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1980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现居北京,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
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
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春节年味愈浓。
祭完灶,扫完尘,沐完浴,理完发。写春联、贴福字、包饺子,大江南北全民庆祝。春节,是为农历新年,在我们国家,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节日了。
然而,号称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这个名称诞生不过百年而已。春节本名为“元旦”在中国古代,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本来是叫“元旦”。对,就是阳历新年的那个元旦。而现在的公元纪年,在民国以前基本就没有概念,更别说什么情人节圣诞节了。
那时以“干支纪年”,再与皇帝年号相结合,甚至有的人都没听说过还有所谓的阳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次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建立。为使新国家与国际接轨,改用公元纪年,以阳历的1月1日为岁首,倡导大家要以这一天为国家最隆重的节日,不要再过农历新年“元旦”了。可是老百姓们不买账,认可度几乎没有。
曾有民国对联这样写:男女平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也难怪,“元旦”一词虽最早记载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3000多年了。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那才是一年的真正开始,哪能说不过就不过。
新政府觉得这样不成,大家不是热衷“元旦”吗,好了,把阳历1月1号改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起了个生疏的名字春节,意为春天的节日。就这样,元旦和春节才变成现在的样子。虽然元旦的时间有了变化,可那个过了几千年的农历年,在人们心中还是无比的重要,老元旦不比从前,新春节却一如既往地隆重。
故事刚刚开始。马上又到春节了,要说这些年来,生活节奏加快,年味多少有些淡,到了春节似乎只剩下一张能吃的嘴。还记得小时候那些有趣的过年仪式吗?当然,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其中有三种,很是讲究,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大家看看,你的家乡是否有这样的传统。
那就讲一讲因古人遗留,而至今依存的过年“不解”习俗。大年夜烧纸到底为哪般年三十晚上去坟地烧纸,说是请祖宗和过世亲人回家过年,这是北方诸多老一辈人的习俗。恐怕年轻人理解不了,可很多地区真就这样。中国人崇拜祖先,年夜饭时,都要挂上祖宗画像,打开传世家谱,先拜祖,再进餐。
然而这除夕夜烧纸,原本却不是真正为了祭祖。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奇葩的大臣名叫东方朔。对的,就是电视剧《大汉天子》中由陈道明演的那个半人半仙的传奇人物。
历史上的东方朔却与此有很大差异,他言行多有不解,处事异于常人,还称自己是天外来客、大隐于朝。东方朔一直担任皇帝侍从,官儿不大,俸禄不高。汉武帝总是把他当俳优看待,但也经常赏赐一些丝绸钱粮,他把这些财物都积攒起来,等到每年除夕之时,拿出其中一半,摆下最丰盛的饭食来款待自己的妻子。这年夜饭,虽没有龙肝凤髓,也堪比宫廷国宴,别说普通百姓家,纵然王公大臣也未必吃的起。
这做妻子的平日里从未过如此场景,自然是万分高兴,夫妻共饮,一醉方休。真是绝世好丈夫啊。可谁又知晓,一觉醒来,除夕刚过,新年伊始,东方朔一纸休书,让老婆永久的回娘家了。
然后他拿出另一半的存款,全部用来娶下一任妻子。对,年初一上午办离婚,下午就办喜事。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