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祝梅 夏丹
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在日前乌镇召开的2019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无论是与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互联网大佬、制造业企业代表,他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工业互联网!一位互联网大佬称:互联网的下半场是工业互联网。而一位制造业巨头则不无诗意地表示:“中国工业互联网正从写意画慢慢变成工笔画。”
不仅是在中国,这其实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较量。就在本月初,汇聚全世界顶尖工业技术的盛宴——2019年汉诺威工业展,也将主题聚焦在“工业智能”,与发生于中国的工业互联网遥相呼应、同频共振。而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在这条全新赛道上,与制造相关的人、车间、产业等都将迎来颠覆式变革,一场新技术革命正扑面而来。
你准备好了吗
在位于嘉兴的菜鸟未来园区,原先担任出库打包工的王飞飞已转型为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工种之变
新岗位站上职场风口
在商贸流通繁忙的浙江义乌,黄祖胜的职业是一名数字化管理师。
数字化管理师,是指利用数字化办公软件平台,帮助企业、组织完成架构、运营流程、工作协同、大数据决策分析等要素在线化的人员,其核心是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此前,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数字化管理师名列其中。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建立解决问题的渠道,用更透明、更直接的方式来发现和解决运作中遭遇的问题。”黄祖胜回忆起自己经手的一次“改造”,那是一家在义乌小商品城做批发生意的企业,产销采购都有各自的数据流动,但通过梳理,黄祖胜在仓库发现了数批滞销超过一年半的货品,总价值超过70万元。
“从各自的报表上看,企业业绩一直不错,但销售环节出现的退单没有及时反馈到生产、采购部门,这当中既有人为的推脱,也反映出权责不清晰的问题。”黄祖胜要从中抽丝剥茧,重构企业内部的流程,让滞销的任务单一被提交就能自动分发到相应负责人,整条链路上谁做了什么、用了多久都一目了然。
“数据把控能力低、沟通环节流程冗长繁琐、仓储管理混乱、岗位职责不清晰……不少企业内部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问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管理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黄祖胜告诉记者,来找他的大多是从事电商和生产制造型的中小企业,数字管理师的职责,就是根据企业实际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整合沉淀的数据,更好地用于分析决策。
从2015年至今,黄祖胜帮助10余家企业完成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搭建,在过去一年更是接到了40多家企业的offer,最多的一次同时有6家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数字化管理师的兴起背后,是数字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带动了岗位、工种的变化,人们因势而变,站在新岗位的风口上。
30岁的王飞飞原先是菜鸟嘉兴园区的一名出库打包工,为了拣货每天要在仓库里走上几万步。集成IoT和AI等关键技术后,嘉兴园区变身成为浙江首个菜鸟“未来园区”,现在,繁复的搬运工作都由无人叉车、机械臂负责,作业效率是人工的5倍,王飞飞则转型做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收入比原先翻了一番。
每日从杭州主城区往返滨江区的113路公交车,往返最繁忙的两个站点比地铁还要快10分钟,这背后,是一批大数据线路规划师基于公交车行驶数据、支付宝扫码数据、高德导航数据,基于公交数据大脑判断、规划形成的新路线。
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在数字经济掀起的这股新动能中,从事新工作的人们共同汇聚出属于新时代的信息流。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发布的《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就业机会测算与平台就业体系研究报告》指出,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数字经济平台,在2018年创造了4082万个就业机会。这既包含普惠型的就业机会,也引领了超600万个新职业的岗位需求,从生产、流通到零售,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也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在过去一年纳税2581亿元。
赛嘉的慈溪工业园区的生产线已更新升级自动化注塑设备。
车间之变
新技术引领生产方式
人因岗位而变,岗位同样因人而变。在阿里云,记者曾接触过不少算法工程师,他们常常不在办公室,而是一头扎进生产车间。“在车间写代码”,是这群人的共同特征。
车间里是中国制造业最基本的单元,同样也是智能改造升级的窗口。算法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要把所有的生产流程用数据呈现出来,把经验转化为标准参数,为工厂装上数据大脑。相比2016年从无到有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数据化的流程再造,3年时间,阿里云的团队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了数据化的解决方案,与很多企业的合作开始深入到二期。
在杭州中策橡胶生产车间的液晶大屏上,一排排参数实时跳动着,这些数据代表着从橡胶到轮胎中间的60多道环节。环节越多,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就越多。中策橡胶副总经理张利民以轮胎生产中的主要原材料橡胶为例,传统生产方式是由工作人员按照胶源产地、加工厂、批次等不同将橡胶块合成混炼胶最终进入生产线,每一个因子都直接影响优质混炼胶的合成。
当传统橡胶装上阿里云ET工业大脑,通过对生产端的各类数据深度学习,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每一块橡胶都能自己“开口说话”了,并自动匹配最优的合成方案,极大地稳定了混炼胶性能,大大降低在加工环节的成本投入,并在半年内成功提升混炼胶平均合格率3%至5%。
“通过ET工业大脑,智能化数字技术让沉默了几十年的工业生产数据‘开口说话’,我们找到了一个‘富矿’。”张利民说。对年生产5000多万条轮胎的全球橡胶生产巨头来说,一套人工智能ET工业大脑的引入,实现了千万元级的利润增加。
从研发到生产、售后,赛嘉希望打造一个数据智能闭环,实现对产品的全过程追踪。
变化同样发生在浙江中小企业中。在4月初淘宝聚划算的一次活动中,宁波赛嘉电器有限公司的一款名为S2的电动牙刷在两天内售出了近6万支。
