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出海专题研究:从传统到新兴,金融出海正当时

核心提示航空租赁:出海历史较长,成绩斐然我国航空租赁行业于 2006 年开始向海外发力,如今,多家中资背景的航空租赁公司已跻身 龙头,且业务遍布全球。据 CAPA 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以飞机数量计,全球前五大航空租赁公司中,有两家中资

航空租赁:出海历史较长,成绩斐然

我国航空租赁行业于 2006 年开始向海外发力,如今,多家中资背景的航空租赁公司已跻身 龙头,且业务遍布全球。据 CAPA 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以飞机数量计,全球前五大航空租赁公司中,有两家中资背景公司;全球前 20 大航空租赁公司中,有六家是中资背景。头部 11 家中资航空租赁公司 的机队中,有约 60%的飞机服务于海外市场。 考虑到航空租赁行业的特点,出海是中资企业发展做大航空租赁业务的自然之路。我国航 空租赁出海主要得益于:1)政策支持,2)海外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机制,3)中国和亚太地 区较为强劲的航空出行需求增长。与此同时,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股东背景,为中资 航空租赁公司在融资成本方面带来一定优势。 我国航空租赁出海的两种模式包括:1)海外收购成熟标的,即资本的出海,和 2)成立航 空租赁子公司,逐渐扩展海外业务,即业务的出海。两种模式各有优势。海外收购可以利 用被收购标的成熟的团队、管理经验和全球产业链关系加大发力海外业务;成立子公司可 以先立足发展国内航空公司客户,再向海外扩展。

中资航空租赁公司已跻身全球龙头,业务遍布全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资背景的航空租赁公司已居于全球前列,处于重要地位。据 CAPA 数 据,截至 2022 年 9 月,在全球前 21 大航空租赁公司中,中资背景公司的飞机数和座位数 占比分别为 29.0%和 32.7%。

头部中资航空租赁公司业务遍布全球主要市场。根据 CAPA 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 21 日, 头部 11 家中资航空租赁公司的自有和在管机队中,约 60%的飞机服务于海外市场,40%服 务于中国市场。创立于海外的 Avolon 和中银航空租赁海外飞机占比最高,国银租赁海外市 场敞口亦较高。

政策支持是基础,海外成熟机制+区域需求促进中资加速出海

考虑到航空租赁行业的特点,出海是我国发展和做大做强航空租赁行业的自然之选。在政策的引导和支 持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资本雄厚的优势开始发力航空租赁业务。海外成 熟的市场和机制为中资股东提供了较好的并购的标的、也助力了中资出海。同时,中国市 场和亚太市场航空出行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为中资背景的航空租赁公司快速追赶龙头创造了 良好的契机。

政策引导支持我国航空租赁做大做强

2006 年以来,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我国航空租赁行业加速发展,且开启了出海的旅程。 中国银行于 2006 年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即如今的中银航空租赁。光大集团 下的中国飞机租赁于 2006 年成立。工商银行于 2007 年成立全资子公司工银租赁。国家开 发银行于 2008 年收购深圳租赁有限公司,即如今的国银租赁。渤海租赁于 2016 年收购 Avolon。

海外成熟的市场和机制助力出海

海外成熟的市场和机制为我国航空租赁出海带来了良好的基础,使出海更加顺畅。 新加坡和爱尔兰具有成熟的航空租赁产业。以爱尔兰为例,几乎所有大型航空租赁公司均 在爱尔兰设立办公室。得益于其地理位置、法律制度、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爱尔兰形成了 成熟的飞机租赁产业。在中国航空租赁国际化的初期,爱尔兰投资发展局曾在市场选择、 政策解读、研发支持、人才招募等方面为中资公司提供了专业培训和支持,帮助了包括交 银租赁在内的中国航空租赁公司开展海外业务。

中国和亚太航空市场需求较强,助力加速出海

中国和亚太市场航空需求增长较快,为中资航空租赁公司出海且快速追赶全球龙头创造了 良好的需求环境。根据 IATA,2011-2019 年亚太地区的收入客公里CAGR 为 7.4%。 同时,根据 CAPA,2017-2019 年亚太地区的机队数量 CAGR 为 4.0%,仅次于非洲和中东 地区。根据波音公司 2022 年发布的《Commercial Market Outlook 2022–2041》,预计在 2019-2041 年期间,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收入客公里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 6.8%和 5.3%。同时,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航司机队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 6.2%和 4.8%。

股东背景带来一定的融资成本优势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股东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为航空租赁公司提供信用支持或担 保,为航空租赁公司带来一定的融资成本优势。在上市的龙头航空租赁公司中,中银航空 租赁和国银租赁背靠股东中国银行和国开行,融资成本较低。

出海模式:海外并购成熟标的+成立子公司

中资航空租赁公司的出海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中国资本出海,收购海外的航空租赁公司; 在国内成立,逐步开展海外业务。后一种模式相对前一模式海外机队占比更小,根据 CAPA 相关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第一种模式的 Avolon 和中银航空租赁在外海的飞机数量占 比分别为 91%和 71%,后一种模式的国银租赁、工银租赁、中飞租赁和中航国际租赁在外 海的飞机数量占比分别为 70%、46%、33%和 22%。

模式一:收购海外成熟标的,资本出海

国内企业通过资本出海的方式,收购海外成熟的航空租赁公司,从而布局海外航空租赁业 务。公司在被收购后,通常核心管理层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同时业务的开展和公司的运营 也相对独立。

案例一:Avolon

渤海租赁控股的 Avolon 是全球机队数量排名第三的航空租赁公司龙头,管理层长期稳定并 且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运营相对独立。Avolon 成立于 2010 年,总部位于爱尔兰。曾于 2014 年上市,并于 2016 年被渤海租赁以 25.5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渤海租赁间接持有 Avolon 70%的股份。Avolon 核心领导团队均来自海外,大部分高管 在渤海租赁收购前就加入公司并且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

