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科技思考:“互联网+”内涵是什么?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总的来说,“互联网+”这一新兴的技术性名词成为近年来互联网以及电子信息行业中的热门词汇。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范式,更是一种包容性的思维,一种新孕育的先进生产力。“互联网+”内涵与特征从字面上看,“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技术在经济发展不同领域的应用,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简单的字面叠加。“互联网+”从内涵上看,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将互联网通信技术与不同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技术上、模式上创新,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继而推动社会资源集成优化的过程。就“互联网+”内在特征而言。作为一种新兴发展动力,它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形态的不断演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实体注入了新的活力,进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经济具有时空性、递增性、普惠性、数据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经济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经济具有规模经济与网络外部性。赵振认为“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关系网络是一个无边界或跨界社群。
朱富强强调互联网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产业集中化和产品主流化。李雪锋、丛威、徐东指出互联网经济具有生产消费信息化、业态界线模糊化、市场主体多元化、销售网络平台化与市场驱动终端化的特征。
方燕总结出了互联网产品具有创新型产品、信息产品、系统产品和耐用品这四重身份。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经济”指一切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总和,是在当前出现的一种典型经济现象。首先,“互联网+”创新了经济运行模式。有学者研究了互联网对约旦过渡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自我监管方式,以便在不断增长的数据共享经济中提供更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有学者概述了互联网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如何有利于共享经济应用。程立茹有学者认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正反馈机制,这些正反馈机制包括软硬件之间的正反馈机制、企业创新与行业地位之间的正反馈机制、节点创新与网络价值之间的正反馈机制等,同时探讨了互联网经济下企业价值网络制度创新模式、架构与路径。田光宁、王德分析了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问题。
何勤、程雅馨、邹建刚探讨了互联网经济创新了企业劳动雇佣关系,企业需要构建“人力资本价值共创、共享、共治”的管理新模式。郑小碧阐述了“互联网+”对分工结构的聚裂变效应,并采用超边际法分析了各行各业中“互联网+”的分化和聚合效应。其次“互联网+”改造了原有传统的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将打破竞争平衡,迫使业内其他公司为了生存而快速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
有学者指出随着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增加网络活动,互联网已经更加融入农村经济。有学者提到在信息化社会,要不断倡导“互联网+”思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更多产业在互联网领域的创造性发展。赵立昌探讨依托互联网经济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和路径,进而提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李雪锋从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角度提出了能源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思路,并从业务层面、能源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对能源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路径提出改革建议。
朱富强指出、淘宝、京东、支付宝、360等互联网公司的产生机制,并强调了“互联网+”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测度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互联网与制造业两者关系的研究。但多数集中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两者融合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路。
在数理分析和定量测度上,相关文献非常之少,而且多停留在信息化对制造业融合层面上,鲜有直接研究“互联网+”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相关关系的定量研究。如潘文文从企业信息化质量、信息化动力、业务信息化、商务信息化4个角度构建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德尔菲法确定其测评指标、AHP法计算指标权重,对江苏省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张劼圻和郑建明强调信息资源、信息生产、信息消费构建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
杜传忠和杨志坤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具体测度了我国2001—2013年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测算结果表明,近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二者的融合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进一步促进两化融合的空间还较大。事实上,当前文献主要强调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而契合当前“互联网+”发展与应用特点,着重研究“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郭家堂、骆品亮从互联网技术、平台、思维、网络效应四个维度对互联网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做出分析。
纪玉俊、张彦彦在对“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升级相关机理阐释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学界对于“互联网+”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相关研究也多是关于“互联网+”发展特征、模式、影响因素等理论分析。而关于“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则相对较少,且多在于“互联网+”如何应用于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宽泛介绍,缺乏关于“互联网+”作用于制造业发展的详细机理分析。
此外关于“互联网+”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中,指标体系的设定多和原有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重合,无法体现现有“互联网+”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