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溪编辑:余快2015年,国家智能制造2025发布,吹响了工业智能化低沉的号角。概念风起,资本涌动。
中国机器人时代滚滚而来,大批创业公司在这个阶段成立,中国机器人创业进入草莽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时代都有开拓、冲锋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技术与经验,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汇聚到工业机器人领域,在这片工业之国上,踩出深深浅浅的脚印,试图用科技改变老旧的行业,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精神内核,见证行业风起云涌,让更加璀璨。雷峰网梳理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部分玩家和他们的创业故事。
未来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刘云辉1985年刘云辉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次年就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求学6年间,刘云辉相继获得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机械工程系工程硕士学位和日本东京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因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突出,毕业后加入日本国立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成为当时日本首批外国公务员。三年后,刘云辉放弃日本高薪,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就任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教授、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所长。
刘云辉作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机器视觉与高速高清成像系统领域知名专家,领团队研究医疗和工业机器人。期间,在机器人抓取理论、机器人定位、自适应控制、机器人视觉反馈控制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2016年,刘云辉带领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团队创业,成立了未来机器人。
未来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李陆洋、方牧、鲁豫杰均在机器人领域具备超10年的研发和管理经验。这个专注于视觉工业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团队,通过将视觉控制、感知与5G技术融入工业车辆,致力为仓储物流领域的装卸、存取、室外分拨等环节。未来机器人成立后发展迅猛。
2021年,未来机器人实现全年营收增长10倍以上。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CEO:邵天兰邵天兰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在清华期间,他就时常翘课去泡实验室、参加科技竞赛。在清华期间,听着先辈造原子弹的故事中度过。
毕业后出于对机器人浓厚的兴趣,前往工业机器人技术重镇德国慕尼黑工工业大学求学,在德国求学期间,邵天兰在德国知名协作机器人公司工作了三年半,完整参与了协作机器人从设计到诞生的全过程。在邵天兰看来,作为资深程序员,追求炫酷而实用的硬核技术——没有比机器人更合心意的东西了。2016年,AI在棋局上大放异彩,也撩动了邵天兰的心,硕士毕业的那个夏天,他拒绝了硅谷多家知名企业的offer,与付翱、丁有爽两位清华校友创立了回国创立了梅卡曼德。邵天兰擅长软件、算法,拥有德国先进行业经验。
付翱是清华精仪系的本、硕毕业生,精通机电一体化,毕业后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首ABB的工作。丁有爽博士,先后就读于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的顶级院校哈工大、清华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在这些国内外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的顶级院校。梅卡曼德在不到四年时间内获得七轮融资。海柔创新创始人&CEO:陈宇奇海柔创新创始人兼CEO陈宇奇,本科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电子系,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机器人专业。
在创立海柔创新之前,陈宇奇已经在香港创立过一家专注 EOM Bias Controller的开发和销售的公司,研发产品体积最小且性能优先,行业排全球第一。2015年,陈宇奇陪同经营快递的朋友考察北京周边仓库项目时,发现大多数仓库依靠人力,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陈宇奇创业的准则,是“帮助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在充分调研后,确定了仓储机器人创业的念头。
那一年的CeMAT上,26岁的陈宇奇更是在多层穿梭车和箱式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看到移动机器人的巨大市场。陈宇奇项目启动的种子轮投资,来自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参与发起的XBOTPARK基金,初始资金支持下,陈宇奇团队只用了近半年时间,就捣鼓出了样机,即后续海柔创新“库宝”的原型。在有了样机、天使轮融资到位后,2016年,陈宇奇才正式创立了海柔创新。
业务快速扩展之下,海柔创新以“全世界最好的机器人公司”为目标。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榜》,海柔创新最新估值已达100亿,成为我国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极智嘉创始人&CEO:郑勇郑勇拥有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和德国亚琛大学工业工程双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ABB集团和圣戈班从事供应链管理工作,负责中国重点生产基地从工程到质量控制和物流的整体运作,期间积累了十余年的物流认知。
之后郑勇加入了投资基金公司新天域资本,开始关注机器人自动化投资,2014年,发现亚马逊在全面推广机器人,原本他想寻找的物流机器人公司投资,但当时国内合适的企业寥寥。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在供应链领域工作经历,工业机器人上的丰富项目经验,他清楚物流机器人将带来的巨大价值。郑勇判断,物流一定是AI和机器人技术最先落地的重要场景。
于是找到清华计算机博士李洪波,又拉来另外两位创始合伙人刘凯和陈曦,在清华计算机系FIT楼的地下室研发了一年。 2015年7月,产品原型基本完成,郑勇从投资公司离职,成立了智能物流机器人公司——极智嘉。极智嘉内部曾就“做一家智慧物流的公司,还是做一家机器人公司”有过讨论,最终选择的是机器人赛道。郑勇也从投资机构高管,转换身份,成为AI机器人企业创始人。
场景上,极智嘉从汽车和电子场景入手,并向锂电、光伏行业进攻。汽车是最大体量的制造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电子行业近年市场空间快速增长,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短,灵活性要求高,锂电、光伏行业需求突飞猛进,每年翻两三倍的增长。2017年,郑勇在调研后发现欧、美、日等国人工成本逐渐增长,海外市场对物流机器人的巨大市场需求。
极智嘉开始扬帆出海,大力进攻海外市场。目前极智嘉中国大陆的业务占40%左右,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