亚欧地区是 Avolon 全球业务的支柱,在中国的机队占比小。作为中资航空租赁领域资本出 海的代表,Avolon 是飞机数量最多的中资航空租赁公司,亚欧地区是其业务的主要开展地。 截至 2022 年 9 月 21 日,根据 CAPA,Avolon 在亚太地区的机队达到了 210 架,占比 38%,欧洲地区机队 117 架,占比 21%,合计 327 架飞机,占比 59%。此外, 其在中国的机队数量为 51 架,占比仅为 9%。

案例二:中银航空租赁

中银航空租赁前身是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2006 年底,中国银行通过旗下子公司 收购。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中银投资通过全资子公司 Sky Splendor Limited 持有公司 70%的股份。被收购后,中银航空租赁高管队伍加入了多名中银系统人员,CEO 保持不变, 其经营策略保持稳定。

中银航空租赁的资产和营收主要分布在亚太和欧洲地区。根据公司 2022 年中报,中银航空 租赁的飞机净值在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的占比分别为 24%和 20%,其收入在 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的占比分别为 23%和 21%。

得益于稳健的经营策略以及股东中国银行提供的信用支持,中银航空租赁的债务融资成本 保持较低的水平。根据公司公告,中银航空租赁 1H22 的融资成本为 2.9%,公司资产负债 表稳健、可动用流动性充沛,信用评级较高。截至 1H22,中国银行为中银航空租赁提供了 35 亿美元无抵押循环信贷额度,以及包括现金和未动用的信用额度等在内的流动性供给 60 亿美元。

模式二:成立子公司,业务出海

国银金融租赁成立于 1984 年,前身为深圳租赁有限公司。2008 年国家开发银行成为控股 股东,更名为国银金融租赁。截至 1H22,国家开发银行持有国银 租赁 64.4%的股份。 国银租赁获得来自国开行的大量信用支持,并且业务往来频繁。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 公司发行的部分债券由国家开发银行的香港分行无条件及不可撤回地担保。截至 2022 年 8 月,惠誉对于国银租赁的评级为 A+,S&P 对于国银租赁的评级为 A。根据惠誉的评级报告,该评级考虑到了国开行为国银租赁提供的信用背书。

国银租赁海外业务近年蓬勃发展。2016 年,国银租赁获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在爱尔兰设立 航空租赁专业子公司国银航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借助爱尔兰成熟的航空租赁体系,国银 租赁的业务在全球快速发展。国银租赁的租赁收入在非中国地区的占比从 2015 年的 54.4% 上升至 1H22 的 75.6%。同时,其租赁资产账面净值在非中国地区的占比也从 2015 年的 48.7%上升至 1H22 的 77.2%。

得益于国开行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信用支持,国银租赁的融资成本较低。同 时,公司净租金收益率表现较为稳定。

支付:出海优势突出,空间或较大

我国第三方支付在跨境支付和落地服务当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未来有望带来较大的增 长机遇。 跨境支付在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撑下有望保持增长。第三方支付解决了传统支付方式费率高、 周期长、手续繁琐的痛点,规模快速增长。据易观,第三方跨境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于 2021 年达到 1.1 万亿元,2017-2021 年 CAGR 约为 27%。中国支付机构具有费率优势,自 2015 年起中国跨境支付公司崛起,激烈的竞争带动行业整体费率下降到 1%以下。 向海外输出国内成熟的支付技术和经验,推动海外当地支付业务发展,有望为我国支付公 司提供发展新机遇。海外部分市场移动支付渗透率较低,但手机和互 联网使用较为普遍,为中国支付公司布局当地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相比于国 内,海外部分市场支付费率更高。我国支付龙头,如蚂蚁和腾讯,主要通过投资和合作的 方式,目前主要在东南亚布局当地支付业务。

跨境支付:场景丰富和费率优势有望支撑行业较快增长

跨境支付的应用场景丰富,支撑我国跨境支付规模增长。第三方跨境支付交易规模快速上 升,2017-2021 年 CAGR 约为 27%。第三方跨境支付是新一代的跨境支付工具,具有费率 低、到账迅速、支持更高频的交易的特点,可以解决传统跨境支付的痛点。中国的第三方 跨境支付公司以较低的费率在国际上存在一定竞争力。

跨境支付场景丰富

我国跨境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跨境支付场景的丰富。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跨境 旅游和出国留学等场景创造了较大的跨境支付需求,有望继续支撑跨境支付的增长。

第三方跨境支付解决传统方式痛点,增长较快

第三方跨境支付直击传统跨境支付方式费率高、周期长、手续繁琐的痛点。相比银行电汇、 汇款公司、和国际信用卡,第三方支付属于新型跨境支付工具。1)第三方跨境支付手续费 费率持续走低:跨境收款业务中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实施手续费 1%封顶的策略,推动整个 行业费用大幅降低。2)支付效率更高:第三方跨境支付可以实现 T+0。3)适用于更高频 的交易:相对于传统的跨境支付方式,第三方跨境支付流程简单,线上验证流程快捷,同 时无需线下汇款。 据易观智库数据,我国 2021 年第三方跨境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1.12 万亿元,2016-2021 年 CAGR 达 27%。

收单、收款和结售汇是第三方跨境支付的主要业务

按业务流程的顺序,第三方跨境支付的三个主要业务是收单、收款和结售汇。1)收单是指 资金从买家到支付网关的过程,即对在另一国家的商家收款的过程。分为外卡收单、境外 收单和国际收单。2)收款是指跨境之间资金的转移和流动,把支付网关的钱分发给卖家的 过程。3)结售汇即货币的兑换过程,包括结汇和购汇,在中国仅持牌机构可以开展该业务。

