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电影版《小王子》,看到商人的星球那一段时,忽然觉得明白了一点什么。小时候听到这段时,并不理解那个商人为什么坚信通过数星星就可以占有星星。
现在自己作为成年人,看过很多商业现象并身处其中后,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商业理解的精道 —— 成功的商人,就是比别人更懂得抢先把有价值的东西算到自己的账本上。
商业的本质与必然趋势商业的本质是在市场交换中逐利,而市场交换的基础是物权和人们的需求。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相比,商业上变化的根本动因就是物权分配方式的变化和人们需求的变化。KK在新书《必然》中提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制造的物品越来越多,每个个体都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不完的东西,一切都开始显得过剩。
与20年前相比,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多的食物、衣服、电器、家具、房子……工业发展和消费主义带来了物质生活的过剩,人们需求已经开始慢慢从物质向着精神转变:社交、旅行、读书、电影、音乐、文化、知识、艺术……“大”城市有着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就是可以让你获得一次公平的机会,一次让人生过的不一样的机会。
不管你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在这里都能找到一群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会给一颗不安定的心无限的可能、正是这种未知的充满诱惑和威胁的可能性,吸引着更多和我一样的人来到这里,将青春挥霍在这里。在微软的工作我在不管是设计还是思维方式都改变了很多,之前的那么多年一直是野路子做设计。
但是在这里我学会了设计的流程,知道了之前我所做的设计到底是什么驱动力让我这样做,设计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一系列经验和分析总结出的结果过去的20年里,虽然我们一直在提所谓的“互联网革命”,但事实上她才只是像个婴儿一样蹒跚地学会走路而已。即便如此,我们也已经可以观察到网络商业红利发展的一些端倪——她更偏爱出现在那些用互联网的新方式来满足有效需求的商业领域——她的一边是后工业时代过剩的物质供给,另一边是工业时代未被解放的旺盛的人性需求。
正常的市场红利,几乎肯定是因为一边有过剩的供给而另一边有旺盛的需求,这本身和是不是使用互联网技术没有直接关系。
只不过互联网时代促使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变革,所以才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这种新商业趋势。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就是一根筋不服输。还是那句话,来就来谁怕谁,大不了不睡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基本上每天在公司弄到凌晨四点。拉着TEAM的同学们帮我点小忙,看看英语单词使用,帮忙画几张故事板。真就在15天里做完了115页的分析报告,外加针对男女性年轻用户的双重用户背景虚拟设定、故事板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交互模型。于是,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在中国,对“饮食方式相对过剩的投入”与“未来旺盛的‘艺术餐饮’个性化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规模化的商业对接的可能性呢?我认为很显然是有机会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一种个性化的、艺术的饮食,往往意味着提供产品、服务的背后要进行大量信息的整合和复杂的协作,这些需求和供给没有互联网的参与是不能被充分满足和解放的。
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B同学特别的Open Mind, 可以接受各种不靠谱的想法,然后和你一起分析、优化。R老板则秉承了德国人一贯的严格,实事求是半点马虎不得。美式的开放和德式的严谨成就了我,但是考虑问题的时可能会特别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