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不断进入传统领域,其“跨界”现象有哪些

核心提示面对现实中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新商业模式,互联网企业不断进入传统领域的“跨界”行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下的传统企业转型,在效用视角下显得更加清晰而简洁。此处结合案例考察。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现象。互联网跨界进入传统领域的进程从2012

面对现实中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新商业模式,互联网企业不断进入传统领域的“跨界”行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下的传统企业转型,在效用视角下显得更加清晰而简洁。此处结合案例考察。

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现象。

互联网跨界进入传统领域的进程从2012年开始初现端倪,产业界代表人士于扬、马化腾等在2012013年的多个场合提出“互联网+”的概念。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施“互联网+”战略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措施,在政策层面加快这一进程。“互联网+”的实践在此后几年频频发生。

阿里巴巴推出的生鲜电商品牌“盒马鲜生”,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跨界进入零售生鲜领域。

而更早的成功跨界是由支付宝为基础构建的蚂蚁金服集团,在阿里系电商网络的交易数据支持下,蚂蚁金服可以整合电商平台的商家和用户行为数据、商品分享数据、商品热度指数等非传统数据建模,可以更加精准和全面地掌握和使用销售流水、付款账期等数据,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做到的领域为小微企业进行风险定价,从而拓展了金融市场的边界。在政府和资本的推动下,众多有互联网背景的创业企业选择了用互联网的方式进入传统行业,“互联网+出行”的滴滴出行、“互联网+教育”的英语流利说、“互联网+体育”的KEEP等,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以上案例中,原本在提供电商平台服务的阿里,进入线下生鲜领域,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实物产品,进入金融领域,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体现出从在网络效用之外增加基础效用的趋势,两者在总效用中的构成比例逐渐接近。

本案例中的生鲜售卖和金融服务与该行业的传统企业不同,在网络连接生成数据基础之上,更加精准和贴近需求的升级。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个趋势是有更多的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互联网+”的转型,以及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效率并构建新商业模式。

这个趋势稍晚于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产业的跨界,但近年来成为产业融合的主要推动力量。

链家地产是一个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升级的案例。地产中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行业,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关联产业,地产中介市场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和价格参与竞争。链家地产利用2008年开始便有意识积累的房产数据建立了行业内最高质量的真实房源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房地产线上交易平台,结合链家已有的线下门店,链家地产成为一个既具备线下传统服务网点和手段,又提供线上交易功能的行业O2O平台。

2018年链家又再进一步推出了针对中小型中介的房地产B2C平台贝壳网,进一步整合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目前成为国内房地产中介领域龙头企业。链家从传统向“互联网+”转型的关键一步,是利用了自身积累的真实房源数据构建了交易平台,抓住了该领域双边平台的卖方,解决了双边平台“鸡蛋相生”的启动问题。传统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智能制造,这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重塑原有制造过程,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的产业升级方向,红领集团是此种转型的一个案例。转型前的红领集团是一家典型的传统成衣制作企业,该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构建了顾客个性定制平台和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对制造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制造流程再造,形成能了适应定制和小规模生产的智能制造技术。

网络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分析企业信息化与网络型企业。由于网络型企业建立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之上,已经在传统企业中实施多年的企业信息化进程与之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却有重大区别。厘清这种区别恰好是理解网络型企业商业模式的一把钥匙。宏观上的“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化对制造业生产和管理模式带来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涵盖企业内外所有资源的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灵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生产等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产生,信息技术是实现“精简一灵捷一柔性”生产系统的关键,从而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高企业效益。

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信息化的认识。企业信息化与网络型企业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相同点是在技术上都需要互联网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在技术应用水平上存在高低之分;在大多数时候,“信息化”是企业“网络化”的技术前提,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和必要条件;发现并构建新的“连接”和“关系”并创造价值是网络型企业最重要特点,以及与狭义“信息化”的区别所在。如果在这种新的连接之上构建起商业模式,并成功启动和利用了网络效应,一般而言,这类企业都将迅速成长,成为某一领域最具价值的企业。

事实上,近年来最成功的跨界企业、转型企业正是构建了新的连接,创造了网络效用而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价值,并且利用了网络效应获得快速增长。网络型企业并购行为分析。自2000年以来,科技型企业的并购大大增加,Pablo&Javidan研究发现,在网络经济中并购已成为提高市场份额、竞争力并增强公司绩效的商业结构中最重要的战略。

Buxmannetal对49个行业的比较表明,高科技行业的并购交易数量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所有其他行业。我们通过互联网投融资数据分析平台,整理了国内2012年至2020年商业模式具有网络效应的几个行业的并购和战略投资事件,可以看到,尽管这一数据并未完全囊括所有,但也可直观感受到国内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内并购事件数量的增多。在高科技公司的并购行为上,除传统的并购动因之外,一般认为知识和技术对其保持和提升竞争力、增强组织能力、维持企业绩效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故高科技企业有通过并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动机。

针对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绩效研究发现,知识转移有助于企业更加游刃有余地在全球范围内运作业务,知识产生和转移能力可以在国际上提供竞争优势,全球市场中生存的机会与所转让知识的价值直接相关。Yametal认为,知识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结合是收购的主要驱动力。他发现研发费用较少的公司更有可能成为收购方公司,而研发投入较大的公司很可能在收购业务中被收购。无论规模大小,企业都可以通过并购来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在结果上,知识被收购公司吸收,具有提升公司技术能力和整体绩效的作用。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资本推动的并购浪潮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并购,科技企业的并购的确呈现了一种“扎堆”的现象,Toxvaerd用企业并购之间的战略交互影响来解释兼并浪潮的形成,当很多意向并购的企业在共同争抢一个并购目标时,由于稀缺性,所有公司会同时采取抢先兼并策略,从而形成兼并浪潮。网络型企业是资本追逐的热点,资本推动的并购普遍存在,绝大多数网络型企业也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知识的整合和转移必然是网络型企业的动因之一。

但在所强调的视角下,网络型企业的关键是在于构建连接和创造网络效用,网络型企业的并购行为有其自身的逻辑。企业如果构建了一种商业模式,可以合理预见企业的发展策略会体现出与这种商业模式相适应的特征,同时这种商业模式也会促使企业选择某些策略以充分发挥这类商业模式的优势。对于网络型企业来说,网络效应正是影响企业行为特征的重要变量,在并购这一企业行为上也是如此。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