收单业务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充当支付网关的角色,作为收单行的代理在商户和收单行之 间建立联系,传输加密的交易信息。收单业务根据业务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外卡收单、 境外收单、国际收单。外卡收单业务中,商家在中国境内,消费者在境外。境外收单业务 中,商家在境外,消费者在境内,也包括中国消费者出境在当地的消费,主要支付手段为 支付宝、微信、银联等国内的支付工具。国际收单业务中,消费者、商家和支付机构分别 属于不同的国家,例如 Paypal 在中国的跨境支付业务。

收款业务中,激烈的竞争是造成费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三方收款公司的进入使得价格混 战持续升级,根据艾瑞咨询相关数据显示,收款业务费率由 2012 年的 2.5%,降至 2014 年的 0.5%,至 2020 年,部分公司甚至提供“零费率”的服务。更低的费率使得第三方收 款机构快速抢占了传统收款机构的市场份额。 结售汇业务中,牌照是壁垒,企业赚取汇兑差。收结汇是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购付汇是 将人民币兑换成外汇。2014 年,外汇管理局对符合资质的支付机构发放外汇跨境支付牌照, 允许在特定行业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目前有 30 家左右的持牌机构。持牌的支付公司在跨境 支付业务中赚取汇兑差。 相对于跨境出口业务,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跨境进口业务中扮演更多角色。在跨境出口 电商领域中,中国的第三方跨境支付公司主要进行收款业务,服务 B 端的平台及商户;收 单业务则主要由国际第三方支付公司完成;结售汇业务可由国内持牌公司或银行负责。在 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和包括出境游及留学线上付费在内的垂直领域中,中国第三方跨境支付 公司可以从事收单、收款,和结售汇业务。

中国第三方跨境支付费率优势显著

低费率是国内跨境支付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早期的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中,PayPal、 Payoneer、World First等境外支付机构为主,初期收款费率高达 3%。 自 2015 年起中国跨境支付公司崛起,掀起价格战,行业进入红海阶段,带动行业整体费率 下降到 1%以下甚至“零费率”。

银联:全球市占率提升,市场覆盖较为全面

银联国际在跨境支付中扮演卡组织的角色。中国银联集团有负责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 清算系统、银联卡发行、国际业务拓展的银联国际,以及负责第三方跨境支付的收单、收 款和结售汇业务的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银联国际目前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支付生态,包括移动支付、在线支付、场景解决方案、增 值服务、技术产品,以及跨境 B2B 综合支付服务。

银联国际负责的银联全球受理网络基本建立。截至 2022 年,银联国际已经与全球 2500 多 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目前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 181 个国家和地区,在 77 个国家 和地区发行了银联卡。对应的,根据 Visa 和 Mastercard 官网,Visa 目前的业务范围为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Mastercard 的业务范围为 210 多个国家和地区。

银联作为卡组织在全球的市占率提升。根据 statista 数据,银联处理的交易笔数从 2014 年 的 197.5 亿笔,上涨到 2020 年的 1,510.0 亿笔,CAGR 为 40.4%,其处理交易量在全球卡 组织中的占比从 2014 年的 10.1%上涨至 2020 年的 32.2%。

银联国际有代表性的业务包括 MoneyExpress和跨境 B2B 综合支付服务等。 银联国际的 MoneyExpress业务可以实现银联卡之间的跨境汇款。与传统的通 过银行跨境电汇方式不同,全球速汇在汇款时预先锁定汇率,汇款款项以人民币直接计入 银联卡账户,收款方可直接使用,无需向银行支付手续费,到账一般不超过 12 小时。银联 国际的跨境 B2B综合支付服务包括为商家提供资金归集、商户收款,和 B2B卡基支付产品。

落地服务当地:技术和经验输出,推动当地支付行业发展

海外支付市场空间较大

境外本地化支付是指中国企业通过投资、自身业务发展,或者和当地支付公司合作的方式 进入海外当地,为当地居民提供支付服务,是跨境支付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移动 支付和金融科技方面已经在市场和交易规模、场景的应用上取得了全球领先的优势,积累 了大量的成熟经验。因此,向其他电子支付普及度不高的国家,尤其是东南亚诸国输出电 子支付成为了我国支付企业出海的选择。尤其是像银联、蚂蚁这类从事跨境支付的企业, 和当地的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对当地的监管法规已经较为熟悉,开展支付业务 也更为顺畅。 世界范围内,部分海外地区数字支付或移动支付的渗透率较低,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机会。 根据世界银行的 Global Findex Database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我国通过数字支 付收款或付款的人口占比为 86.2%,仅次于北美和欧洲及中亚地区,包含中国在内的东亚 和太平洋地区为 78.4%,世界平均水平为 64.1%。

我国周边地区中,部分国家电子钱包支付渗透率较低。根据 codapayment 官网 2022 年 9 月显示的数据,东南亚部分国家中,印度尼西亚的电子钱包支付笔数占比相对较高,但也 仅为 43.6%。在东南亚部分国家中,银行转账和运营商账单的支付方式仍为主流,为我国 第三方支付企业落地本地化支付提供了机会。

世界大部分区域中,可以使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人口占比分别在 65%和 85%以上,为当 地的移动支付发展提供了载体。根据世界银行的 Global Findex Database 的相关数据,截 至 2021 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占比和拥有移动电话的 人口占比略低于我国水平,分别为 78.3%和 95.7%。此外,在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中,除 印度尼西亚外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占比最低的为菲律宾,为 77.1%,除印度尼西亚外拥 有移动手机人口占比最低的是马来西亚,为 91.7%。

