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各供给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以及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由于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理性预期失灵问题的存在,需要把更多注意力转移到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各主体的技术创新水平上。
如建立科技型企业数据库,通过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供给。
通过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信贷市场、创业风险投资市场、科技保险市场和科技信用担保市场,开展技术产权质押贷款、信托投资基金、商业银行投贷联动和政府+社会资本等资源供给方式,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增加直接融资。此外,还可结合社会资本与政府财政资金,对科技项目进行风险补偿,以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区域间信息流动,扩大集聚区辐射范围引导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强区域间信息流动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及科技金融数据库是实现区域间信息流动的主要载体。
江苏、上海两地通过建立科技金融信息数据库,将千余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纳入其中,摆脱了区域间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信息交流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如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博览会、互联网金融产业论坛等。而一系列互联网金融行业政策法规的出台,对于互联网金融信息流动的规范性起到了明显效果,如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评级结果应用体系进行了完善,并将互联网金融与经信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协助中小科技企业进行信用征集,以降低其融资成本。互联网科技金融实现了对传统科技金融活动的有效补充,科技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了解市场动态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依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金融的供给能力,还能利用更丰富多样的科技金融资源,满足各类科技金融服务需求。当前,互联网金融随着科技发展已逐步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与新兴科学技术的结合,为金融业提供了全新的沟通营销渠道,更高效准确地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为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再推助力。
由此,各地区的政府部门坚持简政放权,营造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制度环境。
若各地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云数据库,加强区域间科技金融资源、经费的共享与联动作用,完善区域内的信用体系,既强化了本地区科技企业的市场地位,吸引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入驻,还能为本地区科技金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经验,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扩大集聚区的辐射范围,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未来我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落后地区,加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实现落后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全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均衡提升的必然选择。由实证分析可知,北京是我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最高的地区。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高度集中,科技产业也是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在取得了瞩目的科技和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人口和交通压力过大等社会问题,又由于对科技金融创新成果缺乏转化的有效途径,科技金融创新难以持续提升,制约了北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北京需要结合自身的区位特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部分产业和功能逐渐疏解至河北和天津等周边地区。同时,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核心,北京还需要适时将科技金融创新要素输出至周边地区,加大对河北、天津的扩散和辐射效应,确保科技金融人才和科技资源均衡地在各区域间流动,更好地带动其它地区经济发展。
实现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存在着三个必要条件:首先,政府要制定完善合理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其目的在于提高科技人才团结协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科技人才聚集,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当区域内的科技型人才聚集规模超过实际所能容纳的能力范围时,应适时、适当地对其给予合理的调整。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要将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放在首位,而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则要重视科技人才流动的合理引导,避免人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其次,有效发挥优势地区对周边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从实证分析上来看,我国四川、重庆是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两个地区。两地在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度、科技金融服务水平,经济基础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相较于西部其它地区均具备优势。两地的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直接通过扩散和辐射作用,使其周边地区受益。
因此,推动川渝地区科技金融产业和经济的总体水平提升,整合两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与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实现川渝及周边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最后,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帮助和扶持力度。对于科技金融和经济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要通过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加快成为科技资源与要素的重要集散地。
对这些地区主要的帮扶措施包括:第一,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和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和海外的优秀科技人才,重视本地区科技人才和科研教育机构的培养与建设,提高人才储备量,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理想外部环境。第三,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优质科技金融资源。
例如对本地金融机构实行适度的税收减免、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运营成本等。将科技资源集散地打造成科技金融中心,通过科技金融资源的集聚、扩散与辐射,实现科技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拉动,最终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注重科技金融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科技金融环境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相关金融知识,具备投资、担保与资产评估等相关业务经验,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技术,并为科技型企业设计出更好的金融创新产品及更有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对科技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地区政府通过科学教育计划项目加大基础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投入,鼓励引导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同高校的合作,增强高校及科研机构培养科技金融专业人才的意识;第二,建立科技金融中介机构人才培训中心,创立科技金融专家队伍,加强对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科技金融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三,努力推动科技金融市场人才价格机制与体系的形成,逐步形成科技金融市场化的公平竞争机制,确立科技金融系统的“以科技金融人才为本”的科技金融服务方针。
为此,各地要不遗余力地优化教育资源,健全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的相关机制,为科技金融系统提供充足且优秀的人力资源,保障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此外,良好的科技金融环境可以充分放大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效果。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需优先发展当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其科技金融机构创造便利条件,同时推动本地科技金融中介的设立和普及;对于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要提升科技金融软环境及区域内的科技金融创新能力,构建当地特色科技金融文化。
同时,在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行业规则和行政法规,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包括建立企业和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统一的征信平台以及专门针对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惩治严重失信行为,奖励信用较好的机构,以推动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进一步的耦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