联网技术有效支撑了全国近3亿名师生的教学学习。在智能生活方面,大会展馆现场出现了不少“神器”,比如植入了轻量化、高画质光学模组的AR眼镜:参会人员试戴AR智能眼镜通过5G与AI技术结合,将不同时间拍摄的人物实时合成到一个场景的“时间折叠”设备:“5G+AI时间折叠”展示集自动驾驶、行人避让、危险预警功能于一体,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动态实时信息交互的无人驾驶巴士:无人驾驶巴士从传统的网络空间到今天的数字时代,互联网真正“活”了起来。二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中,互联网还肩负着推动各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的重任。
今年,工业互联网如何助力产业发展,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如何拓展实业的物理边界,是与会嘉宾的讨论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提到一个新概念:未来工厂。
在他看来,通过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未来的工厂将实现少人化甚至无人化,进而达成高效、高质、绿色的生产目标。
就现有数据看,这一目标并不遥远: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由2016年的45.7%和61.8%增长至2020年的52.1%和73%。目前,中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航空、石化、钢铁、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数十个重点行业。有嘉宾举例,在某零部件制造企业,经由“互联网平台+工业机器人”生产模式,整个制造环节自动化率已达74%,平台每50毫秒采集一次数据,一年下来,数据采集及处理量可达5万亿条;在一家汽车发动机缸盖生产企业,每个缸盖在生产环节都会被打上二维码,有关人员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看到参数、温度、压力所有数据,工件有无次品、生产效率如何,一清二楚。
今后,产业智能化还会进一步升级。真正的理想状态是,通过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协作系统,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类专家的脑力劳动,不断减少重复性、低效率、少价值的人类劳动。5G智慧矿山电铲驾驶座舱三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数据总量将跃居世界第一,全球占比有望达到27%以上。数据有天然流动的属性,如何为大批数据提供合理合法的流动通道,成为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今年乌镇峰会上,不少嘉宾提到了近年来数据安全领域的3部重头立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些法律法规的陆续实施,有力规范了中国数据共享开放权责。但数据安全风险依然存在。数据要素市场的准入门槛尚不健全、数据滥采滥用、地下灰色交易时有发生,数据安全风险不仅涉及个人、企业,更涉及整个产业甚至国家。
近些年,政府及大型企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APT攻击者的主要目标;非敏感数据的存储、汇集及关联分析会衍生敏感数据、造成数据泄露。各行业的数据特征虽不尽相同,但本届峰会提出的一些数据治理思路颇有启示意义。例如,数据收集应遵循最小够用原则、数据存储遵循最短周期原则、数据共享鼓励用而不存;坚持分类分级保护,根据数据不同类型和级别,确定不同保护措施,重点保护个人信息等。说到底,新技术意味着新责任、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