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互联网+”技术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哪些措施?总的来说,“互联网+”不仅可以丰富区域内政府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率,也可以精简政府部门在政策设计、政策制定、政策反馈上流程,提升产业政策施行的效率。因此,从制度环境上看,“互联网+”有助于区域制度结构的优化,进而降低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成本。
此外,区域“互联网+”水平的高度发展,数据化、网络化的生产交易都有助于企业降低传统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可以有效降低区域产业过度发展带来的拥塞效应,减少土地价格过高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成本。
总之,“互联网+”不仅可以完善区域政策层面的市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所处的地理市场环境。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深入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推进互联网主干网络的扩容升级,提升不同网络间互联互通水平,优化互联网硬件平台资源。依据区际网络发展水平,加大中西部地区网络互联中心节点建设工作,提升中西部地区网络互联互通质量。
加快高速光纤网络建设,推进中西部落后省份光纤入企业、入家庭比例,加快实现普遍性的区域光纤通达。
建设新一代通信网路与数据中心在东部地区以及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率先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络与通信网络,形成“技术强、规模大、速度快、安全性高”的互联网络体系,实现“多网络、深层次、宽覆盖”的网络服务。推进工业园区网络优化提升工程,确保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硬件基础。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重要节点城市合理布局建设基于开发架构的云数据中心,通过将制造业产业与云数据中心的通信互联,实现制造业集成数据的云计算,提升制造业内工业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全面集成。
建设完善新一代信息网络支撑平台实施“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相关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工程,强化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此推动中西部地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工业产业“弯道超车”。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共开发与公共应用的实验室以及技术服务推广平台,大力促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检测等服务。
建立多平台协调中心,集中、科学调度各产业数据中心、研发平台、技术联盟之间数据资源实现整合共享。
培育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按照“层层递进、多维并举”的方式,依据传统资源密集型行业与新型资源密集型行业不同的行业发展特点,从行业龙头、发达区域两个维度同时推进其建立适合不同区域范围的多类型工业互联数据平台,支持通信运营机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等工业网络参与主体开发具有集成作用的综合性数字平台,推动各参与主体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中西部地区应积极组织产业规划人员到东部发达省份学习交流。通过借鉴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特色,科学编制本地区产业规划。
根据产业是否属于垄断性行业、产品是否直接面向市场、技术密集程度等分类管理,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不同类型产业作用规律,强化“互联网+”技术对于产业集聚促进作用。提升集聚区域产业层次各地区应紧抓产业机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以工业园区为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通过引进产业龙头、树立行业标杆,打造品牌工业园,以此强化工业园区对于产业集聚的承载力。紧密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拓展产品发展链条,推动特色园区的形成。创新园区管理体系,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快主导产业“点、线、面”三维立体发展,以此构筑主导产业集聚带,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整合强化产业集聚区的创新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推进制造业产业平台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转型,由原有的产业服务平台逐步转向创新平台,进而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与创新要素集聚。加快设立科创要素中介服务平台,促进要素交易与转化效率,强化知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以平台促创新,并通过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产业集聚所带来技术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此强化产业集聚区域对外来企业吸引力,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集聚能力。重视信息技术对产业集聚的作用依据“互联网+”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不同作用特点,有条件分类、分步推动“互联网+”、物联网、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与区域产业互动,强化“互联网+”技术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
基于“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并进,突出发展金融、物流、科技研发、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以此促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力度。“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集聚促进产业创新的政策建议建设高水平新型企业创新载体依据同类企业专业化集聚与不同类企业多样化集聚对于不同产业的发展作用关系的异质性,分类建设多样化的企业技术与创新联盟。梳理产业集聚区内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利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形成的集群创新网络进行集中攻关。鼓励集聚区内主导产业生产链关键环节中各龙头企业,组建以产业链为导向的创新联盟,通过“企业+联盟+研发中心”进行协调创新,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突破相关产业链中关键共性难题。
创新产业集群的技术发展模式针对区域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政府部门应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交流推进集群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改进集群技术创新的帮扶模式,将产业规划政策与财政补贴政策相结合,通过“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事后反馈”制定产业创新帮扶与引导标准。强化前端产品研制部门与技术应用部门联动,推动智能化工业装备的首台示范应用项目,通过政府、产业基金、保险等多部门参与,完善技术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的创新服务体系分别建立基于同质产业集聚的纵向产业技术联盟与基于异质企业集聚的横向技术联盟,针对不同产业集聚模式下形成的产业技术联盟内在发展特点,成立不同类型的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中介机构,形成“覆盖广、维度多、层次高”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创新需求的要素供给对接数字化平台,提升科创要素供需对接效率。重点培育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带动集群创新水平利用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合作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规模效应等外部效应,深入分析各类集聚外部效应对于产业集聚区内主导产业的作用关系,有层次、有重点的利用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正向外部效应,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利用集聚正向外部效应,提升产业集聚区对于产业链头部企业的吸附力度,推动建立集聚区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新兴企业培育数据库,“科学化、有序化”梯次培育集聚区内相关企业,做好产业集聚区内技术创新力量的梯队培育工作。“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创建制造业技术创新特色基地坚持“先进技术+先进产业”的培育模式,依托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支撑,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以此为产业发展核心地带,强化集聚区核心产业的对外辐射力。围绕产业集聚区内制造业基地,持续引导相关产业技术发展亟需的人力、资本、技术要素“入园入区”,推动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生产性服务机构,建立完善制造业基地中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加快利用工业云平台建设利用“收敛型”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优化和推广工业智能化云平台,推动工业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生产链关键的“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建立同质企业技术联盟内各企业“上网上云”工作,通过产业生产与研发数据共享,提升企业协同研发、生产和一体化经营能力,以此推进集聚区内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中高度化进程。推动异质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发散型”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积极推进不同质产业以生产链、创新链为桥梁,建立跨界产业发展联盟,推动新兴产业模式与产业业态的孕育。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在异质产业联盟内试点推进网络化的协同制造模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不同产业制造设备与流程的互联互通。建立跨产业柔性制造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以制造业协同化研发、设计、生产,强化“发散型”创新对于不同产业链间融合发展的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区内多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整体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