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岁,放到医生、律师等行业来说,正值黄金时期。人脉、资源、经验以及能力各方面都达到顶点。
而在互联网行业,产品、技术等年近三四十岁,就面临被优化、被“输送到社会”,甚至有的会出现无功可打的尴尬局面。
之前大家听到互联网随之联想到的可能就是高薪,白领......确实,互联网行业薪资较其他行业而言薪资确实要高很多,阿里、腾讯等公司更是很多人的梦想平台,非常多年轻人都渴望进入大厂来为自己的履历增添一份光彩,但是每当说起互联网即使连外行业也会调侃一句:哎,你们到35岁是不是就都失业了啊?你们35岁之后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工作吗?其实每个行业都会遭遇35岁门槛但是互联网行业好像是被调侃的最多的。尤其近两年阿里、腾讯、滴滴、虾皮等大量裁员,寒气更是直逼多数互联网人,让不少人直呼互联网“要炸”了!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经历和体力会无法避免地下降,子女以及老人的各种事情也会分散其精力,个人的自我提升时间也会被压缩。在一个人员快速迭代的时代与行业里,年轻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一个职场人被衡量的标准。
久而久之便有了传说中的35岁魔咒。
大厂裁员、中年失业、简历无回复、车贷房贷......每一项丢出来都让人感到焦虑。从大厂离开的中年人,不管是主动辞职还是被动被裁,下一步都非常尴尬。去投简历找工作,与其期望的岗位太少,毕竟年纪评级在那。
我有个朋友就是如此,想去的岗位人家不要,她级别太高,薪资自然而然少不了但是年龄又到了公司觉得投入成本高但是性价比很低。之后面试平薪也少有公司考虑,甚至后来到了降薪求职的情况。
去创业,又发现大厂待久了,管理岗那套更多一些,在公司总是开会开会开会,代码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
她还有车贷房贷要还,失业后的焦虑,面试的层层被拒一度让她心理崩溃。难道我们35岁之后真的就要以失业为结局,逐渐走向下坡路吗?换句话说,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年龄危机,保持个人竞争力呢?在我看来,有如下几点:做不可替代性高的工作。流水线工作谁都可以做,自身价值自然也就无法体现掌握核心技术以及资源,即使被裁也能快速另起炉灶个人技术与业务能力必须要强,打铁还需自身硬处理好个人关系,提升自己的情商之前看到一句话:不管是二十多岁的你,还是三十多岁的他,人人都会老去,没有人能永远年轻,我们都将会迎来自己的职业“高龄”。
这确实是我们职场的必经写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当下。学习技能,积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