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人生分岔路口的偶然选择,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港中文。不速之客一九九七年,秋冬时分,位于中国科技大学西区教三楼最东面的信息处理中心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一位是中科大9406班的学生李学龙。
彼时他刚升大四,准备保研本校、正在找导师。他来到信息处理中心,希望提前跟着高年级的学生熟悉科研,然后加入时任中心主任的刘政凯教授门下研究图像处理。中科大的信息处理中心始建于1988年,隶属于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聚集了很多像李学龙一样的6系学生,被称为「IPCer」,研究氛围很活跃。
李学龙到中心后,里面有很多自己熟悉的面孔,但有一个人,穿着洋气,谈吐幽默,不是6系的学生,格外引起他的注意。
这个人,就是汤晓鸥。汤晓鸥当时,30岁左右的汤晓鸥刚结束七年留美求学生涯回国,还是一籍籍无名的青年学者。1997年香港回归,为吸引美国高材生来港工作,中国香港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汤晓鸥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找工作,就选择了去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但在入职之前,他想回自己的本科母校中科大看一看,于是回了一趟合肥,顺便访问了那时距他不远的信息处理中心。
中心主要研究视觉信息检索和模式识别,与汤晓鸥当时感兴趣的人脸识别方向有许多技术相通之处,于是汤晓鸥常去交流。
几次交流下来,汤晓鸥就结识了许多中科大6系的师弟师妹,李学龙也与之相识。李学龙是中心的活跃分子。虽然汤晓鸥在中科大读书时是在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不是6系的直属师兄,但访问期间李学龙也与他交流了许多。
访问结束后,汤晓鸥去港中文报到,李学龙则继续留在信息处理中心做研究。令许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次寻常的学术访问中,汤晓鸥与李学龙的相识会成为后来港中文计算机视觉迅速发展的起点。李学龙汤晓鸥在港中文入职的院系是信息工程系。他在MIT读博时开始接触机器视觉,还了解到了像人脸识别这样的前沿方向,毕业后也希望在这些领域深耕。
港中文的信息工程系由华裔科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琨所创,建系时的起家方向是通信,包括通信编码、光通信、无线通信等,至今该系仍是全世界通信领域的学术重镇。汤晓鸥刚开始当教职时,正赶上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出现了一个热门方向叫「多媒体」。在1997年左右,多媒体就跟今天的AI一样,是一个非常圈地的名词。通信基础设施建立后,大家也越来越关注通信中所传输的内容,例如图像。
当时图像处理是港中文信息工程系的短板,汤晓鸥希望把这块补起来,于是在2001年7月创立了「多媒体实验室」,主要研究系统性能与人脸识别。刚成立的MMLab实验室没有太多擅长图像处理的老师,只有一个叫做刘健庄的博士后与汤晓鸥搭档。汤晓鸥去港中文的那一年,他刚从港中文博士毕业,后来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研究,2000年又回到了港中文,如今在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那时汤晓鸥已经经历了一遍「青椒」的焦虑,在香港这个以粤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学生主要是香港学生的小岛,他缺人脉,缺经费,也缺学生,MMLab的成立几乎是孤注一掷。
但汤晓鸥决定赌一把。2001年,虽然香港的经济与文化繁荣,比内地的城市国际化,但香港三大高校最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后都是计划去美国深造,汤晓鸥纵有三寸不烂之舌,也招不到优秀的香港本土学生来读研。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邀请李学龙来访问。
李学龙欣然接受了汤晓鸥的邀请,到MMLab访问了半年。这次访问打开了李学龙的视野。在港中文,25岁的李学龙第一次知道CVPR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方向的一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知道每年全世界最优秀的视觉研究者都会去参会、近距离交流。
此前他们在中科大,只知道往国内的期刊投稿,对国际交流这件事是没有概念的。后来博士毕业,李学龙没有选择留在国内、而是先去英国高校任教,接触国际前沿的知识再回国,也有此次访问的影响。在英国,李学龙先后任教于阿尔斯特大学和伦敦大学,将认知计算引入信息领域,仅用4年时间就拿到了英国伦敦大学终身教职。到2009年作为第一批归国教授回国任教时,他已经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计算机科学家。
后来,凭借在视觉领域的成就,他也当选了2011年度IEEE Fellow和国家杰青,2020又年当选 ACM Fellow。如今,李学龙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AI人才,也承担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不过,在港中文视觉的这一篇上,更重要的是,李学龙结束访问、回到内地后,在他的分享与介绍下,中科大信息处理中心的许多学生都对汤晓鸥的实验室产生了兴趣,希望去香港读研,如王晓刚、陶大程、林达华、曹亮亮等等,结束了汤晓鸥招生难的窘境。
王晓刚与陶大程如果把时间拉回到2001年,像王晓刚这样的天才学生,选择到一个毫无名气、又初初成立的实验室去读书,其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中间,李学龙的搭线起到了重要作用。王晓刚来自中科大00班。那时能进中科大的已经是学霸,能进00班的更是学霸中的学霸:当时的教育分级化还没有那么严重,许多能上清北的学生都不去清北、而是选择去中科大,而能进00班的,一般都是每年各省报考中科大的前三名。
而且,王晓刚还是00班最出类拔萃的学生之一,在校期间获得过中科大学子梦寐以求的最高奖——郭沫若奖,奖金2000元。AI 圈另一位获此荣誉的中科大校友是邓力,全球第一个将深度学习在产业应用上成功落地的人。王晓刚李学龙在中科大信息处理中心读博,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很近。
王晓刚也在中心做研究,李学龙知道汤晓鸥想招一些优秀的学生去香港做研究,就推荐了王晓刚。同是中科大毕业的汤晓鸥一看,立刻判断出王晓刚的分量,很快动员了王晓刚加入当时才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