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盖世汽车CEO、盖世汽车资讯部总编 周晓莺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蔡书红在智能化、电动化等浪潮下,汽车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行业玩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疫情和缺芯等问题更是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尽管挑战重重,伟世通的市场表现持续优异,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实现逆势增长。
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不仅净利润和营收实现了大幅增长,并且赢得了超过30亿美元的新业务。
拥有全球性布局和资源是伟世通依然实现连续增长的原因之一。伟世通中国区总裁韦巍日前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为了应对“缺芯少屏”的行业局势,伟世通成立了全球分料小组,旨在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最大化内部协同效应,将重心放在“开源”上,避免内卷。“我们的CEO都笑称自己是全球第一追料员,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跟各大芯片公司交流。
”盖世汽车CEO、盖世汽车资讯部总编周晓莺与伟世通中国区总裁韦巍对于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趋势,紧随行业趋势及时做出预判是伟世通维持市场竞争力的一大利器。
韦巍指出,“电子行业有个特点,就是每隔两三年就会有新技术冒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去选择哪个是好的方向,哪个是对的方向。选择对了,今后三年会相对发展比较好一些;选择错了,可能就要沉寂两三年。”因此,伟世通会进行前沿技术的预研,结合全球资源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并进行长期投资。
比如,伟世通8155座舱域控制器就是一次正确的选择。据悉,早在2012年,伟世通就开始研发座舱域控制器,而现在伟世通座舱域控制器的出货量已经全球第一。
韦巍表示,伟世通最早提出座舱域控制器的概念,并且与客户携手推进产品的研发,目前正往第四代技术发展。
虽然现在座舱域控制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品了,但是“这都是因为我们两三年前做的决定正确”。为了做出正确的趋势预判,伟世通会进行多维度、高频率的沟通。目前,汽车行业正在从整车电子电器架构向整车计算平台演进,芯片的算力将决定产品的能力。
因此,伟世通会定期跟主要芯片公司做技术沟通,了解芯片公司未来的研发方向。同时,伟世通还与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商有着密切的沟通,收集数据和客户需求,并与芯片供应商的产品能力相结合,开发出满足市场要求的创新产品。在电动化领域,伟世通也在进行深入的产品布局。伟世通预计,电动汽车市场将在未来15年迅速扩张,而无线BMS系统解决方案可以创造巨大商机。
伟世通研发的无线BMS系统正迅速产生技术差距并引发市场变化,也是再一次预判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大幅投资。在寻找未来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除了市场规模和生产成本等传统优势之外,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更能助推企业研发创新产品。
因此,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在中国进行创新研发,并将技术成果反向推广到全球市场。韦巍指出,中国的年轻消费者对智能交互的要求完全领先于其他国家。为了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研发布局和技术研发实力,伟世通亚太最新技术中心选择落地武汉。据了解,武汉技术中心将开发尖端产品,支持由中国主导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
图片来源:伟世通当然,在行业大变革的背景下,想要在新赛道获得一席之地,人才是制胜的关键。韦巍在采访中坦称,作为伟世通中国区业务的负责人,其最大的挑战在于怎样把优秀的人才团结起来,以共同达成企业愿景。对于伟世通未来三年的预期,韦巍表示,“希望我们的团队今后三年能够延续稳步前进的态势。
我们并不指望业务上会有一种跨越式的发展,但是我们需要在技术上有跨越发展,保持领先的地位,能够不断地创造、引入或者输出新技术给到汽车行业。”在采访中,韦巍再次强调了伟世通对中国市场的支持和承诺。那么,伟世通对于中国市场有着怎样的预期?如何应对客户“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在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伟世通能够提供怎样的服务?在盖世汽车最新一期C Talk高端访谈中,韦巍均一一解答。
以下为访谈实录:周晓莺: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伟世通的武汉新技术中心。这一期我们C Talk非常荣幸地采访到伟世通中国区总裁韦巍总,欢迎您。韦巍:谢谢周总。行业浪潮下的转型周晓莺: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已经席卷汽车行业多年,对于产业的变革是极其深远的。
虽然总量是微增,但其实现在的汽车产品和原来的汽车产品已经完全不一样。所以,伟世通也在浪潮里面做了很大的转型。韦巍:对,确实这样。
先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伟世通。伟世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司,脱胎于福特汽车公司。一路转型过来,甚至经过涅槃重生,我们最终聚焦在汽车电子。最初,我们擅长的是仪表,客户当时是冲着伟世通的仪表业务而来。
接着从机械仪表转型到新型的电子仪表或者数字仪表,并逐步从世界第二位进入到第一位,并列第一位或者单独第一位。正是基于硬件、软件以及安全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发展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其它业务,同时也帮助我们建立了在全球以及在中国相对领先的地位。除了开始的仪表业务之外,这两年我们也在大力发展座舱域控制器的概念。
在这一技术领域,我们其实是提倡者。我们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当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