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公开信息(年报,公告,上市说明书,访谈,现场调研所得信息等等)怎么可能藏有高价值的线索呢?公司要是想藏着掖着难道还能留给你看吗?但不妨这样想想,哪个杀人犯愿意留下线索被警察抓到呢?可为什么还“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为行为总是会留下痕迹,不合理的行为也总是会有不合理的解释。关键在于,你的探案水平是否覆盖得了对手的作案水平。
ex:中恒集团
疑点补充:管理层信息十足,在年报中给出下一年明确的增长目标。
一个小企业的增长可以靠碰大运的单个产品热销,但对于一个市值已经200多亿元(当时)的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能走多远?但通篇读下来,根本看不到这个公司有任何肠炎的打算和规划,或者对产业现状的反思以及构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思索,只能看到大干快干和雄心壮志。而在远达的野心之后,又发现公司的人才完全无法匹配那个高度。
1.2 投资不是法庭辩论上述的这些疑点和难以理解之处,完全不能作为公司造假或者其他行为的确凿证据。然而,投资分析像破案的过程,但投资毕竟不是破案更不是法庭辩论。后者需要确凿的证据,但投资不需要。在对企业的推敲过程中,只要出现重大嫌疑和诸多难以理解的因素,就可以直接下判决了。
关键是投资者要理性,多用朴素的商业逻辑来梳理和推导。切忌给自己喜欢的公司赋予某种“特殊性”——大多数危险,不是我们完全没有看到征兆,而是缺乏应有的警惕性。
每个类似的案例并不是密不透风的,很多可疑之处也都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论。一些充满信心的投资者往往对疑点给予各种“合理化解释”,看起来言之有理。但可惜他们都忘记了一个简单的常识——最佳市民是不会出现在被告席上的。一个需要百般辩护的人本身已经说明一些问题,一些问题没有结论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结论。何况,某一,两点的可疑也许是多疑,当一堆可疑之处出现时还毫不知晓,恐怕最后就只能一声叹息了。
在股市中做不到明察秋毫没关系,但一定要做到保持对重大不正常现象的敏感性。太多问题不是根本无迹可寻,而是信息明明就在那里,白纸黑字就是有可疑之处。可我们的盲目乐观,我们脆弱的自尊心,我们倔强的面子,总是拒绝去正视甚至还赶着去粉饰。
承认自己不懂,或者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能避免发生足够多的惨剧
二.穿越财务迷宫试着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以“普遍性规律”的视角来看问题,也许就找到了一个有利的切入点。
2.1 主观与客观条件从大的财务风险角度看,有财务状况不健康带来的危险和数据不真实,不准确带来的危险两类。前者相对单纯些,主要表现在资产和负债的关系不健康,或者收益与现金的关系不健康。分别表现为资产负债率高,企业资不抵债,财务费用过高以及经营性现金流极差,现金流入与收入和利润水平严重不相称,投资和融资现金流远远高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等。这种财务不健康反映了企业经营方面的缺陷。最危险的是资产负债率极高,本身的现金流水平又极差,同时还缺乏融资渠道,这就将导致现金流断裂,经营无法继续的严重结果。
财务信息扭曲的观察从主管意图&客观空间两个方面分析
2.2 业绩调节的把戏1.收入调节
ex:万福生科 “数据得不到现实商业的验证”
其他观察角度——报告生意很好,未来不断扩张,却很少招人,员工总数没有大变化。又或者效益很好,但员工工资却总不涨,这都与现实逻辑相悖。又或者人均工资稳定提高,但工资却总是拖欠。
2.扣住现金流
排除数字地雷的一个窍门就是一定要扣住现金流这条命脉。
第一,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涉及“判断,估算,确认,分配”的主观影响要少得多,而更趋近于“一笔笔的记录”,而且现金流量表必须与银行对账,要在这方面造假,在技术层面更为困难。
第二,一个企业的亏损不可怕,因为未来还可以翻盘。但现金流如果断裂了,就可能面临经营无法持续而突然死亡的危险。
第三,企业价值的根本来源不是利润的积累而是现金的积累。一个企业即使利润暴增但如果无法转化为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那么这个企业本质上也是低价值的。
