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言]
日本所有电视台从2022年7月8日正午开始,反复播放一个视频:
11点30分,前首相安倍晋三开始出现在奈良市大和西大寺轻轨车站附近。正在为7月10日参议院选举拉票的候选人,立即让出了演讲台的正中央位置,在有些零落的掌声中,安倍接过话筒,开始演讲。
数名身着西服的年轻人在安倍前后笔挺地站着,目光紧紧盯着安倍面前的数十名听众。汽车依旧在街上开着,正午前的车站并无太多的往来客人,烈日炎炎,安倍身穿正式的西服,面带微笑。那些在演讲会上已经说过无数遍的演讲内容,在奈良稍微改动一下,便依旧能让听众听起来轻快、兴奋。
安倍演讲刚刚过去一分钟,在快要进入主题的时候,身后忽然传来了一声类似鞭炮的响声。那种来演讲会场捣乱的情况,在安倍经历过的数百场甚至上千场演讲会上,并不是没有见过,安倍一点不为之震惊,依旧笔直地站在那里;穿西服的那些保镖回转过身子,向发出响声的方向扑了过去,但第二声巨响让安倍踉踉跄跄地倒下了。
11时32分,安倍倒在血泊中时,数米外的一个叫山上彻也的男人已经被三名便衣保镖按在了地上。在安倍和山上之间,有一个像是长镜头相机的家伙,那是一把自制的双筒火枪。连发的两颗子弹,一颗命中了安倍后胸,另一颗穿过脖子。安倍几乎当即失去了生命,用日语比较婉转的说法是“心肺停止”。实施紧急救护的奈良医院宣布,安倍在17点3分不幸逝世。
图自日媒一直追随安倍,为安倍制作了大量宣传节目的原TBS记者山口敬之,在医院宣布安倍逝世前的两个多小时,通过自媒体提前宣布了安倍的死亡。就像山口性侵女实习生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一样,这次的宣布再度在日本舆论上引发热议,同时招来无数的批评、谩骂。
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用安倍来赚流量依旧是御用记者山口的常用手段,只不过这次是最后一次,也是最恶劣的一次,今后安倍已经不能再给山口提供任何机会了。
一代枭雄安倍,曾经是战后最年轻的首相,也是做首相时间最长的人;两次出任首相,在将近9年的日本政坛中,给日本留下了难以想象的各种遗产。对已经逝去的安倍,日本舆论褒贬不一。
复杂时代的日本造就了安倍这样的政治家,而安倍这样的政治家让日本进入到了更为复杂的状态,也曾经让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扑朔迷离。
被称为安倍“御用记者”的山口敬之(图中)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安倍遇刺身亡消息划时代的保守政治家
日本政治家在竞选的时候需要外出演讲,即便是没有竞选,也需要在自己的选区召集选民开会,汇报在议会的工作情况,谋求选民长久支持自己、支持自己的政党、支持自己推荐的候选人。
笔者曾数次直接在会场上听过安倍演讲。如果是看电视的话,即便是首相级的人物,其演讲内容也就十几秒,不会超过一分钟。但会场上就不同了,需要等安倍上台,上台后大致要听完数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演讲。政治家的口才、演讲会上的气氛,让演讲心情、内容会有很大的变化。
安倍的演讲几乎听不到“改革”的词汇,连珠炮一样地谈“保守”。但是,保守也能够深得民众的支持。在经济上不会有发展、生活不能得到改善的时候,谈改革不一定能够因此出现向好的变化,而保守能保卫现有的利益。
安倍谈的保守总能让人感觉安稳。民主党上台的三年时间,一系列的改革让日本人觉得乌烟瘴气,保守的自民党夺回政权后,社会又开始安稳了,而夺回政权的自民党总裁正是安倍。
保守并不意味着对现有的政治不做改动。在国家安全保障方面,因为要保住现有的国家利益,在安倍看来日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军事上的安全,需要扩大军备,建立一系列的法律系统,动员民众参加或者同意扩军备战,不仅为日本的利益,也为政治家追求的国际和平,贡献力量甚至生命。
以日本对二战前的多次战争的记忆,主张在军事上与周边国家对立对抗、参加或者发动战争,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以一味地主张扩军、与周边国家对立对抗,很难在自己的选区得到选票,舆论方面也难以获得支持。
安倍自1993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后,从未停止过在安全保障方面的主张,最后竟然成功改变了日本社会,让这个社会能北面在经济上坚决制裁俄罗斯,西面断绝与朝鲜的来往、恶化与韩国的关系,西南面与中国挑起钓鱼岛争端。而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越紧张,安倍本人在国内得到的支持看上去也越坚固。
政治需要口号,现代日本政治已经无需理论,也没有哪种理论走在日本政治的前面,成为政治家思考问题的工具。
安倍在保守政治方面,早在2016年就已经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后来觉得牵制中国的意味太浓,将战略改成了构想,但唯一要对抗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安倍一直在卖力推销这个构想,尤其在辞去首相职务后,更能够不加掩饰地将矛头指向中国。印太构想已为美国等国所接纳,如今已经成为日本、美国在与中国对立时的唯一一个挂在嘴边的词汇。
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日本引导了国际社会与中国的对立或者对抗,而始作俑者正是安倍。
和安倍沾亲带故的老一代政治家,如岸信介、佐藤荣作,比安倍出道早的政治家中曾根康弘等,也是保守政治家,但在保守程度上均不能和安倍晋三比——他们没有引导世界保守政治走向与中国对立对抗的能力,只是在美国指挥棒下,按照美国的旨意执行一套保守政治。安倍时代,欧洲混乱,美国国力衰微,让安倍晋三有了为美国献策献力、指引美国在诸多方面与中国对立的国际条件。安倍造就了超越日本以往任何保守政治家的划时代的保守政治。
