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的一则新闻,在蓝色的支付宝界面内,居然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绿色的“微信转账功能!对于这样的跨平台转账模式,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惊叹。毕竟在人们的印象中,腾讯和阿里两大互联网巨头已经相爱相杀好多年了。
这个”互相转账“的新功能说不定是两家互联网公司走向互联互通的第一步,真的是这样吗?支付宝新推出的“微信转账”功能最近支付宝推出了一项新功能,据说可以依靠微信来实现互相转账。
有网友就好奇地试了下,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支付过程太过繁琐。简单来说,这种转账模式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点击支付宝界面的“微信转账”,然后输入对应的金额以及选择用户领取方式;第二步就是将二维码分享给对方;第三步则是等收款方扫码领取,在领取时系统还会发消息通知你。
透过细节不难看出,整个转账过程确实比较麻烦。
很多网友就问了,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在支付宝内转账,也省得在微信里面绕来绕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微信目前还不具备接受支付宝转账的功能。它无法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直接把钱从支付宝一键转到微信,而是需要发送一个类似于淘宝链接口令一样的二维码图片,然后再用对方的支付宝打开,才能实现转账。
而且这种转账类型还有单笔金额限制,最高不超过2000元。尤其是二维码转账,甚至不能超过200元,从中也可以看出支付宝微信转账的局限性。
很多网友就开始嘲讽了,这个功能“有点用处,但是不多”。
还有一部分网友则认为,这也许是腾讯、阿里两家互联网巨头走向互联互通的第一步,毕竟现在已经涉及到转账领域了,将来会不会在其他更深层次的领域展开合作?结局令人期待。一场单方面碾压的流量争夺战其实早在两年前,阿里、腾讯两家互联网巨头就曾在支付领域做过尝试。比如阿里旗下的考拉海购,就宣布支持微信支付。
开了这个先河后,饿了么、书旗、大麦等“阿里系”企业纷纷跟风,在开启微信支付的道路上撒丫子狂奔。而微信也在其聊天界面开放了浏览淘宝网页的权限,用户可以直接点进链接,就可以实现购物。这对于护城河极深的“腾讯系”来说,可谓是破天荒了。相比于“阿里系”,“腾讯系”在流量获取方面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毕竟整个“腾讯系”的流量都是闭环的,无论是微信还是其他app,只有互相认识的人才能建立联系。但“阿里系”不一样,淘宝这款app就不用说了,饿了么、闲鱼、优酷等哪一个不是开源体系?所以它们在流量获取方面堪称“龙卷风”。除了“阿里系”,另一个“流量席卷大师”就是字节跳动了。旗下的两款app,抖音和今日头条,都是属于开源模式的流量获取者。
只要你作品好,就有极高的曝光率,进而吸取更多粉丝,为广告植入和带货打下基础。至于腾讯系,仅有的一个开源app就是拼多多了,而且这款软件还需要微信好友砍一刀才能实现流量扩散。从技术层面来讲,“腾讯系”的流量获取方式远不如“阿里系”和字节跳动。所以说,互联网巨头之间的互联互通,“阿里系”心里是一万个愿意的,而腾讯则是抱着亦步亦趋的态度,逐步实现互联互通。
毕竟缺口一旦撕开,“阿里系”的app强势入侵,到时候“腾讯系”就只有贡献流量的份了,这种亏本生意我马化腾不干。未来的“互联互通大市场”因此,在互联互通的道路上,腾讯每走一步,都需要不断地观望,直到这些操作能够给自己创造收益,它才会一点点开放自己的权限。至于其它的互联网巨头,在这片互联网江湖里横扫千军之后,已经虹吸了大部分的流量,现在就看腾讯做出何种决策了。
只要腾讯的意愿是互联互通,届时几大巨头的资源就会紧紧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流量池。对于商家而言,依托这样的流量池,可以大大削减在各个平台之间的引流成本和获客成本,提高了商家的销售便利性。对于用户来说,各个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之后,可以降低信息的搜索成本。
利用一个平台就能实现多平台的商品浏览,并且还能在微信亲友的推荐下购买到心仪的产品。对于平台而言,这种互联互通的模式可以将亿万名用户的消费数据收集并统计出来,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建模,重点规划出用户的消费增长点和商家的整套供应链条。这样就能有效防止商家恶意竞争和用户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济危害,同时还能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各个平台的监管力度。
不然等某些平台做大,成为了一个垄断型巨头,到时候就不好控制了。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对有关企业时刻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自由、公平、繁荣的“互联互通大市场”。
结尾不过,有关互联互通这个概念,也有一点值得考虑,那就是用户的隐私数据需要得到保护,尤其是在支付领域。一旦这些数据被不法分子窃取,很可能会对用户的个人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都是有关平台需要注意的地方。对于新推出的支付宝—微信转账功能以及各大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你们怎么看?本账号所发布文章,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相关权益,请私信告知,所发布文章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