2.5 养成投资的洁癖对财务风险和造假进行断定时一定不能教条化。财务风险规避的核心,一定要立足于“其生意是否可理解,是否与其经营和业务的特征吻合,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与其同行业之间可相互借鉴,是否符合一般的会计常识和商业常识,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有道德感”。
最重要的不是“见招拆招”,而是养成一种“远离危险的直觉”。这需要了解危险的根本来源,更需要在投资上保持着一种“洁癖”,设定一些禁止参与的高危游戏,很多摔得很惨的跟头,与其说是投资者完全不清楚其中的危险,不如说是被这个局中诱人的一面所吸引而无法抗拒,铤而走险的结果。
尊重常识而不是轻信“例外”,学会只与优秀的生意,优秀的企业家为伍,是远离任何陷阱的更重要的保障。
2.6 财报无用论很危险财务分析能力是一个基础,是一种投资世界中的通用语言,没有比财报更加细致和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整体经营活动情况的手段。失去了对财报的解读能力,就相当于企业分析的大门基本关上了。
至于财务把戏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不能因为有做假账的就怀疑一切。恰好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想骗人,其实最困难的地方还是要搞出一个可持续,各方面都合清理,没什么明显毛病的财务报表。如果投资者失去了通过财务数据去验证,检查,审视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能力,那么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财务分析永远没法保证安全,但可以保证完全不懂财务的投资者极度危险。
再有说到数据不能反映未来是肯定的,仅仅靠在财务报表里埋头苦干也是很难成功的。但如果把优秀的企业看作孩子,孩子总不可能突然优秀起来吧?一个未来将保持优秀业绩的企业,往往在过去留下了优秀的痕迹,而这个痕迹绝大部分是在财报里能窥探到的。
绝大多数股票也是进入不了详细的财务分析阶段的,因为根本没必要——从生意的特性和商业价值等基本方面就过滤了。但任何一个对我产生吸引力的企业,对它的财务分析永远是必要甚至首要的工作。
三.失败者档案3.1 可控性因素是关键一个企业并不是仅仅靠美好的愿望就可以获得发展的。这部分主要探讨企业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上面的调查中,失败的意思并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是陷入停止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阶段性困境中。虽然这并不代表永久性的失败,但仅仅是增长停止给股东所带来的损失就足够惊人了:用出现增长停滞的前三年与后10年的市值对比显示,极少有公司的市值缩水会低于25%,而且所有公司的市值损失的中间值接近75%。
87%的失败源于可控性因素,而通常最让投资者担忧和恐惧的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只占到总失败案例中的4%。而在可控性因素中,由于错误的战略所导致的失败就占了8成,因此这个因素也占全部失败案例的70%。
全部的战略失败因素中,高估优势地位,创新地位,过早放弃核心业务的占比最高,分别是33%,18.5%和14.3%。个人认为,这三个因素往往也是投资者最容易误判的地方,特别是高估优势地位——自从“护城河”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后已经有被滥用的倾向。
3.2 “伟大”也有时效性在失败者历史档案中,静静地躺着一批公司名正经如雷贯耳和看似强大到不容置疑的公司。
竞争优势或者说护城河确实是存在的,但同样地,任何竞争优势是在一定条件和前提下存在的。竞争是永恒的主题,某种环境下的绝对领先并不代表在其他环境和另一个时代中依然可以保持——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往往具有出乎意料的影响,但投资者很容易陶醉在以往的成功历史中而忽略和低估了这种变化。
护城河能否维持的关键,既在于能否打造同对手不对称的,差异化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又在于是否具有持续的,审时度势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而绝不在于是否具有一时的高知名度,规模是否领先或者具有暂时的技术垄断地位。
