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的新媒体,我们是消费者还是被消费者

核心提示我们创造了新媒体,但新媒体却改变了我们在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都与以往大不相同。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七点,每个台都开始播放新闻联播,我和家人坐在一起看着全国的大事小事。可以说,在我比较小的时候,电视是我获取信息的唯一

我们创造了新媒体,但新媒体却改变了我们在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都与以往大不相同。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七点,每个台都开始播放新闻联播,我和家人坐在一起看着全国的大事小事。

可以说,在我比较小的时候,电视是我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各大电视台还有地方新闻,我也看得不亦乐乎——什么地方遭了贼,什么地方发生了灾难,什么地方出台了什么样的法规造福了谁……之后,电脑、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流行让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和UC浏览器每天滚动的新闻热点有时候让人啼笑皆非,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UC体和体吧。甚至,现在的公众号有时候还是会用上这样的标题:“惊!女子深夜醒来,竟然发现……”现在的信息流动更只是指尖中分秒的事情,好事坏事,只要发生了,微博马上就能在热搜看见,微信公众号平台不到三十分钟就有一群人加班加点地把事件都整理好。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互联网发展和迅速崛起的信息时代,我们很难去评价其好坏。

我们更容易获取到更加多样的信息,但信息的真假仍然难以判断。比方说,前阵子,一位母亲发微博控诉一位老师体罚孩子导致其吐血住院,情况危急。她放上了老师的个人信息,霎时间,许多网民就对其进行了声援和帮助。

之后,根据警方调查,这位母亲的说辞站不住脚,有虚构的成分在。反转之后,又出现了一些“医学生”,或者“明眼人”表示:“那个照片中拍出来的血太假了!”、“医院给出的诊断报告和现实不符!”。

还有一些人表示:“即使这个事情被夸大了,老师也不应该体罚学生。

”这样的“剧情反转”有很多,大家给出的观点和评论也各不相同。同样一个背景下的事情,有时候你能够看到不一样的舆论风向。今天,我想聊聊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以营销号为例,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情和思维模式的。

在此之前,先说说一个常见的现象:一个在新媒体中激起波澜的事件下,一定会出现很多种声音。我不否认,我们无法用“支持”或“反对”来划分他们,但是大部分声音都体现出了“支持”或“反对”的倾向。“不带情感去看待这些事件”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支持的人说的也对,又觉得反对的人说的也对。“如果ta继续去了解这件事,可能会继续保持中立,或者转而有“支持”/“反对”的倾向。

为什么我喜欢用「倾向」这个词呢?因为很多事情,很难有绝对的支持或者反对。我们的立场是建立在我们的理智和情感上的:道德约束、社会文化、我们受到的素质教育构造了我们的理智;个人情感、所在的处境、个人经历与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情感。以江歌案为例,为什么舆论一边倒向江歌母亲?因为法律不允许人去剥夺他人的生命和权力,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教育我们“不该背叛朋友”,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诚信为本”。在情感上,我们同情逝者、受害者、无辜的人们。

仍然有一些人选择站在刘鑫一方,我们不去推敲其中谎言地看待这些人的想法,也能理解为什么这些人选择自己的立场。比方说,他们认为“江歌的母亲在消费死者获得捐款”,“江歌的母亲利用该事件蹭热度”,“江歌是同性恋”。当一个人想要去展现自己对一个事件的看法时,无论ta是否意识到,但他的言论一定是建立在理智和情感上的。理智建立了逻辑,情感引发共鸣——无论能不能说动对方,这是说服力的体现。

那么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情和思维模式的?人是难以摆脱偏见的动物,没有人可以完全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做到相对客观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观察无论大众或小众媒体,纵然对待不同的事件,他们的核心立场是一致的。

比方说,一个女权博主,无论转发任何相关新闻,她一定都是站在“男女需要得到一致的权力”这个立场上的。举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北美留学生快报”相信中国在北美的留学生都知道吧?为什么他们的观点比较受到留学生们的接受呢——相信大家都能回答出来:因为公众号的表达的立场是站在留学生这方的。当你站在一个立场上表达你的观点时,你是主观的,并且你的发言是持有一个倾向的。

即使是绝对中立、绝对客观的立场,这也是一个绝对中立的倾向。而我们难以去描述一些超级定义,例如,什么是“绝对中立”和“绝对客观”——我会说,大多数的人站在他们的立场发言,都带有一定的倾向。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当你看见一个有趣的博主或者发言人站在你的立场去发言,或者你认同ta的发言或立场,你也许会记住ta、关注ta。当你身边的人与你立场相同。

好比方说,一个爱动物人士的社会关系大多都是爱动物人士,至少不会多虐待动物的人。因为观点不同,两个人很难在社会观和价值观上达成共识,更难以变成朋友。如果我们不去拓展我们的观点,久而久之,我们会被主流观点和自己所认同的观点包围。

学会去接纳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人类思想的不同性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同一个事件,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的不同,大家往往难以持有相同的观点。我是一个相对好奇并且包容的人,并且一直在试图调整我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出于我性格中的一部分,我很少对一个事件下单方面的定论。

我往往选择去了解不同的言论,试图去理解其他人的立场。即使我有自己的倾向,我也尽可能在叙述时展现一个事件的多面性。说来好笑,这个习惯对我造成最有意思的影响是:我时常在拥有自己的立场后用第三人称的立场来反驳我自己。

当然,选择生活在主流观点和自己所认同的观点里也是一种自由。节省下这些用于思考的时间还能用来多看一点八卦。只是,当我。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