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思考:“互联网+”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核心提示引言科技思考:“互联网+”的发展特征是什么?总的来说,“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本质就在于信息化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部门在产业生产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的不断渗透、融

引言

科技思考:“互联网+”的发展特征是什么?总的来说,“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本质就在于信息化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部门在产业生产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的不断渗透、融合、衍生,促进经济社会在产业生产模式、商业销售模式的不断变革。
“互联网+”的发展特征就技术本身而言,“互联网+”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即“高技术性”,“强渗透性”,“泛受众性”。

就字面意思理解,这三个特征都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本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因此必然是当前最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具备“高技术性”。

“强渗透性”指的是“互联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具备的渗透性作用,通过技术衍生、产品衍生、服务衍生等方式将其嵌入于各产业的各生产过程之中,使得新技术在整个制造业领域不同的生产环节无所不在。“泛受众性”是指“互联网+”技术所作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普适性,“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其作用于当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存在特定作用对象。除了上述作为技术本身“互联网+”能体现的显著特征之外,“互联网+”还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信息传递数字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基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就是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流的交互。

信息流的交互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数据等不同方式进行传递,但就稳定性与多样性而言,数据传递具有编码性强、稳定性高、承载性广等天然优势。

而“互联网+”的发展是基于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因此信息传递互动的数字化特征将会在未来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万物互联的特性将人与人、人与社会复杂化、精细化、多样化的行为转化为海量信息,并在不同节点之间的不间断传递。因此,当今“互联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数字化社会,信息数据将逐步成为与土地、资本、技术类似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经济社会运行当中。

因为信息传递的数字化特征,数字压缩与还原,需要一定的设备与技术基础,基于此发展的“互联网+”就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即当信息互动量较少时,网络节点所承担的信息编码与解码成本相对较高,或者可以说“互联网+”的优势体现就不那么明显。社会活动虚拟化在“互联网+”社会下,社会活动多可以通过虚拟世界进行联动,这改变了行动参与主体原有现实联动的模式,使得万物通过虚拟网络可以有机互联。

通过将人、流程、场景通过互联网、传感器、软件以数据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可以丰富参与主体的体验,创新联动发展模式。

如“互联网+”背景下不同企业互动模式相较之前,就出现了较大变革。原有同类产业、上下游产业往往出现地理上“抱团集聚”发展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通过集聚发展可以强化技术外溢与降低产品运输成本,使得集群发展的优势得以发挥。但“互联网+”背景下,虚拟网络的发展,相对弱化了地理距离临近的部分现实优势,而使得企业开始注重在虚拟世界中的临近优势,这就使得原有产业互动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

生产销售社会化传统生产销售模式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边界相对清晰,企业与用户两者定位相对固定。但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两者边界逐步模糊,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信息有效性逐步增强,企业以消费者终端需求为导向,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定制化生产,促使商业模式逐步从B2C变为C2B。此时,用户也不完全是单纯消费者,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参与所需产品的设计、生产,成为产销合一的参与者。同时,通过在线回馈、售后调查等方式,将使用信息及时回馈给产品生产者,可以及时有效改进产品部分功能,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使得消费者的身份多样化。

其次,生产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得其可以通过自组织的形式对复杂产品进行开源设计、生产,通过外包、共享等方式使生产主体多元化,打破原有传统的科层生产方式。产品制造集成化通过“互联网+”形成的物理与虚拟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将人、机器、资源有机结合,提升工业生产效益与效率。“互联网+”可以实现原料采购、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的一系列数字化、标准化集成,通过集成系统的控制,可以根据市场供需状况灵活调整生产规模与进度,实现生产的高度智能化与柔性化,促进企业效益与效率提升。同时生产链的集成化与智能化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个性定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一方面可以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所带来的总量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少量个性化定制需求所带来的边际成本过高的问题。

因此,“互联网+”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对于市场需求变动的应对能力,强化企业外在市场竞争力。产业边界模糊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由此推动了多产业融合发展,以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因此,产业融合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常见现象。这种融合发展不仅仅是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技术的融合,更多出现在不同产业之间,形成跨产业融合。

传统产业间融合,一般通过共性技术应用的融合,从而使得产品的不断融合,最终使得不同产业之间在逐步实现全面融合,因此传统产业的融合往往呈现速度较慢、程度偏低、范围有限的特点。由于“互联网+”自带虚拟信息网络之中“万物互联”的特性,使得其可以作为不同产业互融的天然纽带,推动多行业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发展。如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效地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形成设备的远程智能监控与售后维护。

在制造业内部则可以通过“工业云”形成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进而推动不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其他行业中,“智慧农业”、“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比比皆是。而这些通过“互联网+”形成的跨界互融,往往是新兴产业业态,具有和市场需求极度贴近的优势,发展前景良好,这又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推动力。

产业生态开放化“互联网+”改变了原有不同企业间技术、市场、服务的竞争格局,其技术自身所体现的“泛受众性”使得“共享”、“开放”的发展模式逐步成为潮流。首先通过“互联网+”连接的产业生态系统不同于以往传统产业紧凑连接的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建立在虚拟信息网络基础上,组织形式更为松散化,但内在复杂程度却比之前更甚。因此,良好的生态必然构建在健康的数字网络基础上,而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网络效应,这就要求产品用户数量与互补品的丰富程度必须相对较高,也就必然形成具有开放式的产业生态环境。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需求端与供给端有效整合的必要性不断增强,而开放式的共享经济通过“代码共享—内容共享—现实共享”不断演进,推动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有效无缝对接,促进社会资源高效利用。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