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什么叫做网络运营,其实从广义的一个角度上面来讲,网络运营它是围绕着网站产品来进行人工干预的一种行为,我们把这种行为就叫做运营。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面来讲,我觉得互联网上,只要像这样的类似的网络运营公司,有三个业务部门就可以了,第1个是产品,第2个是技术,第3个是运营。
那么产品运营这个概念它就等于运营是吧,只不过可能你的公司的产品他们都是以产品为主运运营为辅,所以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单独的把它拆开。
一大堆人去单独的去做运营,我们就统称为产品运营,那么再讲详细一点呢就是我们把运营分为市场运营,用户运营以及内容运营,社区运营,还有最后还有一个商务运营。围绕运营或者运营人员的成长,就先要理解产品技术运营,分别在一个互联网产品之中起到什么样的一个作用:产品把东西想出来技术把东西弄出来运营把东西用起来严格意义上产品和运营,也是因为公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和边界,这就因人而异。不同的产品这三个领域的侧重不一样。
例如bat来说百度重技术,腾讯重产品,阿里重运营,这都是大众心理的普遍概念,某种程度上都是和公司最开始的业务最核心的业务是什么有关。
当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其他部门也会很强,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某些小公司还是有前期侧重点。运营要做什么?不过说回运营,我认为所有在做运营的同学,最核心的一条心理素质就是别去bb产品和技术,要有他们做出一坨屎,你也能翻着花让人吃下去,然后打好评的觉悟以及能力。无论你是初级小编,微博账号管理者,还是运营总监ceo。
与之关系的东西,从头到尾只有一点:弄来用户,然后持续的留住他们。你所做的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包括你的团队成员的工作,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的指向这个目的中的一部分。
运营的上升轨迹在我看来,初级运营和高级运营并没有严格的分水岭,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你在以上四个环节,只负责其中一个环节的一个子项目,例如微博运营宣传员,微信运营专员内容编辑,社区活动策划等等,那就可以为第一位。
初级运营往往初级运营是在234之中的一,你只需要理解贯彻就行了,还没有参与的决策的地步,这个时候你是一个执行者踏踏实实做就行了。说实话这个阶段你的工作以天为单位计算,可替代性非常强。我看过拉钩的招聘数据一般都在5-8k之间,这活也就值这个价。
而当你做的越来越好,对你所在的环节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并且开始逐渐把自己的能力范围覆盖到整个环节的时候,你已经算是一个中级运营了。你可能不关心市场投放,只关心留存,甚至不关心流程,只关心重复购买粘性,用户预税机,说白了就是你在整个产品的业务链条中作为某个环节的manager。已经形成了某一种不能被绕过去的关卡,这也就是你的价值所在,这个时候你就值8-15k之间。除非你在企业最核心的环节,不然你还是有一定的被可被替代性,这时候你可以以周围计生单位来考量你的工作效果,然后当你能力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大开始琢磨怎么向上下游进发。
例如你是一个市场经理,你已经开始考虑拉来的流量能否留下来,主动开始配合社区运营人员做一些活动,或者是你是社区运营的经理,你策划了一个社区类的ucg活动,然后主动协调市场人员去把这些精彩的预测预计全部到外传。你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而到了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向高级运营境界,视野更大,资源更多布局,开始以月甚至更长时间为单位去计算,你的任何一个决策,会影响之后,相当长时间内的运营状况,风险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我之前说的核心目的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拉新,第二是留存,如果你从1突破到2或者从2突破到1,并且都做得很好,可以开始控场,根据产品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来关注不同阶段整个运营环节。你最应该先从哪里突破,用全盘考虑去合理的配比资源,无论是金钱还是人力,都在你眼里可以是可以调配的资源。
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一个比较长时间线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运营总监的能力,再就是再下一步就是coo了。有的公司coo还要考虑投资人关系pr各路的配置,大型的商务合作,不过这些都已经是跨入公司,而不仅仅是产品层面上的运营了。而这一层也是最难突破的,最难突破的瓶颈在于,如果你之前一直都是在拉新,就其中一个领域中生根的话,你生根的越久做得越深,你越难以跳出来理解另一个领域,因为这里面的价值观和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用户完全不一样,你花了n年很长时间理解了陌生用户是怎么想的,他们怎么会一步步开始使用你的产品,而你所花所需要花几乎等量的时间去理解你熟悉的用户,他们具备的是什么特质特性,如何会连续使用。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百度的凤巢系统,就是那个搜索推广的后台,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拉新,用让新用户来使用。你需要让用户有这样的一个认知在百度投广告靠谱,你可能得花好长时间去跟用户灌输,简单易操作,流量大帮你挣钱这些点,这就是拉新运营的重点。这时候在用户的心智中,你的竞争对手是腾讯的广点通,微博粉丝通门户投banner还包括线下的广告体系,而由于你的用户太纯,不能极快的理解这些点于是你需要销售死磕上门办各种会做案例推广等等各种地方投广告刷墙。
而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已经开始用蜂巢的人花更多的钱,那就不仅仅是需要让用户觉得你好,还得让用户觉得,他在这里也好。我见过太多人用了一下蜂巢就玩不转,然后弃之不用的情况,这个时候你的思考维度就已经变成我怎么让用户从凤巢挣更多的钱,持续加大投入是等等等等。你就需要技术指导关心用户的账户状况,提供更多更好用的工具,这时候你的竞争对手或者说干扰项已经了变成了销售客服或者产品技术等等内部因素。
两个东西其实是互斥的,因为从拉新的角度来讲的话,你不怕伤害用户,因为用户都不知道你没有伤害,而后者你可能会更上更要伤害用户,在用户的利益和你的利益之间做博弈和平衡。通俗点来说,就好比一开始跟你说这个人啊嗯句句话,怎么样怎么坏,让你去看他后来你又跟他说这个人巨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