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中国最大物业公司的创新,会成为全行业的灯塔吗

核心提示今天跟大家聊聊资本市场的明星上市公司——万物云。这篇文章可能有点偏理科,比较抽象,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写。万物云之所以备受行业关注,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规模大。它是万科的亲生子,是中国物业管理领域开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公司;第二,它在

今天跟大家聊聊资本市场的明星上市公司——万物云。这篇文章可能有点偏理科,比较抽象,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写。

万物云之所以备受行业关注,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规模大。它是万科的亲生子,是中国物业管理领域开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公司;

第二,它在探索的一些新业务模式,很可能是行业未来转型的灯塔,大家寄予了很高期望。

最近我通读了关于万物云的各种研究报告,我的理解是:

万物云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传统物业公司,它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

这里我撇开住宅和商业资产的物业管理这些传统的赛道不看,聚焦看看万物云庞大业务结构里的一个最大的创新点,那就是“万物云街道”模式,他们叫做蝶城。

“万物云街道”最大的特色就是走出了传统的小区物业,突破了以项目为单元的空间壁垒,把服务的落脚点集中在城市街道,重新构建一种协同运营服务,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并创造一些新商业机遇。

这个概念很抽象,我来尝试解释一下这种服务网络的具体操作模式。

他们每拿到一个项目,都会做下面几个步骤的工作:

第1步,在锁定了目标街道之后,他们会想办法多收购这里的各种物业服务项目,尽可能增加在这个目标街道的服务浓度。

万物云在招股说明书上,造的这个“增加服务浓度”的概念,又是个新词汇,理解这个词汇,我也想了好久,大致意思就是为目标客户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服务的意思吧。

我们看上图,就是万物云的在一个服务网点。

第2步,对目标街道的基础设施进行技术化投资改造,铺设物联网感知层的智能设备。具体做法包括引入操作系统、各种传感设备、无人值守人行门禁系统、清洁设备等很多方面, 让有千万数量级的无线传感器等智能硬件产生的粒化数据和一个云上系统连接,也就是把未来能够提高运营效率的各种硬件智能设备和服务设施提前布局好。

通过这种铺设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系统与算法对空间中各类设施设备进行「24x7」的监控,在大幅减少反应时间的同时,保障了服务质量。

有了这样的基于摄像头等传感设备和线上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基础分析,就可以对各种现场进行不间断监测,并自动生成应急工单。针对复杂场景和环境,这种云端的AI可以进行算法能力的训练和进行全场景的覆盖。

到现在,这种云端的AI已完成了11种算法的训练,如识别汽车在小区空间中的违规占道问题和区域垃圾识别及满溢问题等。

我拿万物云在厦门鼓浪屿的做的项目为例,说说具体都做哪些事,这个比较直观些。

万物云城通过竞标,接到鼓浪屿的综合物业管理的业务后,开始对岛上房屋、设施及乔木进行地毯式排查和登记,使得每个区域都有网格,每个设施都有二维码,每个资产都有电子档案,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个ID。

比如下面这张图,就是工作人员对岛上100多个果皮箱都安装了传感器,当垃圾量达到2/3时,系统就会提醒就近环卫工人进行清运,同时可以通过运行数据合理调整果皮箱的分布和环卫工人的排布。这就是所谓的智能管理。

第3步,根据物业管理需求,寻找并锁定合作机构,包括分包商和工人,为接下来的具体管理工作做准备。

第4步,搭建数字化小区服务平台,并搭建远程工单和任务调度平台,协调和调动目标街道区域内的人员,从而形成高效、技术先进的在线服务网络。

最后,形成这里的空间云服务,产品功能包括:云巡检、云维保、云调度、云客服和云通行。

以云巡检为例,通过无线传感器覆盖,已实现对各类设备及设施不间断的实时巡检,大大减少了巡检的人员需求和工作量,并降低了一线的执行风险。

这些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后,按在管项目为驻点及员工20至30分钟可达为半径构建新的服务圈,通过人员共享和快速响应的举措,为街道内的所有空间提供混合服务。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从长远来看,在管街道的综合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都会节省下来,省下来的成本就是企业利润。而同时也能拓展出新的业务模式,存量住宅的装修改造的美居类业务就是已经可以触达的业务领域。

那么,这样的模式有没有落地案例呢?它到底能为客户带来怎样的切实经济利益?

