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金融业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必须全面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发展普惠金融,则是增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则有利于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金融科技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金融运行的效率,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 ■邱兆祥 向晓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金融工作要回归本源,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金融业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必须全面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发展普惠金融,则是增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2017年7月中旬,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银行成立普惠金融工作部,并强调金融应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2017年9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以“科技创新践行普惠金融”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金融科技峰会”,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价值,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更有效地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同期举行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明确提出要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金融行业的长期目标,而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则有利于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化方式发展普惠金融,主要的数字化方式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各项能够运用于金融领域的相关数字化技术。
金融科技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金融运行的效率,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将金融科技运用到数字普惠金融领域,有助于解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促使小微企业、中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能享受同等的金融服务,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从而使金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科技在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科技能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国内的金融科技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金融科技1.0时代和金融科技2.0时代。
金融科技1.0时代的技术主要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金融科技2.0时代的技术则主要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金融科技以科技为落脚点,以数字化为本质,将技术作为金融发展的加速器,突破了时空、数量和成本的制约,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化方式推行普惠金融,其“数字”二字明确反映出了数字化技术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依靠的根基。从事金融科技的非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低利润率、高创新、轻资产的特性,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将数字化技术快速运用于普惠金融领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也为金融服务和社会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金融科技助力数字普惠金融更新服务方式 金融科技将一系列技术创新运用到支付结算、个人理财、个人保险和小微信贷等金融领域,其参与主体是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具体产品是第三方支付、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不仅能为大型企业和高收入人群服务,也能为中小型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平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科技的服务对象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高度重叠,使得金融科技能够更新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方式,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到金融服务。 在数字普惠金融提供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过程中,金融科技具备为其提供技术服务的基础设施属性。
金融科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智能网络终端工具的产品性能,开发更为高效的客户端,同时完善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安全性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方式的完善和更新。用户只须使用身边的智能网络终端工具,比如手机、电脑和平板设备,在连接互联网的前提下,就能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使得原本集中于少数群体的金融服务逐渐向“普惠”过渡。 金融科技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挥普惠功能 金融科技通过科技去操作金融的核心业务,运用大数据建模、风控、云计算等各项数字技术,实现金融服务以及产品的创新和效率提升。金融科技公司尝试绕过现有的金融体系,直接与用户接触。
比如,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金融科技体系,旗下的支付宝主要提供第三方支付和个人理财服务,芝麻信用主要通过收集分析用户的交易、评价数据建立个人征信。金融科技公司能够向各阶层的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现出了金融科技的应用理念是共享、平等、协作、自由选择和兼容,金融科技具有天生的普惠属性。 数字普惠金融强调运用数字化方式,使社会上的所有成员包括中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在内都能享受应该享有的金融服务,其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与普惠金融相一致。
金融科技与生俱来的普惠属性,使它能够与数字普惠金融相结合。用户通过互联网,能自助操作、自主选择甚至参与金融产品的更新定制,简化金融服务的流程,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更好地发挥长尾效应,进一步促进了数字普惠金融发挥普惠功能。 金融科技在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用户信息安全受威胁 数字普惠金融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保密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用户的信息安全。
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一个由用户交易活动产生的庞大的数据输送网络。在数据的传送和储存过程中,如果被不法分子截取或者篡改,将有可能会对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当前对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致使存在灰色地带,从而助长了一些网络平台实施非法集资,金融欺诈现象和网贷平台“跑路”现象频发,甚至泄露客户信息。这不仅会对用户的信息和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会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冲击。
技术有待进一步更新 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互联网化,提高传统业务的触网率;二是将金融科技融入到金融业,进行数字化创新。无论是哪一种发展模式,都依赖于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驱动。尽管中国的数字化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进入2016年以来,互联网行业整体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弱,各大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用户规模所带来的边际效应逐渐降低。
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随着政府各项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金融科技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 征信和监管体系待完善 征信在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征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尚不能满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各大商业银行的信用信息难以和散布在公安机关、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的信息有效整合。
同时,征信体系的覆盖范围有限,使得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征信体系缺失,进一步导致了征信信息的不完整。 数字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数字技术的虚拟特性使得金融和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模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呈现出外溢的效应,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监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也给风险识别能力有限、金融基础知识匮乏的用户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疑要求现有监管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金融科技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 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科技创新投入 数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