境外有机会收取比国内更高的支付费用。根据支付宝和腾讯官网,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官 方标准费率按行业不同以及支付方式不用,收取不同费用,标准费率通常在 0.6%-1%。作 为对比,根据 Paytm 官网,印度的 Paytm 的支付和增值服务的费率在 1.99%至 2.99%。根 据 Shopee 官网,东南亚的 ShopeePay 在一笔 Shopee 的电商交易中,可以向商家收取 2.24% 左右的手续费,和 2.24%的交易费。若卖家使用了 Coins Cashback 和 Free Shipping 的增值服务,则分别额外收取 3.36%和 5.6%的 服务费。同时,若用户在 ShopeePay 中存入现金,又可向其收取 1%的管理费。

以投资与合作为主

蚂蚁和腾讯的出海以自上而下的投资或合作为主。自 2015 年以来,蚂蚁集团通过投资当地 合作伙伴、输出技术与经验的方式,在亚洲打造了 9 个“本地版支付宝”,其中印度的 Paytm、 菲律宾 GCash、马来西亚的 Touch’n Go eWallet 已成为当地最大的电子钱包运营商。此外, 腾讯近些年也在积极布局海外的本地支付企业,例如投资东南亚最大的电商 Shopee 的母 公司 Sea,Sea 旗下的 Seamoney 为东南亚全境提供包括支付在内的数字金融服务。同时, 腾讯通过与 Line 的合作,使得日本商户既可为日本本地用户提供 Line Pay,又可为赴日中 国游客提供微信支付收款。移卡于 2022 年 7 月发行 7,000 万美元可转债,布局海外支付业 务,包括跨境电商收付款业务、收单和移动支付业务、SaaS 及到店电商服务,有望为其长 期增长蓄力。

银行:深耕一带一路,协同制造出海

区域布局重心转移,赋能制造企业出海。经历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中资银 行国际化业务基本完成了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等成熟市场的布局。2018 年以来,响 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之受到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重心向“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 过去中资银行在欧美发达国家更多是做配套服务,随区域布局重心转变与人民币国际化地 位的提升,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为出海制造业企业提供银 团贷款、跨境并购、供应链金融等多样化融资服务,金融服务的独立性与综合性更强,助 推中资企业加强国际拓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我国对外贸易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历程变迁:规模快速增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

回顾过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到加入世贸组织 前,少量中资银行以代理形式小规模地参与国际活动;加入 WTO 到 2018 年,是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蓬勃发展期,2004-2010 年银行境外分支机构迅速扩张,2010 年以来 境外分支机构设立节奏放缓,国际化扩张方式逐步拓展至跨境并购模式;2018 年以来,响 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之受到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重心向“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 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业务随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加入世贸组织后蓬勃发展,从开设分行到跨境并购、境外上市。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相应地推动了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以中国银行与工商银 行为例,2004-2010 年中国银行境外机构总数增长 63%,2002-2012 年工商银行境外分支 机构数量增长 439%。期间国有大行的股改上市为其海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资银行 的国际化扩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开设分支行,从 2004 年起逐步开展跨境并购和境外上市, 2005 年 6 月 23 日,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商业银行, 截至 2022 年 9 月底已有 32 家中资银行在港上市,其中有 6 家国有行、6 家股份行、16 家 城商行、4 家农商行,部分中资银行还实现了控股子公司在 H 股的上市,如 2002 年 7 月 25 日,中银香港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打开知 名度,助力国际化业务蓬勃发展。

中资银行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机构布局,提供重点项目融资支持。自“一带一路”提出 以来,中资银行的沿线机构数量显著增长,2013 年末,有 9 家中资银行在沿线 20 个国家 设立 45 家分支机构;截至 2020 年末,共有 11 家中资银行在 29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设立了 80 家一级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数量增长 78%,沿线国家覆盖率增长 45%。“一带一 路”沿线已成为近年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布局重点。

2018 年以来受国际贸易争端影响,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重心加快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转移。2018 年以来中资银行的境外机构总数增长较为平缓或略有收缩,但对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的机构布局力度提升,如 2022H1 末中国银行海外布局覆盖“一带一路”国家共 42 个, 较 2018 年增加 19 个,而该期间中国银行境外机构总数持平。“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 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相应推动了中资银行国 际化业务转向高质量发展。截至 2021 年末中国银行累计跟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逾 700 个,为沿线国家提供授信服务约 2120 亿美元;2021 年末中国银行的人民币结算额达 11.26 万亿元,相比 2018 年增加 89.24%。

格局剖析:主体扩容,从全国性银行到特色区域行

国有大行起步最早,国际化水平最高。作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梯队,大行国际化 发展起步最早、海外业务规模最大,在国际化表现上较为突出。在 2021 年中资银行国际化 排名中,国有大行均位居前列,其中中国银行 BII得分为 26.87,与其 他银行拉开明显差距,国际化表现突出,此外工行、交行、建行、农行 BII 得分各列第 2 至 第 5 名。2022H1 末,中国银行境外资产规模和占比均处于六大行首位,分别为 6.91 万亿 元和 25.89%。

股份行差异化创新化发展,强调建设必要的海外骨干网络。随着全球的国际化发展,出海 银行已不再局限于国有大行,股份行也逐步加大国际化探索。目前,我国十二家股份行中 有十一家拥有境外分支机构,基本均以香港为支点向外延伸。2021 年,浦发银行和民生银 行的 BII 得分分别为 4.36 和 4.25,在股份行中排名靠前。股份行的海外布局不追求大而全 的发展,而是强调建设必要的海外骨干网络,以实现差异化特色发展。 区域性银行依托自身禀赋,富滇、昆仑银行等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区域 性银行定位主要是为本地以及本土的企业服务,因此其国际化道路发展范围相对其他银行 较为有限。但区域性银行中也有很多银行依托自身的禀赋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比如富滇银行强化服务外贸“新业态”理念,坚持“国际业务线上化”创新发展方向,加 快实施跨境金融线上化工程,不断扩大在“沿边金融”领域的领跑优势,其与老挝外贸大 众银行在老挝合资设立老中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在境外设立子行的城商行。昆仑银行则为 中国与伊朗两国企业提供了包括外汇交易、跨境担保和跨境融资在内的多方面金融服务, 成为中伊双边经贸往来的金融窗口和主渠道。另外,以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为代表的城商 行和以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农商行也在不断探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未来展望:区域重心转移,赋能制造出海

