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尼日利亚、奥地利特派特约记者 姜宣 夏雪 陈天喆 柳玉鹏】编者的话:当美国人想挽救“重建更好世界”计划的时候,它的动静很大——拉上七国集团(G7)的几个伙伴,准备帮助价值观相同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总统拜登6月底在G7峰会上宣布,2027年前斥资6000亿美元发起“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PGII)。半个多月过去了,很多媒体依旧关注这一“宏大计划”,并断言其根本无法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成挑战。《环球时报》记者梳理相关信息,并通过对欧洲、非洲民众以及中国学者的访谈,了解到国际社会对西方这一“战略性计划”的真实看法。
拜登出席七国集团(G7)峰会 图源 视觉中国“美西方国家的项目最终都是镜花水月”
德国媒体无一例外将今年G7峰会公布的6000亿美元“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视作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直接竞争的一种表现。《亮点》周刊的文章对比说:G7的基建计划坚持“价值观外交”导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作为民主国家,我们必须联合起来”,颇有与中国进行制度性竞争的意味。从具体项目来看,目前美国只公布了安哥拉的太阳能项目、塞内加尔的国际疫苗生产设施、罗马尼亚的微型核反应堆开发等,但大部分项目仍在规划中,相比之下,已运行多年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截至今年4月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奥格斯堡汇报》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国与会官员的话说,“G7峰会经常公布一些宏伟的计划,但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就连很多美国媒体都直言,G7的基建计划赢不了中国。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近日刊文称,七国集团的这个计划不会在竞争中击败中国,而更糟糕的是,最终还是“将发展中国家留给中国”。原因是过去十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合作伙伴不仅心甘情愿、准备充分,而且有足够担当。而G7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按照G7的“严格标准”,非洲大陆没有多少国家有资格获得它们的投资。
俄罗斯《独立报》文章认为“西方要挑战丝绸之路并不容易”。正如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所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所说:“西方很难赶上中国的‘一带一路’,更不用说‘扼杀’它了。为让货物流通起来,中国专注于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桥梁、港口的建设。而欧美项目无法实现这样的目标,因为美国和欧盟现在都不是主要的商品生产国,他们的道路上根本没有东西可以运输。”此外,G7 需要给参与者的东西比中国给的更多才行,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在非洲国家中,中国已被视为履行义务的可靠伙伴。
“G7推出全球基建计划,能否抗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文章认为,虽然G7领导人在相关发言中没有直接提及中国,但很多人的表态都十分明确地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其他西方国家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表明态度。考虑到这种支持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基建计划,以往美西方国家也发起过多个,但最终都是“镜花水月”,因此,G7新的计划也不会达到制衡“一带一路”的效果。
全俄对外经贸学院世界与国民经济系教授贝利丘克认为,西方的全球基建计划已经迟到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内,中国与不同国家签署了许多协议,投入了大量资金,而美国试图制定计划,降低发展中国家政治领导层与中国合作的兴趣是徒劳的。
“不会有任何希望的地缘政治方案”
国际商业新闻机构“QUARTZ”7月13日刊文称,G7要在非洲追赶中国,但多位国际问题专家和权威智库却持不同看法。美国大学中东和亚洲项目主管约翰·卡拉布雷塞认为,不可否认,“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PGII)就是美国集中火力对抗中国的产物,反映出G7国家对中国的担忧,“虽然个别非洲国家领导人也有这种担忧,但随着受益者越来越多,这类声音已逐渐势弱”。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主管乌比质疑称:“美国的‘重建更好世界’已落空,那么作为替代和补充方案的PGII就能有所作为吗?更何况PGII有赖于多个国家的共同意愿和努力。”
“泛非网”12日以“非洲:新冷战中的援助力量”为题发表评论,批评西方国家未能信守承诺,难以破除在非“信任赤字”。文章说:“西方曾在半个多世纪前承诺将国民总收入0.7%用于发展对外援助,但目前美国却是G7国家中援助力度最差的一国,2021年其海外援助仅占国民总收入的0.18%。叙利亚难民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为大国削减援助找到借口,个别国家甚至‘做假账’,将难民安置与维和军事行动的成本都计入发展援助成本,看上去很‘慷慨大方’,但这些事实不断加重了西方国家在非洲的‘信任赤字’。”
“泛非网”文章还说,PGII希望利用公共资金撬动私营部门资金,其金融解决方案存在债务风险。更糟糕的是,西方长期无视发展中国家对实施公平有序的多边主权债务重组安排的呼吁,拒绝修复不公平贸易、税收和其他不利于贫穷国家的经贸规则。在此情况下,PGII难言能够在非洲减贫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相反可能给一些国家带来灾难。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融资国之一,对整个世界的贡献和重要性都不断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也对“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抱有信心,认为这一倡议能够更好地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发展。
