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的管理实验,并非没有意义

核心提示本文整理自“前瞻者说”栏目邀请穆胜咨询创始人穆胜博士所做的讨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总量的增速放缓和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同时袭来,所有身在局中的企业都必须适应新的规则,找到新的方向。不同产业赛道的企业,可能有

本文整理自“前瞻者说”栏目邀请穆胜咨询创始人穆胜博士所做的讨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总量的增速放缓和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同时袭来,所有身在局中的企业都必须适应新的规则,找到新的方向。不同产业赛道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新玩法,但他们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在新时代建设有竞争力的组织?企业选短期速赢还是组织转型?1.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正面临着人口红利见顶的问题,经济增速正在放缓,您认为这会对企业管理产生何种影响?穆胜:把人才市场看成劳动力市场是过于简单的认识,人口红利见顶只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并不是经济增速放缓的病灶。

经济总量真正持续健康地增长,一定不是来自人口红利,而应该是来自制度红利。

就社会来说,是市场经济体制;就企业来说,是优秀的组织设计。在经济学里,我们都将其统称为“制度”。就组织设计来说,如何让劳动力以人才的方式运作,释放组织与个体的潜能,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道理很简单,外部的黑天鹅、灰犀牛、疯狗浪共舞,造成了一种超级不确定性,企业根本无法控制。

因此,让自己“活下去”和“保增长”最大的底气,只能来自于可控的、“组织”上的优势。在组织设计上,我看到的趋势就是转型“平台型组织”。这是一种相对于传统金字塔组织的新组织范式,是数字时代组织进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有各类描述组织创新实践五花八门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其实都是在做平台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指挥前台,前台指挥中台,中台指挥后台;二是客户的每次买单都会灵敏地影响这个指挥链条上的每个节点,所以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这样的企业足够敏捷,显然能够更快地发现市场的机会,并组织资源满足客户需求。

即使在经济紧缩期,他们也会“剩者为王”。2. 但现实中,愿意走向组织转型的企业实际上并不多,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组织转型似乎风险更大?企业是不是更愿意选择一些“速赢方案”?穆:这是一个组织终局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回到十年前,普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买房,没有钱怎么办?他会去借钱或贷款。

因为他看到了终局是房价会大涨,他们认为成本和风险都是可以容忍的。同理,如果企业看得到组织转型对于“活下去”和“保增长”的意义,他们也会义无反顾。至于说企业选择“速赢方案”,也要理性看待。首先,我们要理解组织设计上究竟有没有速赢方案。

我认为是没有的。有一些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案,其实相当于服用兴奋剂,会有极大的后遗症,比如,企业搞搞家文化,搞搞价值观考核,搞搞军令状、誓师会或者用匪帮方式在酒桌上压高指标。其次,组织转型这个事情的投产曲线,可能比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规律要乐观。我们的研究显示,组织转型并不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投入期,才能越过拐点抵达收益,而是“每走一步都有新的风景”,转型的过程中就有红利不断释放。

大多企业害怕,实际上是他们没有勇气走出第一步。这个很正常,面对新事物,恐惧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图:组织转型效果呈现,资料来源:穆胜咨询3. 如果说组织转型这个事情上企业尚且难下决心,但以标杆企业为蓝本,却很容易凝聚企业的共识。例如,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都将华为任正非视为偶像,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华为的管理模式值得企业学习吗?尤其想问的是,中小企业能学华为吗?穆:在我有限的视野里,绝大多数企业学华为,更多是老板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非真正为了解决问题。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你经常能在老板们的办公室看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还能看到他们把这些书发给中基层干部,但他们自己却不会翻看。说到底,华为的管理体系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太复杂了,大多数老板们更喜欢简单直接,喜欢特效药,于是他们更倾向于把华为“符号化”,去阐释自己心中早就准备好的答案——“管理就是XXX,你看,华为不就是这样做的吗?”中小企业应该谨慎学习华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学华为的局部精彩实践,学学华为精神,但不要期待“一招制敌”。

其实,华为经验对于中小企业往往是最不好用的,因为这套东西太体系化了,不是散装的,要有疗程才能见效,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实施条件。大型企业应该清楚,选择学习华为就是要做组织转型,否则就是隔靴搔痒,走走过场。华为组织模式的核心就是将各个协作节点打通,并联而不是串联面对客户,共同创造价值、分享价值,“集成”是其精髓。

这种组织模式,其实就是我所说的平台型组织。有些大型企业号称在学习华为的干部管理体系、前台铁三角、军团制等,这在我看来就是很荒谬的事情。组织设计是一个系统,局部改良没有作用,始终会被组织惯性拉回去。举例来说,一辆五菱红光,换了宝马7系的轮胎,也不可能变成百万豪车。

4. 这似乎又回到了组织转型的问题。能改造系统当然更好,但华为可是投入了巨大的成本,经历了漫长的折腾,才建立了当前这种标杆式的组织模式,一般大型企业应该都无法承受吧?穆:在平台型组织的领域,不仅是华为,还有海尔等优秀企业。根据我们可以接触到的资料,全世界范围内有不超过30家企业在实践平台型组织。

作为拓荒者,他们自然要付出极大的试错成本,当然,他们也收获了拓荒的红利。有了他们的拓荒,后续的企业自然不必“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可以“架起桥梁过河”。当然,要让大家有“桥”可以走,还需要对平台型组织模式进行总结,把理念变成落地方法论。若干的拓荒企业,每个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可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一件事,得有人来翻译;哪些是大家都验证过可行的共性方法,哪些是企业的个性,得有人来提炼;在确定的操作框架内,应该如何根据条件来具体实施,得有人来打磨。

例如,让员工对项目对赌跟投,什么样的业绩趋势下应该设置什么样的投产比条款,我们可能要总结不同企业的案例之后,才能拉出一个操作的公式。有了这个公式,我们才能在一个新的企业按图施工。人效,组织管理的新趋势5. 我们关注到今年的一个管理趋势,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开始关注人效。

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企业官僚主义盛行让老板无法忍受?如何挖掘潜力提升人效?穆:的确,人效很热。根据穆胜咨询在2020~2021两年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每年都有70%的企业里,老板和高管在不同。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