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2022年下半年,字节和快手自研芯片的消息被官方证实后,众人熟知的几家互联网大厂算是全部入局芯片领域了。但对于这场颇有发展势头的”造芯浪潮”,业内外的旁观者似乎都各执一词。
有人认为互联网进场半导体并不利于行业发展,抬价挖人使得芯片企业用人成本变高,人力的铺张会导致研发经费和设备费用的压缩。
对于唱衰的声音,有人则调侃,“之前骂互联网不搞硬科技,现在人家研究芯片了又让人滚出去。”总的来说,旁观者对大厂造芯的疑虑主要落在了能否长远的不确定上。同时,互联网造芯热潮也引起求职者的关注,有人觉得大厂造芯是赚钱的风口,因此想转行电子行业;有人正在犹疑互联网大厂和传统芯片企业怎么选才好?本文对此做了简单梳理与分析。
01 互联网大厂造芯有何进展?与BAT相比,字节和快手已经属于造芯后浪了。
是国内互联网大厂中最早入局造芯的。早在2010年,就已启动FPGA AI加速器项目。2017年内部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系统等已部署超过10000片FPGA加速器。
此后芯片自研的脚步加快,从2019年起陆续完成多款芯片的研发及量产。2019年的昆仑1代AI芯片,2020年的远场语音交互芯片“鸿鹄”,2021年推出第二代昆仑AI芯片时,基于此的昆仑三代芯片也已进入研发阶段。
不得不说,能够顺利推出并大规模部署应用多款芯片,得益于多年蛰伏、沉淀所奠定的基础。
阿里和腾讯入局稍晚,但造芯进度并未落后于。2018年,李彦宏公开宣布将推出自研AI芯片昆仑,同年还有个标志性事件——华为遭到美方制裁。两个信号同时出现,成为其他互联网大厂从观望、计划到发力芯片自研的影响因素之一。
这一年,阿里和腾讯正式入局芯片领域。先是阿里宣布成立“平头哥”入局AI芯片,次年即推出两款芯片玄铁910及含光800,后者被认为是行业内性能最强的人工智能芯片。出身不凡的平头哥,很快展露出其“黑马”属性,后又相继推出“倚天”“羽阵”等系列芯片,逐步实现了其芯片设计链路的全覆盖。腾讯在芯片领域的探索采取了“投资+自研”的模式。
2018年,腾讯投资AI芯片创企燧原科技,一边持续投资一边悄然推进芯片自研。直到2021年11月才首次其公开自研芯片的进展,分别是针对AI计算的“紫霄”、视频处理的“沧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至此,三家老牌互联网大厂都已交出第一阶段的造芯佳绩,可谓是各有千秋。前有老将引路,后就有新秀跟随。
今年7月,字节招聘芯片人才的消息被热议,后得到官方确认。据《晚点 LatePost》独家报道,字节造芯起步于2020年下半年,目前至少已启动四个芯片项目,包括 AI 芯片、服务器芯片、FPGA NIC项目和 RISC-V 项目。其中 AI 芯片已流片,服务器芯片的主要方向是视频编解码芯片。随后在8月份,快手正式对外官宣了自研芯片,一颗云端智能视频处理SoC芯片SL200,并称已经成功流片,正在进行线上内测。
从互联网大厂的造芯形势来看,少有涉及CPU、GPU等通用芯片业务,这不仅是技术、周期、资金投入的问题,主要是大厂们眼下的需求重心不在于此。当前,大厂自研芯片多数以AI芯片、服务器芯片、视频处理芯片等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专用芯片为主,优先用于自家的应用场景中。这一点,对于判断大厂往后造芯的持续性相当重要。
02 跨界造芯,能成功吗?关于互联网大厂造芯这事,吃瓜群众看法不一。有人可能认为大厂们搞硬科技是为了助力技术自主,解决“卡脖子”问题,其实不然,硬科技没那么容易攻关,何况还是跨界攻,这不是钱多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大厂造芯不太靠谱,原因在于芯片是一个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技术、资金、成本”步步都是坎儿,企业的基因很重要,但互联网企业的“快速迭代”和芯片行业的“稳扎稳打”截然不同,互联网大厂可能没这个耐心。
有没有耐心,真不好说。就目前来看,互联网大厂造芯的动机内外部因素皆有,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对内降本增效;对外强化生态优势,提升竞争力;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入局芯片领域有一定门槛,且短期内回报不明显。所以大厂造芯初衷并不为了进军半导体,而是基于自身需求,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如的昆仑1代主要用于搜索引擎及智能云等,阿里平头哥的“含光800”服务于淘宝的按图识别商品功能,5分钟可完成传统GPU1小时处理的业务量。业务形式多元,数据处理需求暴增等是互联网大厂的发展特点。各家都对芯片有大量应用需求,但彼此存在差异,而使用通用芯片的成本过高且不能满足大厂特定的需求处理,还可能受到国际局势影响而被限制。
权衡之下,自研专用芯片更适配自身业务,提升自家产品体验的同时,降低成本。近两年互联网行业红利明显减少,大厂也需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抢占先机,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会看到大厂不仅跨界造芯,还纷纷跨界造车。5G的普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落地,在大厂眼中都是商业动力,而这些领域的发展离不开芯片。
无论是投资还是自研,入局芯片都是大厂不能错过的机遇。例如的系列芯片,以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为主。昆仑2代可用于云、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李彦宏曾公开表达,芯片是人工智能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人工智能的一大推动力即算力,而算力需要靠AI芯片来提升。因此,基于其“AI决胜未来”的发展战略,推出的芯片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