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核心提示引言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为深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促进机制,就必须对上述三者各自当前发展状况的研究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分析其内在发展特点以及作用,以此作为构建彼

引言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为深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促进机制,就必须对上述三者各自当前发展状况的研究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分析其内在发展特点以及作用,以此作为构建彼此联系的理论基础。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转型“阵痛期”的到来以及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路径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厘清三者各自的发展特征与作用,对分析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的文献梳理以制造业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大块理论为中心,分别探析各自当前发展状况。其中制造业发展的梳理围绕新时期制造业发展趋势、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提出的新要求展开。“互联网+”发展的研究则主要按照其发展起源、发展特征、对制造业作用关系几个方面展开。

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按照传统理论知识梳理流程进行展开,即包括各自的发展特点、作用、测度、应用等方面。

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制造业发展现状现有关于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制成品出口全球居首、吸引外资居世界前列、世界级大企业不断涌现。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张,从总量上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但就发展过程而言,依然存在发展模式不新、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科技含量低等“短板”。特别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贡献率增速呈现较为明显下滑态势。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生产率增速显著加快的同时,欧盟国家的生产率增速出现了放缓,主要是因为欧盟制造业部门TFP增速下降和信息通信技术投资收益不佳。

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被西方发达国家所认可,各国为此纷纷制定和出台了提升本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中长期规划,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制造业回归”,英国的“工业2050”等。我国同样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所以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充分吸收和学习发达工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制度、政策安排和共性创新实践,构建并不断提升其独特的制造业核心能力。近年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是从空间视角出发,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和效应。刘明和王思文构建了包含空间因素的两组收敛模型以考察中国制造业的收敛性。张虎等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胡安俊和孙久文借助产业转移理论模型提出了“核心区产业转移”、“空间模式转移”等假说,并利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的三位数制造业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

二是从国际视角出发,将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制造业对比。王岚通过测算发现二〇〇〇-二〇〇八年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先降后升的“V”形态势。赵玉林和谷军健首次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增加值视角下,利用技术复杂度测度比较中国与美国制造业发展质量。贺正楚等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模型探讨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系统之间、系统内部互动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

新时期下制造业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日常生活都受到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与人们生活习惯都发生了较大转变。特别是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制约日益严重、经济发展阶段由“量”变“质”转变的内在要求下,制造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科技、高渗透、泛受众”的特性,对制造业产业生产端、管理端、销售端的改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解放与发展潜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互联网+”为首的信息技术对产业生产端与销售端两方面的创新性改进,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就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的两个主要热点。制造业在生产端技术智能化改进上,Tsosk等从服务科学出发,认为智能制造服务包含产品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两部分。

有学者发现企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是将分布式数控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设备和智能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有学者首次提出在生产过程中将多主体系统引入进行仿真模拟,发现了智能制造生产环境提出的新标准。国内学者大都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智能制造的模式、发展路径以及影响因素展开相应研究。

孟炯、郭春霞基于传统集中智能制造参照模式提出了全价值链整体解决方案下的3D打印分布式智能制造创新模式。制造业在销售端满足“互联网+”技术带来产品消费模式变化上,更加强调其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学者认为制造业的价值创造是由“有形产品”向“无形服务”转变,其实质是将产品和服务视为有形产品主导向无形服务主导的连续性序列。

制造业逐步向服务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性发展趋势,由单一“制造”发展模式变为“制造+服务”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潜在价值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推进而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超过产品所创造的价值。针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路径以及发展模式,当前学者多在经典理论模型上加以论述,有学者提出包含商业发展环境中制造商、渠道拓展商、消费者等主要参与主体的双螺旋轨迹模型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有激发和促进作用。简兆权和伍卓深研究价值链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可以通过微笑曲线理论加以解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自二〇一七年提出以来被众多学者所关注,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现有研究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条:一是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从生产低价值产品向生产高价值产品转变的过程。应该巩固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方面的优势,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承接、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来实现。

制造业与技术密集型信息产业的融合,赋予传统制造业新的成长驱动力。二是完备产业链。国家价值链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突破口,是在其与全球价值链交互影响下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必由路径。戴翔指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现实地位及进一步发展基本上是“依托低端,挺进中端,遥望高端”。

以我国制造业产业的中间品贸易特征来定位产业链国际化布局的区位布局,有利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创新是驱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

需尽快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放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式发展道路,转向以新经济、新动能为导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动力,注重环境保护的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主导力量。互联网等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崭新途径,加速推。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