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I财经社据统计,2021年以来,腾讯、阿里、京东、拼多多、网易、等头部互联网大厂,都已经披露了独立的ESG报告。撰文/ 赵子坤编辑/ 董雨晴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说起“碳”?这个元素表中的第六号元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元素之一。
而今天我们想要说的碳,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排放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人们的呼吸、汽车的尾气、工厂的作业都会带来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危害不言而喻,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增加极端恶劣天气发生的概率、气温升高可能带来粮食灾难……对抗碳排放,我国提出了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指的是通过各种创新措施抵消产生的碳排放。“双碳”这个流行词就是这么来的。减碳的目标,也开始跟社会上的许多人产生关系。
特别是在商业社会,ESG相关投资规模不断增长,ESG指的是对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企业治理三个层面的表现进行绩效评估,就像以往人们习惯于对企业在财务指标上进行评估一样。事实上,双碳战略也与前沿技术息息相关。
互联网大厂,也开始将“双碳”与“ESG”上升到公司战略高度。
当减碳与ESG成为每个人都该关心的事情,AI财经社在今年正式推出了“碳路”专栏,我们将专注于各行业的双碳故事,了解其间的前沿技术与创新探索,试图用专业、通俗的语言记录一个时代的变革,借此也希望让更多人理解双碳的意义。当然,我们也将不局限于内容,AI财经社也在向全行业征集、发现“碳路先锋”,把更多减碳之路上发生的有趣故事与宝贵的经验积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递给全行业。以下是AI财经社“碳路”观察第一篇《大厂的ESG战略》。
2022年的春天过去,互联网大厂们突然有了一个新共识——要严格考核各项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但在一件事上,大厂们集体有了例外:对ESG的投入还在持续增加。仅8月,阿里巴巴、微博就双双发布首份ESG报告。据AI财经社统计,2021年以来,腾讯、京东、拼多多、网易、等头部互联网大厂,都已经披露了独立的ESG报告。
ESG,这个起源于2004年的概念,从一次联合国会议提议的投资框架出发,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新潮流。在过去,投资圈将“股东权益最大化”视为最高旨意,为此可以牺牲员工、社会环境和合作伙伴的利益。常见的财务报表中,也忽视了很多风险要素。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人们发现ESG评级高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企业表现更有韧劲。
以美国市值前3000的公司为例,ESG评分愈高的公司,受金融危机波及程度愈低,这一标准也就愈加受到重视。ESG逐渐成为海外资本市场评估企业的重要标准,用于投资者关注财报之外的数据。2020年,历史再度重演。疫情期间ESG投资策略产生了明显的超额回报:一季度94%的ESG主题基金跑赢了大盘。
也是在这一年9月22日,中国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922”自此成为一道分界点。而ESG理念中的E,环境要素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废弃物、污染和砍伐森林等问题,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相一致。
基调打下后,“减碳”、“低碳”不再只是徘徊在传统能源行业中的口号,而是一个必须达到的、迟早到来的未来。此后,ESG相继上升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企业战略目标,不少公司顺势提出了自家的“碳中和”时间表。ESG也就如此,一步步上升为大厂战略。
不谈钱,谈ESGESG也是一种投资理念,但不同于传统财报中主要考核营收、利润等财务指标,ESG是基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来评估企业运营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目的也是要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从环境的角度,ESG投资关注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废弃物、污染和砍伐森林等;从社会的角度,ESG投资关注人权、现代奴役、童工、工作条件和员工关系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ESG投资关注贿赂和腐败、高管薪酬、董事会的多样性和结构、政治游说和献金以及税务策略等。ESG并非全然新兴的事物,作为责任投资理念的一个分支,其也有一定的历史沉淀。责任投资最早的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20-60年代,一些宗教和社会团体将烟草、博彩、色情和军火等与其伦理观相悖的内容排除在投资范围之外。
60-8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影响下,性别歧视、维护劳工权益的意识崛起,环境保护也作为主流价值加入了责任投资理念。而自20世纪90年代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的理念开始普及。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ESG概念,UN PRI在2006年进一步将公司治理与环境、社会责任合并,正式明确了ESG投资的三大内涵。
此后,ESG理念不断深化,评价标准与投资产品进一步完善,国家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等诸多机构都逐渐接受,并开始实践ESG投资理念。在国内,ESG也历经了演化逐步开始普及。一段时间内,国内公布的报告叫“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有称之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直到2020年,名称为“社会责任报告”的报告有1218份,占比70.40%,已是报告名称的主流。
但其中,名为“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的报告占比也从三年前的2.02%增长到22.66%。其中,有95.07%来自内地在港上市公司。ESG报告占比的提升,主要是自2016财年开始联交所ESG指引生效后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ESG并非纯公益性质的,其被认为能够剔出有潜在非财务风险的公司,选出更优秀、业绩更稳定公司。某种意义上说,ESG是衡量好公司的又一标准。抛开政策和监管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厂披露ESG报告,除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