安倍于7月8日倒在了山上的枪口下,但安倍的保守政治不会因为安倍的离去而逐渐衰落。岸田文雄等日本政治家尽管在理念等各个方面与安倍有着很大的不同,走保守之路该不会发生转变。
表面上看,国际局势中,欧洲发生了热战,难民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停滞问题等让欧洲在动乱中一刻也停不下来;美国不论是2022年中期选举前的混乱,还是因为国内政治的分裂而难以强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参与,美国的内敛带来的国际局势出现了新变化。日本、美国对任何有可能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动向均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必然要竭尽全力予以打压。
安倍经济学让日本经济长期失落
日本鲜有哪位政治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经济政策。2012年安倍再度登上首相宝座后,主张实施大胆的金融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及唤起民间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新战略。没有人看好这位从未出任过经济方面大臣工作的首相,主流报纸之一的《朝日新闻》将安倍的经济政策戏称为“安倍经济学”。
人们期待“安倍经济学”能给日本经济带来某些变化。
按年统计的平均股价,在安倍第二次上台的2012年是10395日元,而到了2020年安倍辞职时已经提升到了27444日元。没有企业效益的提升,就不可能有股价的上调,股票市场最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安倍经济学在金融市场上的威力。
安倍刚刚上台时,最为艰难的是日元汇率偏高,日本出口乏力。经过一系列的国家政策调整,日元汇率发生了重要变化。2012年日元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换79.79日元,但到了2020年已经下调到了106.77日元,基本解决了日元汇率过高的问题。
从股价及汇率看,安倍经济学应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实际上2012年以后,日本国家经济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出现了不断缩小的态势。
同样是安倍上台的2012年,日本GDP为6.27万亿美元,但到了2020年却下滑到了5.04万亿美元。世界上有些第三世界的小国会因为政局的动乱发生GDP规模下降的情况,除此之外只有日本出现了超乎想象的收缩。
是日本在安倍经济学政策下,完全忽视IT平台的作用,放弃对半导体、电池、新能源、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技术革新成果的导入;在安倍经济学政策下,经济问题就是金融问题,而金融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股价、汇率问题,如果股价提升、汇率降低,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技术革新只是最终必然带来的结果。
忽视技术革新,怠慢新技术的导入,尤其看轻IT平台技术,是安倍经济学的最大特点。这也是导致日本经济到2022年为止的十年时间里,发展极度缓慢,长期不能走出失落的原因之一。
“中国威胁论”有望弱化
和2006年首次上任首相后仅十天就到访中国、走出融冰之旅不同,安倍晋三2012年再度担任首相后,2013年立即参拜靖国神社,与其师父小泉纯一郎一样,以通过参拜靖国神社的方式拉退了与中国的关系,造成安倍第二任期内中日关系的长期停滞。
自民党内长期存在“亲台派”及“亲华派”,安倍参加并于后来出任领袖的清和会,一直以“亲台”自居,把中国台湾作为一张与中国交易的纸牌,通过炒作台海危机来强化日本本身的军事力量。
谈“台湾有事”(台湾战事)最多的便是安倍。在“台湾有事”的延长线上是日本与美国的核共享。在台湾问题、日本扩军备战、日本在亚洲直接代表美欧势力牵制中国方面,安倍对欧美战略意图理解最深,与之合作的意向最强,一直走在与中国对立的最前线。
随着安倍从日本政界的消失,7月10日参议院选举后能够看到的该是安倍派(清和会)势力在自民党内重新衰落,再度成为一个难以产生首相的派阀。而保守、尤其是极端的保守,让日本民众最终未能得到任何实惠。
估计日本今后数年向美国、欧洲扩大出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中国以外的国家获取投资效益的比率超过中国的可能性也是零。中俄朝韩等周边国家不可能为了从日本获取领土而挑起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增加军事方面的预算只会加重日本财政的负担,让经济愈发难以走出失落。
安倍晋三膝下无子女,在其父67岁突然病逝的时候,安倍晋三毅然决然地继承父亲衣钵,走向政治家之路。命运的巧合是,安倍晋三本人同样在67岁倒在凶弹下,这时已没有子弟能够继承其政治地盘。
在自民党内,安倍并没有着意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在政治理念方面有几个能走安倍之路的人,但已经没有了划时代的保守政治家的资质。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也极可能因此逐步失去政治家的青睐,进入衰微的阶段。
很多时候,安倍写给支持者的条幅是“不动心”,意思是“心如磐石”。7月8日,第一声枪响时,安倍坚定地站在那里,并未迅速伏地,第二枪才将他打倒。安倍那时仍紧握话筒,似乎想要诉说什么。
如果安倍当时逃过大劫,在中日关系的修复上应也能有所动作。因为大势已经走过保守政治经济的鼎盛时代。