中资银行出海在当下阶段呈现区域布局、业务模式的新特征,为中资企业走出去、人民币 国际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区域布局方面,目前中资银行基本完成了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亚 太地区等成熟市场的布局,受“一带一路”政策与国际贸易争端影响,国际业务重心正由 全球发展向加强“一带一路”布局方向转变,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 支持。业务模式方面,过去中资银行在欧美发达国家更多是做配套服务,随区域布局重心 转变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为 出海制造业企业提供银团贷款、跨境并购、供应链金融等多样化融资服务,金融服务的独 立性与综合性更强,助推中资企业加强国际拓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我国对外贸易稳健 发展保驾护航。

跨境支付及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地位提升,跨境结算便利化

“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地位提升,催生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中资银行从对公 和零售两端优化跨境支付和结算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 和储备货币,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由2015年的12.10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6.61万亿元, 跨境结算需求提升促使中资银行持续优化发展跨境支付业务。对公方面,各大银行布局跨境 支付、结算、跨境资金池和全球现金管理等业务,深度融合电商/物流/采购等场景生态;零售 方面,推进面向留学生及游客的移动支付业务,拓展跨境理财及财富管理业务。

中国银行在跨境支付及结算业务保持国内银行业领先。中国银行清算网络覆盖广泛,2021 年与全球约 1100 家机构保持代理行关系,为 116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理行客户开立跨境人民 币同业往来账户 1402 户,保持国内同业领先。2015 年,中国银行完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 统建设与投产,成为首笔人民币跨境业务办理行,实现跨境支付和信息科技的结合。 截至 2021 年末,中国银行在全球 27 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有 13 席,保持同业第一,2021 年集团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 632 万亿元,同比增长超 34%。

跨境融资:多元融资服务,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动,中资银 行积极提供跨境贸易融资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化体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响应“一带一 路”倡议并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国际业务和贸易流程环节的联系日益紧密,基础设施 建设也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支持,国内银行纷纷结合自身战略发展重点及经营模式,开展特 色贸易金融业务。

大型银行中,工商银行结合客户交易特征,持续优化跨境贸易优化服务。为支持小微企业 跨境融资需求,工商银行创新“杭信贷”、“苏贸贷”等产品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工商银行 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打造“工银全球付”系列产品,提供一站式全球现金管理服务。据 工行 2021 年年报,工商银行打造“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提供跨境撮合全流程闭环 服务领先同业,合作意向达成比例近 80%。

“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改变对外投资以外币为主的局面,随着跨境投融资场景不断丰富, 中资银行积极采用银团贷款、国际债券等方式丰富融资产品和服务。中资银行积极参与国 际银团贷款业务,在实践中熟悉国际规则,丰富银团贷款产品,采取多样化的筹组方式满 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数据,2020 年中国跨境银团贷款完成规模为亚太区 第二,全年完成 163 宗交易、累计贷款 792.3 亿美元。此外,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 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我国国际债券市场迅速增长,我国境内主体在境外发行国际债券增 长迅猛,人民币国际债券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不断发展。

券商:立足香港布局全球,创利+创新双管齐下

当前国际格局加剧演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提速、境内竞争日益红海,券商出海成为重要 突破口。发展路径上,传统券商以香港为桥头堡,率先拓展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新 加坡的投行、机构业务等;并基于“一带一路”政策拥抱新经济体崛起红利。而富途、老 虎证券等新生代券商携互联网基因而生,将线上化交易等创新模式输送向香港、新加坡、 澳大利亚等市场,重塑市场生态。求索行业历史,券商出海经历何种发展周期?业务模式 演进脉络与区域拓展轨迹?营收利润的规模体量与业绩贡献变化?国际环境变化的背景下, 未来行业趋势与发展方向?本篇报告以演进的视角全面解析券商出海的历史阶段与现状。

发展现状:内外双重驱动,探索国际化布局

国内企业跨境业务需求增长,催生券商国际化布局。近年来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地缘政 治、疫情反复等因素,导致国际市场格局发生较大演变。新环境催生新市场需求,叠加新 技术基础、人才基石、资金储备等条件日趋成熟,国内企业纷纷探索国际化市场,催生中 资券商积极布局相关业务,服务企业出海的同时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 互联互通机制渐趋完善,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2014 年 11 月,沪港通率先开通, 标志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时代的开启;2016 年 12 月,深港通也正式落地,两地资金往来 规模愈发庞大;2017 年 4 月,债券通开通,自此两地股票、债券均实现互联互通。2018 年 12 月,沪伦通启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覆盖地区延伸至欧洲。与此同时,与香港 市场的互联互通程度持续加深,2022 年 7 月 ETF 也正式纳入标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紧 密相连,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演进,为券商国际化业务布局打开新天地。

