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19年8月1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A级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京召开。从2019年4月开始,第二十八批共评估A级物流企业563家。
加上已向社会正式公告过的前二十七批A级物流企业5679家,到目前为止共完成二十八批6143家A级物流企业评估。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加工配送、市场交易乃至信息化为一体的复合型服务业。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作为商业血管的物流行业,也随之高速发展,但中国的物流大国地位在国际上毕竟属于后起之秀,虽然取得诸多成就,但也问题诸多。例如绩效并不理想;大而不强、全球连接能力弱、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成本偏高、质量效益不佳;中高端、体系化、集约式物流服务与供应链服务等严重不足;传统运作模式难以为继等问题突出。
物流行业现状1. 可观之处 规模巨大自2013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以来,201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
2018年,货物运输量5152732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402631万吨,公路货运量3956871万吨,水运货运量702684万吨,远洋货运量76969万吨,民用航空货运量739万吨,管道货运量89807万吨。该年,全国货物周转量204686.24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28820.99亿吨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71249.21亿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99052.82亿吨公里,远洋货物周转量51927亿吨公里,民用航空货物周转量262.50亿吨公里,管道货物周转量5300.72亿吨公里。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038.4亿元,同比增长21.8%。
在规模巨大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与之相匹配的物流基础设施,其中,据《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2.9万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484.6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26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万公里,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3919个;颁证民用航空机场达235个。 国内物流企业不断崛起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物流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随后与国内企业建立合资公司。
2006年起,外资企业在中国可自行设立分销网络,独立经营物流业务。
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外资物流企业以并购等方式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国内物流市场呈现国际化竞争态势。由于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实力差距悬殊,二者发展又有两极分化趋势,国外物流企业主要控制高端物流市场,国内物流企业主要控制低端物流市场。随着中国物流行业不断完善,技术、管理、政策等的不断优化,这种俩两级分化的态势逐步被逆转,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涉及高端物流市场,并且企业服务质量越来越高,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稳步提高。
例如,亚马逊在2004年通过收购卓越网电商进入中国,曾经一度占据国内20%的市场份额,而在2019年却因不到0.6%的市场份额被迫退出中国市场。2019年4月,亚马逊正式发表声明,为了寻求战略转型,在今年7月18日起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未来将只保留云计算、Kindle和跨境贸易业务。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上榜的50强物流企业中,2017年物流业务收入合计1047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6.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9.2个百分点。50强物流企业门槛提高到29.6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
物流科技水平提升与以往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状况相比,目前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增强,物流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提升。不仅物流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与物流业也进一步加快融合。大多数物流企业使用手持终端、车辆卫星定位技术、电子条码、无线靶枪等,加快应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未来,5G技术的逐渐普及,同样为无人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物流技术在整个物流过程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覆盖运输、仓储、配送等全面作业流程。运输环节中包括车贷匹配平台、新能源车、无人驾驶技术等;仓储环节主要是配备自动货架、AGV机器人的无人仓;配送环节包括送货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快递柜等。但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各项科技应用的适用范围有所差异。现阶段,车货匹配、新能源车、无人仓、无人机、智能快递柜等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已进入商用化领域。
而在无人车、无人机、自动分拣等技术的引领下,作为物流终端的快递业务早已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国内处于一线的物流企业也不断的发展提高自身物流科技水平,争先研发前沿物流科技。2018年云栖大会,菜鸟ET物流实验室发布两款新零售物流无人车,车上分别搭载刷脸取件柜、零售货架等。
11月,由京东自主研发的首款原生支线无人货运飞机在陕西正式完成首飞,根据设计规划,该无人机具备全天候自主飞行能力,巡航高度3000米,巡航速度超过200公里/小时,可连续飞行1000公里以上,起飞重量840公斤,可装载京东标准化货箱。目前国内像京东这样的物流标杆企业和技术龙头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都已踏足智慧物流领域。整体物流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十三五以来,我国的产业导向是跨区域的协同、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链构建和基于产业链构建的产业集体化发展。
在物流业重要性日益显现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加之40年的国家物流发展,国内物流已经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主体竞争、多层次服务共生的格局。从所有制看,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从需求看,既有民生需求,也有来自农工商等产业需求;从提供主体看,既有传统企业,也有专业化企业和新兴企业。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日趋呈现多样性,多种经营模式加快发展,有第三方、第四方、供应链、众筹等等。
服务空间分布上有同城、区域、全国、跨境等多种类型。服务时限上有“限时达、当日递、次晨达、次日递”等多种类型。电商物流、快递快运、物流地产、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物联网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关注点。
2. 不足之处绩效并不理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8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运输费用6.9万亿元,增长6.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运输费用与GDP的比率为7.7%,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保管费用4.6万亿元,增长13.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保管费用与GDP的比率为5.1%,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8万亿元,增长13.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与GDP的比率为2%,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虽然连续六年持续下降,但依旧偏高,阻碍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现代化设施比重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不足,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配套,难以有效衔接。
高效便捷、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滞后,难以实现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沿海和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同时,物流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运输结构不合理,网络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呈现分散、各自发展的状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较弱,末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