“G7能否将中国赶出非洲?”《埃塞俄比亚报道者》刊文称,越来越多的非洲专家和官员认为,“PGII倡议表明西方最终决定尝试中国‘配方’,但其目的却是遏制中国‘一带一路’在非洲的影响力”。而且,PGII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必将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状况下,如何“筹钱”或许就是一个重大挑战。还有非洲国家媒体议论说,虽然PGII设计很美好,但各种条件、门槛、程序对非洲国家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阿布贾大学国际关系问题专家巴斯·奥希奥奈博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GII显然是一项地缘政治方案,不会有任何希望,因为它不是怀着对发展中国家的真诚关切去构思的。西方的投入不可能像中国承诺的那样。‘一带一路’倡议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运输状况,扩大贸易,获取更多外部投资,为全球减少贫困作出重要贡献。美国应停止将中国视为对手或‘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威胁’,而是要与其盟友多致力于现有的全球多边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想‘师华长技以制华’,搞美版‘一带一路’,聚焦基础设施,但它有三个软肋。一是无法通过基础设施带动产业发展,因为美国自己产业空心化了。基础设施本身不赚钱,实际上通过基建和互联互通打造产业集群,这是‘一带一路’成功的秘诀,也是‘要致富先修路’的改革开放逻辑,而中国具有全产业链,所以建设基础设施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二是美国为私人资本主义,不愿意投资基础设施,靠政府杠杆化撬动私人资本投资,又会制造泡沫。三是美国任何的倡议都‘以我为主,我要主导’,而且是高标准排他性的,并不尊重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可能真正的平等,做不到‘共商共建共享’,所以它是违反时代潮流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
“竞合关系”中,更要有“第三方合作”
在G7提出6000亿美元“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赵永升分别和多位熟识的法国政府官员、白领、农民和工人有过交流,总体的感觉是“法国人不太关注”。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原因是受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如何解决物价上涨、能源紧缺、经济增长减缓等问题才是法国人真正的“民生之忧”。另外,法国人认为这个由美国人挑头和主导的全球基建计划似乎和法国的干系并不大。
不过,赵永升也提醒说,对G7这个计划也不能严重低估,美国提出的6000亿美元投资数额应是经过仔细计算和缜密推理的。不管5 年后美国总统来自民主党还是共和党,G7的这一战略性计划还是可能会延续下去。
赵永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G7此次提出的全球基建计划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还是‘竞合关系’,即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他认为,从拜登、冯德莱恩等人讲话的措辞看,都带有“剑指中国”、展开竞争的火药味,但从G7基建计划的结构设计上不难看出,其已有意规避与中国的全领域竞争性,同时加强与中国的互补性。正如一些媒体关注到的,G7的基建计划以清洁能源、数字联通、性别平等、卫生系统四个优先领域为支柱,看上去是想“明智地避免在中国优势领域直接竞争”。当然,中国在上述四个领域的很多方面现在也处于领先地位,只不过,“一带一路”在G7国家看来更侧重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铁、高速公路等项目。
在法国和一些非洲国家生活与工作多年的赵永升表示,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在亚非拉国家进行项目上的“第三方合作”,其实已践行多年。除极个别关乎美国国家安全的项目之外,很多领域美国也无法加以干预,这一点也体现在中法两国在非洲一些项目的合作中。如在北非和中西部非洲多国,中法两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工程监理领域进行“第三方合作”。
今年3月,德方宣布将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其中对华关系将是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法兰克福和平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帕斯卡·阿布认为,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将“一带一路”作为处理对华关系的重要内容,尽管德国政界长期以来将“一带一路”视作对德国安全利益的威胁,但学术界正在仔细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并建议政府有选择性地与中国合作。阿布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非洲的部分项目与德国的安全利益重叠,上述地区的稳定与德国的经济安全利益直接相关。他认为,“一带一路”能很好地为政治不稳定国家提供发展动力和帮助一些国家进行重建,但在与当地政府打交道和化解地区冲突等领域,中国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德国的发展合作经验,补上自己的短板。这些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声音,也是期待西方国家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多与中国展开“第三方合作”的理性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