双向开放深化下外资券商加速进入,打造航母级国际化券商成为战略重点。近年来券商外 资持股比例逐步放宽,从 2002 年的 1/3、2012 年的 49%、2015 年 51%到 2020 年的取消 限制,已有大批优质外资券商进入国内市场,并实现控股甚至全资。外资券商在人才、财 富管理等复杂业务上降维打击,倒逼中资券商转变营业思维模式、寻求高阶转型。证监会 提出打造航母级券商,支持券商完善国际业务布局,也为券商国际化布局奠定政策基调。 头部券商布局早,新生代互联网券商另辟蹊径,影响行业格局和生态。头部券商业务种类 多样、发展均衡,资本实力及集团化管理能力领先,国际业务布局早,部分已实现规模效 应,成为提供国际业务的中流砥柱。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小券商加入国际化行列,增强发 展后劲,但整体仍处追赶地位。同时,富途、老虎证券等一批新生代互联网券商诞生,将 线上化交易等创新模式输送向境外市场,开拓创新客群,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市场交易额占 有率快速提升,在影响行业竞争格局的同时,也对传统券商业务生态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演进脉络:国际多元服务,由成熟向新兴扩张

出海路径:传统券商多元并行,新生代互联网券商崛起

证监会同意券商设立香港子公司,传统中资券商国际化业务自此开始加速发展。境外子公 司直属券商总部,易于集团开展垂直化管理。1987 年至 2006 年共有 6 家券商在香港设立 子公司。2006 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达成新协议,中资券商 的国际化业务自此开始有较快发展。2006 年至 2008 年,仅三年间便有 9 家券商香港子公 司成立,除大型券商外,部分中小券商也逐步完成香港子公司的设立。 H 股上市实现资本结构出海,补充资本金的同时提升香港市场品牌知名度。子公司的发展 为中资券商积累起一定市场基础,2010 年以来中资券商 H 股上市的步伐显著加快。中信证 券于 2011 年 10 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首个实现 A+H 共同上市的中资券商。截至目前, A+H 上市的中资券商共 13 家,包括中金公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等。此外, 部分中资券商还实现控股子公司在 H 股的上市,如海通国际、国泰君安国际等。H 股上市 为中资券商拓宽资本获取渠道,提升香港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为在港业务的展开奠定基础。

新生代互联网券商崛起,重塑境外市场经纪业态。伴随互联网浪潮来袭,以及互联网公司 在海外上市孕育出丰富的企业及投资者交易需求,富途、老虎证券新生代券商携互联网基 因而生,并逐步入驻香港、美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市场。互联网券商充分发挥产品、 社区、科技与机制方面的创新优势,将线上化交易等创新模式输送向境外市场,重塑市场 生态、开拓创新客群。以富途为例,其将香港传统以线下服务为主的交易模式逐步转为高 效、低成本的线上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香港市场交易额占有率在中资券商中位列首位。

策略演绎:业务由易到难,地域由近到远

初期以专业能力要求低的传统经纪业务起步。传统证券经纪业务对券商专业能力要求相对 较低,中资券商在地域上优先布局文化和地理位置均较为接近的香港市场,提供股票交易 平台,提升出海上市企业的股票流动性。早期香港市场经纪业务竞争激烈,头部集中明显 且外资券商占优。但近年来亚洲投资者占比持续提升,中国内地交易资金的流入给中资券 商带来业务增长机会。未来随着内地交易资金的参与,中资券商将更多发挥两地“桥梁作 用”,作为业务承载主体引导国内优质资产和资金走向海外。 中期凭借与内地企业的天然联系,引领优质企业出海,发力海外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是券商服务企业出海的主要业务之一,但早期境外 IPO 市场被外资投行垄断,中资券商参 与度较低。2008 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外资券商在港业务规模战略收缩。同时,内地企业 赴港上市数量扩大,中资券商以和内地企业的天然联系为抓手,推进在港投行业务快速发 展。2015 年广发、中金、中信、招商均入围港股主板 IPO 承销金额前十,中资券商在港投 行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 2021 年,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已稳居前十,当年承销排名前 十的公司中,中资占据半数,海通证券、招商证券也在列。

GDR 上市提速,投行业务加大布局欧洲市场势在必行。2022 年 2 月证监会发布《境内外 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沪伦通”升级扩容为“中欧通”,国内企业 上市目的地选择更加多元。截至 2022 年 9 月末,中资券商已帮助国内企业完成 GDR 发行 共 11 单,且上市节奏明显加快。随着中欧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持续完善,中资券商开始加 大欧洲市场投行业务布局,平抑 2022 年以来港美股投行业务景气度下滑带来的收入波动。 当前,中资券商已跳出证券主业限制,向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 综合化,大型券商的国际化业务外延逐渐延展,除了证券主业与配套服务外,中资券商正 在逐步拓展综合化经营模式,提供全生命周期跨境及境外服务。

成熟市场竞争激烈,券商转而布局“小而美”市场,分享东南亚发展红利。欧美资本市场 发展成熟,市场空间广阔,但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中资券商竞争略显乏力,近年来逐 渐转向“小而美”的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地缘亲近、人口基数大、宏观经济发展前景良好, 大型券商如中金公司、申万宏源以及中信证券最早开始 通过设立或收购等方式建立子公司以发展东南亚地区业务。在地区选择上,多数券商选择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市场业务中枢,利用新加坡“财富管理中心”的定位优势和大量投资基 金、信托、家族办公室的客户及资金优势,实现业务规模的扩张。当前中资券商向东南亚 市场的业务扩张仍处于探索期,未来仍是中资券商出海的重点布局方向,也将为国内出海 企业提供广阔的下沉市场空间。

业绩贡献:从投入扩张期,迈向创利阶段

出海业务经历投入、创收期,目前迈向创利期,头部机构利润数十亿元量级。券商出海主 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通过设立子公司开展国际业务,进行初期的业务投入,营收与利润 贡献尚较低;随后逐渐由内生增长转向外生收购,近年来发展出多元扩张路径并行的模式, 通过内外兼具持续扩张,为扩张期;目前正稳步迈入创利期,总资产初具规模,营收稳步 增长、利润贡献显著。从头部券商香港子公司财务表现看,目前第一梯队资产规模在 2000 亿元量级、营业收入约百亿量级、净利润约数十亿元量级,利润贡献显著。

