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核查作为舶来品成为关注的热点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国,事实核查不仅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反而基于中国的土壤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改进。这些变动被一些嗅觉敏锐的学者捕捉到,并且以此为研究对象,产出了值得关注的学术成果,其中陕西师范大学郭栋老师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时代的事实核查嬗变研究》就是代表之一。
事实核查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社会指向是什么?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郭栋教授的专著会发现,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作者给出了详尽的答案,在对事实核查的概念和实践做了从里到外、从外到内的拆解之后,作者指出,事实核查在主体、方法和事实类型等三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就事实核查的主体而言,从新闻机构中的专业核查者变成草根群体的核查者、内容产业中的把关人和企业中的内容审核员。
全书细致描述了这种变化的进路。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新闻机构中出现专业的事实核查从业者,他们开始被归到媒体的档案资料部门,当需要从事核查工作时,便对具体的任务进行核查,而平时大多数时间则从事媒体中的其他工作。随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提升,专门的事实核查出现了,这成为当前中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然而《互联网时代的事实核查嬗变研究》一书并没有止步于此,作者把草根群体、把关人和内容审核员全部纳入到事实核查的主体范畴,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争议,以内容审核员为例,在其审核的内容中,对事实进行核查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对于这个问题,书的作者通过不同的事实类型来解决。
草根群体成为核查主体的组成部分,是网络用户政治参与程度提升的表现,书中从2003年的网络反黄运动说起,勾勒出一幅用户参与核查的新社会运动图景。
而内容把关人则指传统媒体中的采、编、校人员,对新闻进行事实核查是他们的分内职责。其次,就事实核查的具体方法来说,核查从实证和逻辑推理的手段,扩散到通过对合规则性的说明来作为方法。这个改变或许是事实核查内在最大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事实核查嬗变研究》一书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说明该问题。所谓实证和逻辑推理的手段,是传统媒体所擅长的手法,如对于信源的三方互证方法,对数据的来源进行查证等,此种方法的目的是保证新闻事实的真实性。
但在疫情时代,尤其是在民族主义复兴的背景下,观点和立场也成为许多媒体核查时所关注的内容,这时原来的核查方法就力不从心了,而对其进行是否合规则的审核就成为可行的方法,此处的规则包括各种权力部门出台的各种和新闻传播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再次,核查的实施类型从“主观意识中的真实和客观真实的一致”转变成“符号表达与主观意识的一致”。这种拗口的表达,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原来传统媒体中的事实核查是通过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来力求受众主观形成的看法和新闻事件本身的情形一致。媒体中的事实核查是一种职业技能,侧重对世界“本来面貌”的查证。
而转变之后的“符号表达与主观意识的一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前内容审核员所从事工作的提炼,因为此类核查主体更注重新闻的非事实因素,其工作方式是按照固有的规范性文件来进行内容把关。内容审核兼具政治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它改变了管理主体直接介入到内容生产环节的态势,把对内容把关以一种较为职业化或专业主义的面目呈现出来。事实核查在我国互联网场景中发生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方向又如何呢?书中的观点是,在网络中,大众媒介的把关技能被转化成服务于治理权力的方式,而且在网络产业中,嬗变后的事实核查被作者作为一种“嵌入式治理”的手段来对待,这就把这个问题提升到了社会发展的层面,也更能彰显出这部专著的价值所在。编辑: 毛书兵 来源:中安在线国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