3.3 错误的战略假设客观地认识行业环境,自己和竞争对手——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当前占据强大优势的一方总是在灵魂深处害怕破坏性创新,因为传统模式下它已经是最大的赢家,而主动推倒这座山很可能让它又一次和其他竞争对手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这是他们绝对难以容忍的。
当行业特性要求企业必须马不停蹄地创新(特别是纯技术层面的创新),并且这种高频率的创新又经常导致行业格局的颠覆,那么此时创新反而成了悬在企业企业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种企业要异常小心,不要轻易涉足。
当一个技术型公司出现被隔离在主流技术路径之外,或走错了技术发展方向的趋势时,对其千万别贪便宜——这种企业的下跌有时候会使市值归零。
一些公司虽然也是典型的高科技企业,但纯技术变迁在其中的重要性却没那么明显。比如一些软件公司,最宝贵的竞争力是对客户业务和需求的深刻理解,是齐备的产品线和长期服务下的客户粘性。
3.5 慎言市场“饱和”失败的公司总是更倾向于认为行业已经饱和,从而放弃自己的核心业务,走向多元化。
而这种行业前景判断是极难的,但也不能因为害怕失去机会,而盲目相信行业前景,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圈。
3.6 教训和启发1.反应缓慢——当一个企业傲慢到无视威胁和沉浸在自己往日荣耀的时候,它的反应必然是缓慢和固执的。
2.不要神话“伟大企业”——不要迷恋学术上的“强大优势”,竞争的胜败总是动态的。
ps: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可能并不相同。超大型企业的很多问题来自内部资源的协调和避免犯错误,避免成为森严和迟钝的帝国型组织的措施。但中小型企业最重要的一定是准确定位,创造价值,在这些巨型企业被击败的案例背后,就是中小企业获得成功的最佳例子。
时势的变化发展催生出了新的需求和可能性,这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提供了外部土壤。但时代是公平的,所有企业面临的是一样的可能性,只有那些真正抓住机会的公司才能成为产业的弄潮儿。
研究这些问题和案例的意义,并不是让我们变身为“企业战略和管理顾问”去为一个个面临复杂和模糊状况的企业出谋划策,而是更加明确提醒我们,寻找那些发展态势清晰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业务简单的,具有明确的成长逻辑驱动的公司有多么重要。
商业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岛,但我们应该学会找到在投资世界里的安全带——那就是价格。经验不足的投资者最容易犯的,并且也是最具有杀伤力的错误,就是沉迷于“护城河”“伟大企业”“远达前景”等词汇中,被靓丽业绩和不断创新高的股价所鼓舞,最终以高昂的价格买入本质上平庸(当前的优秀业绩往往不过是运气或者阶段性的行业景气而已)的公司。更糟糕的是,还对这样一笔错误的买入许以“长期持有”的自我安慰。如果说前者的草率是错误的话,那么后面宗教式的盲目偏执则算是放弃了改正错误的唯一机会,一个严重的错误往往就是这样进一步演变成一个致命的错误。
买入的价格足够低,才能够与商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进行足够强劲的对冲。在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上只有两条路:要么不断提升并最终具备足够高的商业洞察力,要么选择一个市场疯狂打折的足够便宜的价格买入。
四.认识失败的价值识别错误,规避失败与发现价值,抓住机会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巴菲特错失的超级大牛股比比皆是,但为什么他会是首富呢?除了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之外,还在于他从来没有遭受过致命的损失,善于规避投资的陷阱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美好前景的盲目乐观,对财务数据的漠不关心或者缺乏分析的能力,对一些需要警惕的现象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缺乏了解和思考,是让自己陷入投资危险区域的根源所在。
所有的失败一半是来自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巧和商业常识,另一半是投资者被自己的主观情绪和立场所蒙蔽。骄傲,自负,鲁莽,不客观,缺乏怀疑精神,被利益冲昏头脑,都是导致投资失败的重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