从贡献看,香港子公司重要性日益提升,头部机构营收、利润贡献度约 30%。1)从营业 收入贡献看,头部券商旗下香港子公司营收贡献分化,但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海通曾 于 2016-2018 年快速扩张,2018 年香港子公司营收达 149 亿港币,对集团的营收贡献度 达 53%,随后有所下滑。中金 2020-22H1 期间营收贡献稳定在 25%左右。2)从净利润贡 献看,头部券商香港子公司利润表现波动较大。中金表现较为稳定,香港子公司对集团净 利润贡献基本处于 30%-40%区间。海通国际自 2018 年 27%的贡献度高点持续下滑,目前 净利润波动较大,22H1 净利润为-9.5 亿元,同比转亏。

龙头案例:内生稳步增长,外延并购扩张

中金公司:秉承优质基因,践行国际化战略

凭借独特国际化基因,国际化稳步扩张。中金公司成立于 1995 年,成立之初的前三大股东 分别为前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摩根士丹利、中投保公司,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 该身份使得中金公司在早期的国内外牌照获取上具备先天优势,得以迅速获取各国业务经 营牌照。因此,中金公司在行业蓝海时期便积攒了较为优质的海外行业口碑,进一步服务 于其后续的海外扩张。目前,公司已建立起覆盖中国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旧金山、 法兰克福和东京七个金融中心在内的国际网络,并开始逐步进驻其他券商投行尚未进驻的 小而美区域市场。2022 年 7 月,公司宣布已完成在深交所对英国、瑞士、德国三国,及在 上交所对瑞士的跨境转换机构备案,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进程。

在中资企业境外 IPO、境外债发行、跨境并购等领域领跑。境外业务方面,中金公司长期 服务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引进来”、“走出去”,在中资企业境外 IPO、境外债发行、 跨境并购等领域持续保持优势地位。22H1,在跨境金融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中金公司 作为分别作为保荐人及全球协调人主承销港股 IPO 项目规模分别达到 6.4 亿美元及 5.8 亿 美元,市场排名第一;境外债券承销规模达 36.9 亿美元,承销规模排名中资券商第一;跨 境及境外并购交易 7 宗,涉及交易金额达 29.6 亿美元。整体境外业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股票和投行业务出海较为成熟,未来将推动资管和财富管理国际化。目前中金公司的海外 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1 年,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达 70.9 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达 23.9%。 未来公司还将以收购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的途径实现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业务的国际化,进 一步推动公司业务整体出海进程。

配备优秀管理层及高素质员工,丰富国际化视野。公司的管理层大多兼具海外留学背景, 有利于公司扎根中国基础上的国际化战略推进。同时,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公司吸引大 量来自著名境内外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及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加入,为公司不断补充具有国 际视野的人才储备力量。截至 22H1 末,公司 53%以上的员工拥有硕士以上文凭,30%以 上的雇员及 42%以上的董事总经理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验。

中信证券:以收购为主线,迅速扩张海外市场

基于资本优势,通过外延收购持续扩张。中信证券成立于 1995 年,2003 年在上海证券交 易所挂牌上市交易,2011 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是中国第一家 A+H 股上市的 证券公司,也是是国内首家资产规模突破万亿的证券公司。借此优势,中信证券迅速在海 外市场进行并购扩张。2005 年,中信证券设立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有限公司进军 香港市场,开启国际化之路。次年,公司通过收购全资公司中信证券融资、中信证 券经济、中信证券期货,完善香港地区业务板块。2011 年,公司收购里昂 证券 19.9%的股权进军美国市场,并于 2013 年完成对里昂证券的全资收购,进一步提升国 市场占有率。2015 年公司完成对昆仑国际金融 59.3%的股权收购,借力进一步搭建海外业 务渠道和经济平台。截至 22H1 末,中信证券分支机构遍布全球 13 个国家,境外子公司资 产总值达 2,592.8 亿元,占集团总资产比例 18.48%。

中信证券已实现多项业务板块出海,业绩表现亮眼。2022H1,在境外股权融资方面,中信 证券共完成 17 单境外股权项目,承销金额合计 12.6 亿美元,其中香港市场 IPO 项目 5 单, 承销金额 2.1 亿美元;再融资金额达 5.19 亿美元,香港市场股权融资业务排名中资证券公 司第一。在东南亚、印度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完成股权融资项目 6 单,承销金额 5.2 亿 美元。境外中资债券业务方面,公司完成项目 75 单,总承销规模达 25.5 亿美元,市场份 额 3.99%,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二;境外业务并购方面,公司协助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收购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协助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 司完成资产置换,实现多业务板块齐向海外市场发力。 海外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利润贡献稳健。中信证券海外收入自 2019 年后迅速增长,在全球 经济形势波动背景下占公司营收比重维持稳定,体现公司对海外业务板块的重视和发展力 度。22H1,中信证券海外业务营业收入达 39.3 亿,营业利润率达 48.8%,利润率相比同期 增长 6.3%,表明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成本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由高速向高质发展转型。

富途控股:四大优势驱动,立足香港开拓新、澳

立足香港,发力开拓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市场。富途的国际化出海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1)探索期,公司深耕香港市场,获取 1/2/3/4/5/7/9 类牌照,尤其是持 有 SFC7 号牌,通过建立自研暗盘系统,增强打新交易的流动性,增加可提供服务种类的 同时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入金用户数达 51.7 万人,主要来自于香港 地区与中国大陆。2)扩张期,基于在香港探索期积累的成功经验和资本,公 司逐步向新加坡、澳大利亚市场扩张,实现快速扩张,仅一年时间公司已拿齐新交所全部 牌照,实现新加坡有资产客户数突破 10 万人,向多元海外市场快速进发, 截至 22H1,公司入金用户数达 138.7 万人,以香港地区、中国大陆为主,新加坡、澳大利 亚客户快速增长。

