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互联网”的导向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困境有哪些

核心提示引言在“工业互联网”的导向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困境有哪些?总的来说,囿于产业数字化的复杂程度较高,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且转型实施难度较大,我国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发展速度较慢,未形成完善的智能化制造业网络体系。制造业产业

引言

在“工业互联网”的导向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困境有哪些?总的来说,囿于产业数字化的复杂程度较高,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且转型实施难度较大,我国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发展速度较慢,未形成完善的智能化制造业网络体系。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外加政策支持力度达不到工业4.0要求,不足以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进程,致使我国制造业企业目前大部分还处于工业3.0甚至2.0的阶段,传统制造业占比仍较高,高新技术制造业等一些新兴产业只是崭露头角,还未占据主导地位。

在工业互联网导向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一个行业保持前进动力的“不二法宝”。虽然当前阶段,我国的工业互联网不断地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在促进制造业科研创新水平上缺乏动力支持,未建成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在支撑制造业智能化的进程中,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上还是捉襟见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高,长期受制于外部技术,缺乏品牌效应和自主产权技术,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从“加工工厂”到“技术大国”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微观角度上,我国制造行业企业多为外国中高端市场实施代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生产模式为“两头在外”——原材料进口和出口销售、“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

在工业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制造业内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会被放大数倍,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经济的新形态代表,使除先进科技制造业企业外的传统未转型制造业企业表现出自身创造力不足的弊端,无法与工业互联网紧密有效结合,很难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顺利转型升级。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核心技术还未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面临“卡脖子”、“掉链子”等问题,在我国制造业攀升价值链的进程中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IT&OT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IT与OT人才融合发展形成的信息技术与操作技术复合型人才是制造业加速智能化制造,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我国现阶段缺乏既懂制造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

一方面,在我国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智能制造业岗位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使得IT&OT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匹配程度欠佳,工业互联网的提供方和应用方的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远小于其需求量,两产业间人才双向流动不足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并未有成熟完备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系统,培养IT&OT复合型人才存在一定困难。

高校在培养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会面临缺乏课程、教材、师资及专业的实践基地等困难,人才培养过程道路坎坷。

且由于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低,现有的学历及职业教育体系很难满足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对工业互联网导向下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造成一定的影响。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门槛高工业互联网作为支撑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抓手,相对消费互联网所涉及的生产设备种类更多样化、产业链条更长,且技术要求较高。工业互联网掀起新一波全球化商业浪潮,服务对象不再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而转向企业,数字技术与实体工业相结合连接人、机、物,使互联网“脱虚向实”实现结构性转变。

工业互联网整合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于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除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外,还连接了制造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机器、设备、生产流程等可以汇聚到的任何可支配资源,这意味着工业互联网对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保密性的要求更高,所以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相融合时会较之前与消费互联网融合的成本和门槛高。工业互联网所适配的软件具有专一性和特殊性,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现有设备情况而进行调节定制,而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尤其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过低。由于制造业行业的生产流程差异性的特征,在应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和解决路径都不相同,高度个性化的特征导致即使是相近企业的工业互联网方案也不能照葫芦画瓢,需要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探索适合自己企业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道路。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一些中小微企业尽管其对接工业互联网的需求旺盛,但由于其基础信息水平不足、资金和人力匮乏而盲目跟风,不结合实际情况地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使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发展的潜力下降,甚至使一些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丧失国际竞争力。

未形成“互联网+制造业”的产业生态圈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实力不突出,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这就使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的拉动力不够大,我国工业和互联网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局面。长期看来,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会为两产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企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并不是件易事。尽管顺应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孕育了诸如航天科工、用友、浪潮、海尔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并引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向现代高科技制造转型升级,但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刚踏入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之路,甚至有些制造业企业还未有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的迹象。我国大多数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工业互联网甚至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并不全面和深刻,甚至对互联网还未达到熟练应用,在短时间内看不到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外加既懂工业互联网又懂制造业的技术人才短缺,致使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制造业产业中的渗透率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总结分析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公布的关于制造业的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智能化机器人产量增长值呈现较好地走势。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开始向高科技新领域进军,但由于互联网企业直接进入制造业领域存在一定的壁垒,在向生产领域转移的路上并不一帆风顺,多是凭借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介质与制造业企业协作,这会对构建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产业融合生态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另外,全国各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会受到各个地区行业结构的影响,多数工业互联网融合运营只注重表面,而未从实质上突破现有的产业生态圈,很难形成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制造业内在生产流程和运营模式[33],进而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互联网+制造业”的产业生态圈,导致制造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不足。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