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黄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1 投资金条第一品牌,布局全渠道推广初创起步阶段:政府制定黄金珠宝首饰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并由指定企业进行进出口业务;第二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取消了对白银制品和黄金制品的业务管制,我国珠宝首饰行业市场不断开放,并通过出台消费税等逐步促进其规范发展;第三阶段:我国政府开始通过降低消费税与关税等方式大力促进珠宝首饰行业的发展,推动消费的迭代升级。2021年,国内珠宝行业市场规模扩张至 7642亿元,其中黄金饰品占比最高。
随着国内对珠宝行业的管制政策从“全面管制”到“全面开放”,叠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国内珠宝行业市场规模实现稳步扩张,据欧睿数据,2007-2021 年,我国的珠宝行业市场规模由 1811 亿元增加到 7642 亿元。
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数据,从产品结构来看,2020 年,黄金在国内珠宝零售规模中占比最高,达 55.7%,翡翠、钻石次之,占比分别为 14.8%与 13.1%。目前,国内黄金市场以消费需求为主、投资需求为辅。随着疫情好转,黄金消费稳步释放,2021 年,我国黄金总消费量为 1120.90 吨,比疫情前的 2019 年同期增长 11.78%,其中硬足金、古法金等黄金首饰消费强势上升带动黄金首饰消费量同比增长 5.18%至 711.29 吨;金币和金条也保持稳健增长,同比增长 26.87% 至 312.86 吨。
根据中国黄金协会,消费需求占我国黄金总消费量的比例长期在 60% 以上,投资需求次之,在 30%左右,其他需求如工业用金等占比较小。
黄金首饰作为我国黄金的主要消费来源,传统金饰品仍是主流消费产品。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线下消费,严重影响了黄金首饰整体的购买力,2020 年,我国黄金首饰消费量为 490.58 吨。我国传统金饰品主要满足婚庆消费与保值增值需求,2020 年,传统金饰品零售总量为 348.01 吨,占比达 70.9%,仍然是我国黄金饰品消费的主流产品;硬足金饰品具备硬度高、单价商品价格低的特征,相对而言饰品功能更突出,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但其保值性相对较弱。
2020 年,古法金饰品的消费量同比增长 26.0%,表现较为亮眼,在“国潮”风下,体现工艺设计与附加值的古法金饰品更为流行,也推进行业快速发展。2.2 竞争格局:国际品牌、港资品牌与内地品牌三足鼎立目前国内黄金珠宝行业呈现国际品牌、港资品牌与内地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
国际大牌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蒂凡尼、卡地亚为代表的高端奢侈珠宝品牌,具有独特的品牌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主要面向高消费群体。
另一类是以施华洛世奇、潘多拉等为代表的轻奢珠宝品牌,主要覆盖年轻消费者。港资品牌以周大福、周生生、六福珠宝为代表,定位于中高端市场,近年来通过加盟形式在内地布局下沉市场,面向更多元的消费群体。内地品牌分为全国性品牌和区域性品牌,全国性品牌以中国黄金、老凤祥、周大生等为代表;区域性品牌以莱百首饰、曼卡龙、萃华珠宝为代表,凭借在特定区域的渠道优势和口碑沉淀成为当地的强势品牌。
2.3 驱动力:供需双向驱动,成长空间可期2.3.1 需求端:婚恋刚需趋稳,“悦己”需求有望打开新空间中长期视角上婚恋刚需趋于稳定,珠宝婚恋消费需求有望稳中有增。据 Wind,我国居民结婚登记年龄集中在 25~29 岁的年龄段,因此我们假设我国适婚年龄在 25~29 岁,2012~2015 年,25~29 岁的人口数处于相对高峰,对应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也出现一个小高峰,说明 25~29 岁适婚人口数与婚姻登记对数变动趋势较为一致。用 25~29 岁的人口数量代表适婚人群数量,预计未来 10~15 年 25~29 岁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因此我们预计未来 10~15 年,我国适婚人群规模趋于稳定,结婚对数也将趋于稳定增长,黄金珠宝的婚恋需求趋稳。自戴用途在黄金饰品需求中占比较高,“悦己”需求有望打开新空间。
根据《“后疫情时代”中国黄金珠宝零售市场洞察》,自戴用途仍在目前黄金珠宝门店消费者 购买黄金饰品需求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为 32.1%,其次是占比 28.1%的婚嫁需求,而以礼品馈赠和投资为主要目的购买黄金首饰的消费者分别占比 18.96%与 10.64%。对于“悦己”需求的重视将让黄金饰品消费摆脱对于婚庆需求的过度依赖,新兴需求将持续打开市场成长空间。2.3.2 供给端:头部企业推动渠道扩张,市场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国内珠宝龙头企业推进渠道深化,终端零售门店数量持续扩张。近年来,国内珠宝龙头纷纷推出省代模式,直营店在核心商圈推广,省代模式推动渠道下沉,在既有的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拓店速度不断提升,截至 2021 年,周大福、周大生、老凤祥与豫园股份的终端数量分别达到 5764504945 与 3959 家。