2020-2021 年用户数量、业绩表现大幅增长,22H1 有所放缓。2020-2021 年,疫情推动线 上化交易提速,叠加市场景气度向上带来的财富效应,富途客户快速增长,2021 年末注册 用户数、入金用户数分别达 1740 万人、124 万人,分别同比增长 46%、141%。用户数增 长叠加交易频次提升,富途业绩表现亮眼,2021 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达 71 亿港币、 28 亿港币,分别同比+115%、112%。22H1 海内外权益市场景气度下行,拖累富途业绩表 现。截至 22H1,富途注册用户数 1860 万人,同比+20%,其中入金用户数上半年新增 14 万人,达到 139 万人,同比+39%;22H1 营收 33.9 亿港元,同比-10%,净利润 12.1 亿港 元,同比-28%。

富途的优势在于产品、社区、科技与运营,四核驱动助力出海。1)产品:重视用户体验, 多轮产品迭代。从使用体验看,富途牛牛 APP 的突出特点为使用感流畅、信息较为密集。从产品逻辑看,富 途牛牛 APP 突出交易功能、提供投资资讯、 牛牛圈社区等,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打新服务看,富途开户入金流程便捷、融资额度较高,同时持有 SFC7 号牌,建 立自研暗盘系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2)社区:通过社区建设,提升用户活跃度、促进业务渗透转化、延长用户生命周期。社区 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升用户活跃度,即通过满足投资者较为高频的信息、 交流需求,增强用户黏性,提高客户留存率,同时通过长期的投资者教育逐步实现客户资 产转化;通过长期积淀形成稳定的客户基础和较为优异的口碑,强化用户心智,形成自然 流量降低公司的获客成本;通过长期的社交数据沉淀形成客户的深度洞察,形成潜在的千 人千面差异化服务,构建核心业务壁垒。根据公司披露,富途牛牛 DAU 已经超 100 万,牛 牛圈社区 UGC 内容超 15 万/天,实盘晒单量超 1 万条/天。富途牛牛社区有效填补了港股 和美股投资者交流社区的空白,同时与本身的证券业务形成闭环。

3)科技:确立自研系统发展路径,积累长期技术沉淀壁垒。证券投资用户的核心诉求在于 更便捷的交易体验、更及时的资讯信息、更优质的社区交流以及潜在的低价需求,由于各 家券商提供的费率较为相近,且存在印花税等刚性支出,客户边际感知度不高。用户更为 关注交易系统的速度及稳定性,而交易系统的底层开发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方可打造高 可用性、强稳定性的系统。富途从展业开始便确立了自研系统的发展路径,22H1 研发费用 率达 16.9%,基于长期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积淀具有很强的时间壁垒,是核心竞争力的主 要来源之一。

4)运营:以解决用户问题为导向,优质客服为用户带来良好产品体验。客户服务是产品的 重要组成部分,客服的存在一方面是解决客户即时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从客户的反馈中 形成产品迭代升级的方向。富途创始人李华先生曾在致股东信中表示,公司始终以满足客 户需求为核心打造好产品,通过不断迭代升级共同伴随用户成长。自公司成立以来,客户 端完成 86 次版本迭代,更新了 3900 个产品特性和技术需求,很多产品迭代均源于用户的 反馈。我们认为,通过建立良好的平台与用户的互动模式,能够实现产品体验的螺旋式增 长,提升产品出海竞争力。

未来展望:双向开放提速,风险挑战并存

顶层设计推动双向开放提速,风险与挑战并存。目前监管层自上而下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 放,在底层设施、行业开放、监管体系等多维度与国际接轨。鼓励“引进来”:以国际化规 则为对标,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夯实底层基础设施。多领域对外开 放提速,外资机构陆续进入,鲶鱼效应强化,行业进入高阶竞争阶段;推动“走出去”:2021 年,证监会将券商境外设立子公司的流程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也取消此前设立境外子公 司需要证券公司净资产不低于 60 亿元的硬性规定,降低券商开展境外业务门槛;2022 年 表示,在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前提下,证监会支持内资券商为赴境外上市的企业及 境外中资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释放对券商拓展海外市场的政策利好 信号。展望未来,国际政策与格局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但 GDR 上市提速催化欧洲布局、 东南亚发展红利仍可观,券商出海有望在探索中逐步前行,风险与挑战并存。

头部券商海外业务板处创利期,财务贡献度稳步提升。国内证券市场已逐步由增量时代转 向存量时代,券商的业务结构和收入也逐步趋于稳定。境内收入增长逐渐放缓,抢先占据 海外蓝海市场成为部分券商发力重点,尤其是头部券商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为更多中小型券 商国际化提供业务出海经验。从落地路径上,一方面,券商可结合境内资本市场服务经验, 提供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可基于金融科技实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零售金 融服务品牌。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目前券商出海已有较为优异的实践,板块正处于上 升期,未来财务贡献度有望稳步提升。 专注打磨自身核心能力,提升业务出海竞争壁垒。国际化战略带来的不仅是新的可挖掘的 市场增量,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和风险。如何与更为本土化或是海外知名度更高 的国际老牌券商竞争,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企业自身是否有充足的可投入资本能够将 竞争压力转化为业务增长动力而不是盲目选择国际化,是国内券商选择国际化前所必须思 考的命题。同时,在全面注册制稳步推行的背景下,券商需要把握这一关键里程碑,继续 夯实资本、定价、销售、协同、风控、科技等综合能力,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提升业务 出海竞争壁垒。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