基于消费者数据的反向定制如今已然开始变革生产。“就拿S2来说,原先我们采用的是0.152至0.178毫米的刷毛,但国内消费者普遍反映刷毛偏硬,替换成0.127至0.152毫米的规格后,产品在电商平台的转化率上升了1个百分点。”赛嘉集团内贸部销售总监廖平平告诉记者,公司有专门的团队负责整理、总结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每个月会选出最集中的3个问题做重点突破。
在赛嘉的老化室,电动牙刷们“排排坐”,出厂前,每支牙刷都要接受电动牙刷老化监控系统的检测。电脑屏幕上实时展现出每支牙刷的“站位”,检测正常的会显示绿色,有任何参数不达标就会亮起红灯。赛嘉副总经理刘会明告诉记者,过去一年,赛嘉在国内市场推出了60余款新品,从研发到生产、售后,企业希望打造一个数据智能闭环,实现对产品的全过程追踪,进一步打磨提升。从2003年以OEM外贸起家到2018年年产3500万支电动牙刷,赛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声波电动牙刷制造商。“今年1月,赛嘉在宁波江北区、慈溪市以及河南周口的三个生产基地都已实现数据上云,我们正在为每条生产线配上终端传感器,结合售后的数据增加品质模块。到今年6月,三个基地的所有数据都将从每天更新一次升级为每小时更新一次。”刘会明表示,数据分析决策已成为企业精准把控生产排期、布局市场的关键。
在相距100多公里外的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葛家车村,杭州点石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遍布着20余个摄像头。从裁片到最终出厂,这些摄像头每天要对全生产流程进行1.3亿次的扫描,采集到的可量化数据经由墙角的边缘服务器完成本地计算,再提取出关键数据上云,打通供应链和产销端的数据流。这些实施数字化改造的服装工厂,是支撑起电商订单最主流的工厂单元。数据的即时性,让企业既能承担上千件的大单,也能灵活应对十几件的小单定制,甚至成为平台上共享产能的一个单元。
来自省经信厅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已经推动了30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赛嘉定制的高精度自动化焊接设备让这一生产环节实现无人操作。
产业之变
新动能描绘美丽画卷
“中国90%以上的机器设备都没有互相连接,只是一个个独立载体,如果把制造业所有的机器设备、所有生产线数据全部打通,智能化,我们将会彻底改变、改革经济发展的方式。”在去年9月19日的2018云栖大会主旨演讲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这样评价制造业。
这一席话,直指中国制造的现状和努力方向。制造大省浙江也面临同样的局面。但不少制造行业龙头正在积极向工业互联网靠拢。产业质变,初见端倪。
“工业互联网最直接的就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全面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在2019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巨石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于亚东表示。这家全球玻纤行业龙头近年来从未停下深耕工业互联网的脚步。从技改到“机器换人”,从生产装备智能化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步步稳扎。去年9月,其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首线年产15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顺利投产,标志着公司智能制造战略真正落地。“从新工厂运行来说,总的经济效益提升了10%以上。”于亚东说。
硬件升级的车间、产线需要匹配高效的管理,这也少不了工业互联网。仍以巨石为例,其在国内不同省份拥有近20条生产线、在埃及4条生产线、美国1条生产线。沿用人工管理,这根本无法想象。
面对同样困扰的还有同在桐乡的化纤巨头新凤鸣。“10余年间,公司产能扩展了几十倍,销售超300亿元……”新凤鸣集团首席信息官王会成,用3个数字道出了公司向工业互联网进发的原因。步入快速发展期,面对庞大的产能任务和管理规模,解决未来如何高质量管控尤为紧迫。过去几年,新凤鸣集团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公司“一把手工程”。目前公司打造了“凤平台”,一个集“主数据、实时数据、生产经营、客户服务和大数据及商务智能”于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了业务链、数据链、决策链,为传统化纤工业插上了智能化翅膀。“真正的工业互联网,不仅是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是可以实现历史数据的追溯、及时统计分析数据等,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跨越与变革。”于亚东说。
从写意画走向工笔画,对制造工厂遍地的浙江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大胆探索之余,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万物互联”的演进路径中,大部分浙江制造企业仍处于向自动化或智能化发力的方向,仍在打通“互联”的各个关节,要真正绘好工业互联网这幅工笔画,还需潜心向前,一步一个脚印。
【浙江新闻+】转型升级必须 用到工业互联
谭健荣
工业互联大家炒得很热、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但不少企业还有些困惑,主要是两大误区。
第一大误区是无用论。很多企业认为销售很好、经济很好,不用互联网、不用信息化,照样把产品卖出去。而现在制造企业下行压力很大,企业急于解决的问题是销售问题,认为工业互联网无用,如果留点余地的说法是用处不大,这是一种观点。
第二个误区是万能论。现在很多领导、很多专家、很多学者,也有一部分特别是互联网的公司,就把互联网技术认为是万能的,企业只要用了互联网就包治企业百病。有这个思维,因为思维比较单一化,就像以前说的吃绿豆好不好,营养价值很好,但是有些人把绿豆说成万能的,有什么毛病吃了绿豆都好了,包医百病。我既反对无用论也反对万能论,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无用论比较普遍,现在普及了就是万能论。
很多企业需要用到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我觉得这个非常好,首先要应用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用到这些技术都很好,但是不能替代制造企业产品实际技术的本身,也不能替代产品制造技术的本身,关键要把互联网技术跟产品实际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所以,我个人认为工业互联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提升,企业要提升、要转型升级必须用到工业互联,这个不可回避。
——节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健荣在2019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的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