我国国内珠宝行业集中度逐年上行,头部企业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据欧睿数据,我国珠宝行业 CR10 由 2016 年的 17.2%提升至 2020 年的 25.5%,行业集中度持续上行。受 2020 年的疫情影响,黄金珠宝企业线下渠道受到一定打击,许多中小珠宝企业面临利润下降、成本上升的巨大经营压力而采取撤店甚至关店。头部企业或将凭借品牌、规模、渠道等优势抢占更多终端市场,实现黄金珠宝市场份额的进一步集中。
根据欧睿数据,2020 年,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美国的珠宝行业 CR10 分别为 26%、56%、49%与 9%,考虑到消费习惯与文化传统等,中国香港与日本的集中度更具参考价值,国内珠宝行业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3 竞争力:黄金产品优势突出,终端渠道持续深化3.1 产品端:品牌优势突出,丰富产品种类黄金产品贡献主要收入来源,产品矩阵较为丰富。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黄金产品与 K 金珠宝类产品等。
黄金产品包括金条、黄金首饰及黄金制品,K 金珠宝类产品包括以 K 金、铂金、白银等制成的饰品以及钻石、珍珠、翡翠、玉石、彩色宝石等镶嵌类珠宝产品,拥有丰富的产品矩阵。黄金产品构成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但其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K 金珠宝类产品具备较高的毛利率,但营收的占比较小。大力实施差异化战略,产品矩阵与品牌形象全新升级。
2021 年,公司明确产品创新策略,通过精准分析市场需求,并结合国货浪潮等时下热点题材,联合内外部设计资源,研发生产诸如故宫、迪士尼、航天十二宫等新款系列产品,构建年轻化、活力化的新一代产品序列;以上市为契机,自主研发主打产品“中金祥锣”及上市相关文创产品,同时协助客户打造“开年祥锣共响”等特色仪式,实现品牌文化输出。2022 年,公司深耕研发创新联手小米有品推出“金扣扣”试水,将黄金元素与科技技术巧妙融合,丰富了公司产品品类和内涵;在神州十三号返航之际联合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基金会推出“为你摘星”等系列相关主题产品,提升品牌价值。着力打造“中国黄金”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黄金珠宝产品单品价值较高,产品质量对于消费者体验与品牌形象十分重要,而获得消费者的深度认同与产生品牌黏性需要长期积累,因此对品牌的培育构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公司作为央企下属黄金珠宝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与扩张,公司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金条和黄金饰品等多个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已经成长为影响力遍及全国市场的综合性黄金珠宝领军企业。3.2 渠道端:发挥央企优势,深化渠道布局中国黄金在深耕主业的同时,“直销+经销”并举扩张渠道规模。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加盟体系,不断开拓“中国黄金”区域消费市场,渠道布局方面, 公司通过在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和重要交通枢纽开设旗舰店的方式,形成了经营标准化的样板店,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并对城市周边和四线城市的加盟店产生有力辐射和带动作用,构成了以一线城市为核心、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为骨干、三四线城市为主题的全国性黄金珠宝销售体系。
公司直销渠道类型丰富,“多点开花”布局终端渠道。公司直销渠道主要包括直营店渠道、大客户渠道、银行渠道与电商渠道。其中,直营店渠道为公司直接开设直营店面向顾客销售产品;而公司采用大客户渠道满足各类集团采购、大额客户采购或集中采购业务需求;此外,公司通过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大中型银行合作,利用银行渠道体系完善、管理规范、网点众多等优点,在银行网点销售各类产品;在此基础,致力于深化建设电商销售渠道,建有自有线上销售平台,与多家大型电商合作,面向终端消费者销售。直营门店数量不断扩张,在直销渠道中的收入贡献持续提升。
2017-2020H1 直营店在直销渠道的销售收入占比稳步上行,由 18.0%增加到 53.1%,成为直销渠道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直销门店的数量稳步扩张,在核心商圈的终端门店布局持续深化,覆盖范围更为广泛。截至 2021 年末,直营门店数量增加到 91 家,终端网络覆盖力度逐渐加大。
此外,募投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区域旗舰店,截至 2022H1,区域旗舰店建设项目已完成 62.05%,预计项目完成后将增加 12 家直营店,完善营销网络与渠道扩展,进一提升公司的竞争实力及盈利能力。电商渠道发展迅速,驱动图文与直播电商双转型。随着公司积极开拓电商市场,电商渠道的销售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由 2017 年的 6.98 亿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48.33 亿元。根据公司公告,2021 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