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洛惠渠的前身叫龙首渠,建于西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开凿渠道要经过商颜山。
这一带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
为此,汉代居民发明了“井渠法”,即利用打井技术打穿若干竖井相连的隧洞式灌溉渠道,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由于在凿渠过程中挖出许多骨骼化石,被当时人们当作龙骨,所以称为“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道,在洛河水利开发历史上是首创工程。
其修建过程中所使用的“井渠法”是水利建设事业中的一个创举,在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有学者认为新疆地区的“坎儿井”源于汉代关“井渠法”。
而今,荣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陕西省水情教育基地的洛惠渠灌区,在抗旱灌溉、工程管护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水利“能人”。他们经过不断摸索,反复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把基层灌溉工作干的风生水起。本文所讲的,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五字工作法守护灌溉渠——记陕西省蒲城县洛惠渠平路庙站店子北站站长王安胜洛惠渠平路庙站店子北站抽水站,位于蒲城县龙阳镇,斗渠1条,长度5.1公里,分引渠40条,长度12.4公里,机泵6台,机井62眼,承担店子、三家、三永3个村的农灌任务,固定面积4928.6亩。目前,该站实灌面积6000亩,今年夏灌已引水20万方,全年引水已过100万方。
但是,谁曾想昔日的店子北站实灌面积不足1000亩,全年引水仅过10万方。
那么,今日的骄人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拼的是“民之所忧,我之所虑;民之所盼,我之所行”;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垒的是“信”、“理”、“勤”、“情”、“清”。店子北站站长王安胜,53岁,土生土长的店子村人,从接任站长伊始,就胸怀“亲水爱人,造福乡梓”的情怀,抓住“恢复面积、管理模式、渠道管理、扩灌面积、水费廉政”5项工作,修泵补渠抓先期、建设队伍立奖惩、政策法规护渠道、铺管平地上旱塬、设立台账明细目。恢复面积,“信”字立足。
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问王站长“你是如何做到引水过100万方的?”,答“8个字,恢复面积,先期用水”。是不是老调重弹?王站长明确回答,不是,管理中心和站上,制定的用水政策是经过反复研究,并经得起实践考验。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接任第1年就立了军令状,“水过蒲大公路”,否则,辞职。水过蒲大公路,可能吗?反正,所有的人都不信。
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站内瓜果蔬菜面积剧增,机井成群,渠水已多年未过蒲大公路,下游三永村也多年未用渠水。王站长做了2件事,一是自筹资金对抽水站变压器和机泵设备进行了更换和维修;二是修补下游渠道,钱不够,修土渠,7天7夜没睡觉,土渠修成了,水也过了公路,但是偏偏又遇上极寒天气,只浇了7亩地。王站长坦然接受,没有说话,但别人接受不了,说话了,三永村的村支书只说了一句话“安胜,能行!”。有了村干部的支持,工作好搞多了,但是水要放出去,还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怎么做?法宝一个,就是先期用水。“什么是先期用水,就是你是用水高潮的推动者,而不是追随者,否则,哪里有水可用?”王站长是这么认为。他说,关键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比如瓜田,井水渗灌技术一度十分风行,但现在站内的瓜田是冬泡+井水渗灌或冬泡+渠水渗灌,冬泡+渠水渗灌就是从无到有。
他回忆到,2020年瓜田冬泡时,中心迪江涛主任曾亲临现场指导,对他鼓舞很大,也坚定了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守一行”的信念,老百姓种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只要西瓜的品质和产量能上去,我们先期用水就不用愁。提到今年夏灌的秋田作物,“当然是玉米,4000余亩,亩产1800斤,3到4水必须浇。”说到这一点,王站长还是无比坚定和自信,播前保苗,幼苗促根、抽穗防倒、灌浆增产,说到这些灌水时节和作用也是如数家珍。
老百姓不信怎么办?榜样。自己做榜样,比如今年蔬菜面积近1000亩,辣椒面积上升显著,站上已浇了一家,渠水湿热多菌,为什么敢浇?因为王站长去年在他自己的辣椒地里浇了,产量和品质上去了,让人不禁想到,李时珍遍尝百草,方成巨著《本草纲目》。辣椒如此,瓜田玉米亦如此,看来,先期用水,功夫在诗外。
管理模式,“理”字用人。如果说“恢复面积”是点上工作,可以单枪匹马凭借勇气精神,赢得村组群众的信任,那么要使全站运转起来,面上工作开花,就要必须建立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王站长做了2件事。一是站内人员实行“专群结合、以专为主”。将管水员从“队设”改为“片设”,按照渠系布置分片设立管水员,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理、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局面,经过整合精简,管水员直降为18人,另外,每个管水员下面再组建一个3至5人的浇地队。
二是站内财务实行“收支两线、考核发放”。末级渠系管理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统一收至专户。发放标准管水员工资5分钱,分引渠维护费3分钱,分引渠维护不到位,站上还有一支机动队,直接接管维护工作,3分钱扣除。
用王站长经常给站内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打胜仗,枪先要擦亮,分引渠就是我们的枪,就是要保证渠通水畅到田间。渠道管理,“勤”字带人。如果说分引渠是管水员的地盘,可以用奖惩激励的办法管,那么,作为全站生命线的泵站和斗渠,必须自己亲自管,怎么做?王站长身体力行做了很多事。一是“自学法规,插标亮界”。
平路庙站师万强站长说,王站长有一个显著特点,学法懂法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土地管理法注解与配套》等书籍摆满简易书架,“引水量年年增长,渠道暂时没钱升级改造,没钱就想没钱的办法,最起码跟群众讲清楚,进行插标亮界,就能把土渠培厚到标准断面,否则怎么敢满负荷运行。”二是“以身作则、雨后除草”。
只要是雨后,王站长就肩背药管,步行喷洒除草剂,就是一名园丁。但是,他又不仅仅是园丁,还是机修工、泥水匠,火烤叶轮铁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