大家来看这个反复被用来举例的案例。

深圳坂田街道,是一个拥有约6.3万户家庭的街区。在这里,万物云的物业本身就管理着11个住宅物业服务项目及7个商业、写字楼和社区资产,共服务2.3万户家庭,占到了坂田街道家庭总户数的36.1%。也就是说,这里本来就是一个万物云物业服务浓度很高的街道。

接下来,为了升级成“万物云街道”,他们又追加投资了1900万元,在这里铺设了智能化的基础智能设备。

然后,他们通过对智能化物业设施的供应链资源整合,形成业务工单化,再推进服务人员共享管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万物云通过这种共享智能设备和线上系统,替代了65个保安岗位及53个清洁工岗位,总共每年可以节约500万的成本。

以电梯检修为例,此前需要人工每两周定期实地查看并签字,但如果把相关设备信息采集连接到后台,就可以实时反映电梯运行状态,将检查降低到1月/次。

同时呢,结合这个服务网点,他们还拓展了家庭装修、美居服务,月均合同额在今年第一季度可以达到110万元。

因此,最新的运营收入数据时,在2022年上半年,坂田万物云街道获得的与小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相关的收入为人民币6530万元。

看明白了这个基本的业务模型之后,万物云的野心可不是做一个,而是要做几百几千个!

我看到新闻,万物云与研究机构合作,根据人口经济指标、建筑物新旧以及互联网POI等多项指标,在中国100个经济活跃城市,筛选出3402条高价值街道。在半径三公里内,服务范围介乎3000户~1万户家庭,这些作为未来首期扩张目标。

不仅有目标,还有资本的助力。

从万物云港股上市披露的募资用途看,约有19.8亿港元将用于为万物云街道提供资金,这其中仅5%用于收购住宅物业公司,其他大部分资金都将用于技术部署以及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约14.1亿港元将用于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开发方面。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业务有没有可复制性呢?我倒是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点:

首先,我们不能分开来独立看“万物云街道”。

这种“蝶城模式”是在整个万物云的大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下进行的,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或者独立的业务板块做的创新尝试。万物云所需要用到的设备和物联网系统,都是庞大的技术体系,而这些系统都是集团重要的业务单元,他们本身也可以独立接业务。

其次,从本质上看,这就是用技术替代人工。

通过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系统结合的做法,提高了物业管理服务的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和物业管理损耗,这种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理论上是可以向社会上广泛推广的。这个业务相当于在一个新的蓝海市场,重新做一遍。

第三,这种创新业务,有什么难度和风险呢?

我认为第一个难度可能是项目的拓展难度。商业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业务一旦交易成本很高,就很难快速大规模复制。

在这里,我比较担心的是如何增加一个社区的服务浓度的问题?

万物云如果是通过收购住宅小区、商业设施和公共物业的方式,这种物业管理权容易被收购的吗?如果之前是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单位真的入不敷出,那肯定已经不存在物业服务了。如果是政府的物业,那就只能是政府贴补。如果原有的利润丰厚,那么通常不会愿意交出管理权。因此,从存量竞争对手那里去获得管理权,难度估计不小,代价估计不菲。

第二个问题是项目开展前,前期需要投入,这是个前期需要消耗现金流的商业模型,因此实现回报需要有一定的投资回收期。在建成一个良性的资金循环业务模块之前,公司需要带资入场,进行收并购,同时也需要进行一定强度的智能设备设施的投资,直到第三个阶段开始正常运转和获得美居等增值服务收入之后,才能开始兑现利润。

从广发证券做的收支模型来看,一个蝶城项目,从投入到产出需要经历外拓、收购、铺设基础设施等不同类型投入,然后才能产生物业管理收入和存量房翻修和美居收入等收入来源。而这个现金流回正的投资回收期需要9年。当然这是源自收入内容仅是目前已经实现收益的这几种业务门类,没有新增的收入门类。

第四,这种业务会不会有爆发性增长呢?

目前我看还很难说。

本质上看,以一个“万物云街区”为单元的业务模式,还是以收管理费和增值服务费为主模式。而且业务拓展起来也需要逐个街道、逐个管理单元的去谈判。理论上看,可以有几千个项目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会不会是指数型增长?还是一种线性增长?目前观察,要形成指数型增长,还是有难度。而且现在每个街道的独立单元还是单兵作战为主,网络协同带来的收入爆炸的效应目前没有看到太大的可能性。

不过由于这还是一项创新业务,未来大规模铺开后,会不会形成一种目前难以预见的协同效应?会不会进一步衍生出新型的收费服务内容,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

总结一下,万物云的蝶城模式,让我看到了一种打开小区围墙,走向城市街道的一种大规模万物互联的未来城市生活景象。这种生活景象能衍生出怎样的新型的价值和服务,考虑到未来智能机器人的普及,可能因此会衍生出很多新型的智能化场景。

这也许就是未来最新一代的城市街区的新平台、新基建设施了。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